美国高校住宿教育模式的建构特色与经验启示
2014-02-26孙文菁
孙文菁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从无到有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拥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其学生事务领域里最大的一个分支就是学生住宿管理和住宿生活。在哈佛、耶鲁住宿学院制的影响下,各高校进一步重视学生住宿生活的发展功能,对大学生的住宿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因此,笔者拟以美国高校住宿教育为鉴,探讨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住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我国当前大学生住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住宿教育的设想,以期能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住宿教育体系有所裨益。
一美国高校住宿教育的特征与经验
1具备深刻的“发展”功能认识,拥有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住宿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住宿生活对学生审美观、文化和智力观、社会政治、自由主义取向、世俗主义取向、自尊、自治、独立、内在控制、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以及道德判断中采取原则性推理等方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哈佛和耶鲁“住宿学院制”的影响下,美国高校开始更为重视住宿生活服务,认为“住宿生活服务项目是学校教育性计划和对学术提供支持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住宿不但是生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美国高校把宿舍看作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休息的场所,也是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和人际沟通的场所,还是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的场所。美国高校认为宿舍集餐饮、娱乐、住宿、健身、交际、学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因此每幢宿舍楼都拥有食堂、公共休息室、图书馆、学术和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充分认识到了住宿教育的学术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等发展性功能,树立了让学生成为全面的人的发展意识。
美国大学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美国学生发展理论有四个基本类型,即个体与环境、社会心理、认知和价值观、整合型理论。这些理论着眼于学生的总体发展,从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解释了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学生发展理论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学生管理实践,为学生宿舍管理、学务咨询、心理咨询等重要的学生事务管理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美国高校的住宿教育高度重视学科理论支撑,如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Sanford的“挑战与支持”(Challenge and Support)理论等都为学生住宿教育实践提供了正规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2采取多样的住宿管理模式,促进学生与教授的学术互动
人们认为,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寄宿制是它们既能培养出杰出学者又能造就优秀公民的原因,是大学教育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住宿学院,这些世界著名大学就不符其名,就不能完成其神圣的教育使命。如今,除了住宿学院制,美国很多高校都陆续建立了以服务和指导为核心的各具特色的住宿教育模式。如斯坦福大学学生住宿区域包括了学术主题与单一特色主题公寓楼、种族主题公寓楼、自我管理与互相合作居住区、课题楼等类型。[2]密歇根大学住宿教育项目则将课堂延伸到学生住宿区,与学校的学术使命和培养目标相结合,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学。[3]美国高校通过校内宿舍、校内外公寓、校外寄宿公寓、当地居民房等多元化渠道为学生解决住宿问题,其中“宿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专供单身学生用,分为“男女兼收的宿舍楼”和“单个性别居住的宿舍楼”;“公寓”则有限的供给高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已婚学生,含有“已婚学生住房”。同时美国高校学生宿舍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如申请入住制度、安静时间制度、会客及留宿制度、安全制度等,并对违反者规定严格的惩罚措施。
美国高校住宿社区是学校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学术学习在宿舍的延伸,负责在课程之外给学生提供学术帮助与指导。其目标是丰富学术发展,支撑学校的学术使命。各高校尽力在宿舍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安排教授入住宿舍,开展诸如“手拉手助学活动”等活动,促进学生与教师在宿舍内的学术互动和交流,教师在学术、精神、生活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予帮助。如哈佛大学聘请了教授入住宿舍,担任学生的宿舍导师,并在各宿舍开设了由宿舍导师主持的“宿舍研习课”。宾夕法尼亚大学则规定每幢楼邀请2-3名教授和学生住在一起,使他们能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讨论和交流学生问题。[4]
3拥有人员充足的专业化队伍,发挥民主的学生自治功能
美国高校的住宿教育队伍人员配备充足,规模较大,专兼结合,岗位细化,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高。如耶鲁大学各住宿学院的管理人员由院长、教务长、院长助理、教务长助理、管理秘书、学院导师、写作导师、研究生助教、学生管理员、学生代表组成。哈佛大学每个学舍的专业管理人员有学舍长、训导长、导师。斯坦福大学配备了1名住宿教育主任、6名宿舍楼主任、36名宿舍研究员、53名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芝加哥大学每幢宿舍楼都有舍监、舍长、舍监助理来共同管理。美国高校对学生宿舍教育的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其工作职能是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通常参与学生宿舍教育的工作人员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经过专业训练和培训,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学生事务、学生发展等专业知识。宿舍导师则都多为知名教授,是专业领域内的行家。
美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注重平等、双向,在学生管理上很大程度也是依靠学生本身。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学校还聘请了许多学生来参与宿舍管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如USWP大学,宿舍教育专职人员有50多人,而SS(Student Staff,学生职员)多达200名。其中AD(Assistant Director,主任助理)1名,每楼RA(Resident Assistant,居民助理)2名,ARC(Academic Resource Coodinator,学习协调员)1~3名。对这些学生管理员采用公开招聘选拔的方法,自愿报名后经过面试,被录用的学生要先经过正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尔班纳-香槟分校(UIUC),其住宿部专业人员68人,行政人员527人,而学生雇员则高达1532人之多。endprint
4重视隐性的文化育人作用,具有严格的宿舍规章制度
美国高校认为学生与住宿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环境可以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因此,美国高校住宿教育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育人的隐性作用,注重宿舍楼的环境布置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学校一方面优化学生住宿条件和环境,在宿舍楼的过道、走廊上悬挂国旗、历任校长、杰出校友的照片和简介。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住宿楼拥有食堂、图书馆、学术交流室、娱乐活动室等,13幢宿舍楼的楼名均来自于对哈佛大学有突出贡献的校长、重要捐助者、杰出校友等。另一方面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构造环境,改造宿舍的物理环境。学生们可以在走廊里粘贴墙壁饰品,可以美化装点活动室,可以在宿舍里添置家具和其他设备,同时也可以在宿舍里绘制墙画、装饰墙面、制作家具。美国高校的宿舍是学生居住的场所,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组织在宿舍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演奏、诗歌朗诵、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电影欣赏、学术研讨会等,哈佛大学每幢宿舍楼都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和特色项目,邓斯特楼的传统为音乐表演与欣赏,特色活动有一年一度的弥赛亚演唱会和邓斯特楼歌剧协会歌剧会。
美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既有民主的一面,也有法制的一面。各宿舍楼都建立了严格健全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申请与签订制度、安静时间制度、会客及客人留宿制度、清洁制度、家具及电器使用规定、吸烟制度、四禁制度(严禁赌博和吸毒,严禁将动物和枪支弹药带进集体宿舍)、安全撤离制度、饮酒制度、安全制度等。[5]学校在学生在入学前就明确告知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违反规定有哪些严格的惩罚措施。同时学生在入住宿舍时与宿舍楼签订住房协议,一旦学生违约,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轻者给予警告或罚款,重者将被勒令搬离宿舍。
二我国高校学生住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为学生住宿服务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如开展公寓文化创建活动,实施辅导员进公寓制度,改善住宿条件和环境等。但我国高校的住宿教育仍存在功能定位认知不足、深入的理论研究缺乏、学生管理模式特色不足、学生自治程度不高、宿舍育人体系不完善、公寓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对宿舍的发展功能认识不够,理论体系尚未健全
我国对宿舍功能的理解主要限于提供住宿,对学生宿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缺乏认识,“住宿教育”的提法也较为少见。这些年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宿舍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功能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高校对住宿生活的“发展学生”的内涵和功能仍认识不足,重物轻人,重管理、轻教育服务,忽视住宿教育的学术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忽视了住宿期间也是学生人格定向、心理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未能真正理解宿舍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不低于第一课堂的育人作用。
2住宿管理模式较单一,宿舍学术氛围不浓厚
我国高校未能完全建立以服务和指导为核心的多样且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仅复旦大学、西安交大等个别高校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探索实践,实施了“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大多数高校仍未能把学生宿舍看作是学生课堂的延续,宿舍作为第二课堂的功能发挥不足。学生宿舍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住宿教育项目中将课堂延伸到学生住宿区的较少,与学校的学术使命和培养目标结合不够,未能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大学生住宿教育中存在着与学生学术事务联结不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研究与合作不多等问题。
3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学生参与管理的自治程度不高
各高校学生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由公寓辅导员来负责,而进驻公寓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没有经过职业化培训,缺乏丰富经验、技巧和方法,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同时,高校宿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没有依靠学生本身,当前我国大学生直接参与宿舍管理的自治程度仍不高。公寓学生管理员发挥的主要作用还是当参谋,起监督作用,任务也比较单一,如楼层长的任务主要是协助检查卫生等。一些学生管理员也没有经过公开招聘选拔和正规培训,在公寓的基础文明和文化建设中模范表率作用不明显,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还不够。
4宿舍文化活动较单调,公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开展了诸如“公寓文化节”、“社区文化节”等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但学生宿舍文化活动某些方面仍存在水平较低,层次不高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低层次、重复式、受益浅的活动较多。另外,社会后勤化后出现的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宿舍管理多采用的是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部门、保卫处、物业公司等多个部门联合的管理机制,各方主体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未能用严格的、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宿舍内的良好秩序,如对违反者的惩罚措施不够严厉,一些规定模棱两可、明知“禁”而不能“止”等。
三美国高校学生住宿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通过上述美国高校与我国高校住宿教育在功能认识、队伍建设、环境建设、运行机制、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住宿教育由于起步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借鉴美国高校丰富的住宿教育管理经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校学生住宿教育、公寓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认知住宿教育的发展功能,加强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
我国高校应科学认知住宿教育在校园实践、社会参与、学术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功能,在宿舍教育上做好顶层设计和目标明确,要正确认识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设计学生宿舍系统时,应注意其在功能上的三个目标,即为学生提供舒适的休息地方,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场所,纠正不当的行为并提高个人修养。同时,高校应加强学生发展理论研究,进行积极深入的理论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中国高校的住宿教育理论体系,强化理论对学生事务实践的指导作用。endprint
2创建本土化的住宿管理模式,创立学生与教授沟通交流制度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生住宿教育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西安交大在大学生生活指导与生活教育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书院制”模式,建立了全面的学业辅导体系,帮助学生接触学术大师,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国高校应学习借鉴美国高校住宿教育的先进经验,创建适合自身、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住宿管理模式,要重视宿舍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宿舍看作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延伸。高校可以在宿舍楼中配备阅览室,开设有关课程,组织专题讨论,提供学术和非学术咨询服务,营造融住宿和学习为一体的氛围。
3组建住宿教育专业化队伍,发挥学生组织“三自”作用
高校一方面要从数量上保证足够的公寓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要从质量上尽快提高住宿教育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住宿教育队伍。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宿舍管理,提高学生自治能力,发挥学生自律委员会、楼长、层长、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管理员除了检查卫生等职责外,应仿效美国高校的做法,增加其在组织楼层学生学术、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资源的咨询,前台值班及宿舍楼内外的安全巡逻等方面的职责,真正做到学生直接参与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果。
4建立宿舍文化育人体系,完善公寓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宿舍文化建设,因为宿舍是学生除教室之外学习、生活、交流最多的场所。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育人的隐性作用,重视公寓环境布置,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宿舍中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活动,让宿舍真正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此外,高校还应制定严格健全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如入住协议签订制度、安静时间制度、会客及留宿制度、安全制度、惩罚制度等,让学生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学生宿舍行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Winston, R. B. ,Jr. , Roger B .and Anchors ,Scott. Student Housing and Residential Life. San Francisco: The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1994:535.
[2][3]张晓京.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基于八所大学的个案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华森.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