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

2014-02-25李丹青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利与弊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

摘要:文化定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给具有相同特征的人或者民族贴上固定标签。文化定型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的文化群体,同时它也有一定的弊端,会使人产生偏见,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化定型给我们交际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定型;跨文化交际;利与弊;语言文化学;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李丹青(1991.4-),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俄语翻译和语言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2

一、定型

定型一词原本为社会学术语,美国社会学家W.Lippmann在其著作《大众舆论》(1922)中最早提出。他指出,定型是受文化制约的“世界图景”在人脑中的有序化、图示化反映。社会学中的定型通常用来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的看法,比如,“绅士的英国人”、“严谨的德国人”等等。Lippmann最初认为定型是消极的,因为定型是对他民族和文化的偏见。不过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定型是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人类认知方式,它能节省人们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更多地将定型作为中性概念来使用。后来这一术语被借用到其他人文学科,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文化定型”或“民族文化定型”、“行为定型”、“心智定型”、“思维定型”、“言语定型/语言定型”等多种定型理论。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定型主要指语言/言语定型。关于什么是定型,俄罗斯学者看法不一。В.А Рыжков认为:“定型是一种语言单位,它能根据一系列评价性的语义特征在特定民族文化成员意识的心理言语层面引起某种最低限度的相似联想反应。”В.А Маслова 对定型下的定义是:“定型是一种语言和言语现象,是一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它能储存和传承该文化的主导构成成分,另一方面它又能在‘自我群体中显现自己并识别‘自我。”Ю.Е Прохоров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言语交际行为定型下的定义为:“言语交际行为定型是某民族文化成员心智语言复合体具有社会文化标记的单位,它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该文化标准交际情景规范的固有联想来体现。”以上各家由于各自的研究需要对定型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定型首先是一种语言/言语单位;它投射在人的意识中,通过心理联想而起作用;受特定民族文化制约,具有民族文化特点;是一种超稳定的因素。定型总是民族的,正是定型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和特点,使之与众不同。以打招呼为例,中国人习惯说“吃了吗?”、“干啥去呀?”等,交际需要外透着些亲密和关怀;而俄罗斯人则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Привет!”等,问候方式干脆利落;说到婚礼,中国人会想到“红色、红包和热闹的婚宴”,而西方人(尤其是基督教徒)则会想到“白色婚纱、牧师和教堂”等等。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运用定型能够帮助我们预测交际另一方的交际行为,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文化定型

看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人说天堂和地狱的“组成方式”应该是天堂里是英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做厨师,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而地狱里呢?是德国人做警察,英国人做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其实这个笑话揭示了欧洲不同国家人的性格差异,我们不妨将它看成一种文化定型,为什么有些欧洲人至今谈起这些老笑话仍然津津乐道呢?有个现象颇值得玩味,每当欧洲一体化遇到困难,就会有人借用这些经典笑话来说明一体化的难度。这当中有一种自我调侃的意味:既然体制的建立尚且如此艰难,要想让这样一群性格不同的欧洲人融合到一起,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成员简单、传统的看法就称作“文化定型”。“文化定型”可分为“自定型”和“他定型”。某群体对自己的定型观念称为“自定型”,对其他群体的定型称为“他定型”。而我们现在所指的定型一般是“他定型”。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美国人都很富裕”,“日本人都很矮小”,“非洲人都很贫穷”,我们在说类似评论时不会意识到我们实际上在给一个群体的人贴标签,而且我们时常这样做,我们在给别人贴标签的同时可能别人也在给我们贴标签。文化定型主要是以亲身体验和学习这两种形式来开展的。定型的基础一般是由人们初次与某个群体接触时与其中某些成员交往时构成的,介于我们的个人亲身经验都不是无限的,学习成为定型观念的主要形成途径。人们在生活当中的学习和大众传媒宣传都属于学习范畴。

三、文化定型的合理之处

文化定型可以在我们应对复杂的世界时给我们一个大致稳定的概念。例如我们要同时和一个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交谈,在这之前有必要对他们不同的文化习惯有一个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在家庭关系这个话题方面中国人比较注重长幼之分,而美国人和英国人可能更注重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又如在谈论隐私问题时,三个国家在女性年龄方面都有忌讳,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定型,提前对之有所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文化定型来解释一些看似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的热情好客”,“为什么德国人制造的仪器质量都很好”,“为什么日本人见面要鞠躬”等等。当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提前了解他们的民族习惯,这样在实际交际中可以避免很多问题。几年前我在俄罗斯留学时就碰到过因时间观念不同而闹出的笑话。有一天我受邀到俄罗斯朋友家做客,按照中国的习惯我比约定时间提前五分钟到了她家,她很诧异的问我:“你怎么来这么早啊?”当时我哭笑不得,后来才知道俄罗斯人的时间概念比较宽泛,在他们的文化中比预约时间晚个几分钟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因为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交际情境的模糊性,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会产生焦虑感,而文化定型可以提高交际者的自信并减少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同样是到俄罗斯好友家去做客,在了解他们的文化之后,我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比如到俄罗斯人家做客时最好带一束鲜花或者一瓶好酒,俄罗斯人喜欢用面包和盐招待客人,客人一进门要用面包蘸盐吃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四、文化定型的弊端

一方面来说,定型观念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快地处理信息,从另一方面来讲它片面地对某民族文化群体进行概括,很可能引起种族偏见甚至是歧视。在跨文化交际中定型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定型容易夸大群体差异,忽略个体文化的特殊性,定型往往将某种群体的文化标签贴在个人身上,会使交际者的视野受到限制。例如:在美国文化中,黑人一般是被看做具有暴力倾向的,因此经常有报道说白人在碰到黑人时经常会躲避他们。还有,如果我们问,法国人都是浪漫友好的吗?恐怕一般人都会回答:是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认为所有法国人浪漫,那就错了。如果我们过分放大群体之间的差异,则很容易产生偏见,进而产生歧视。大学里上过一门《跨文化交际》选修课,课上老师让我们说出对美国人的印象,最后统计出来说得最多的就是“独立”、“开朗”、“勇敢”这些词,但是我发现也有同学会说出“自私”、“抠门”、“蛮横”等与前面完全相反的词汇,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以上对美国人的定型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对的,美国人自己也用“大熔炉”来形容他们多元的文化,而我们平常所说的美国文化很可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来给他们的文化进行定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偏概全的,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是霸道的,也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是严谨的,也不是所有英国人都是保守的。

其次,文化定型多会以偏概全。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交际模式随着历史的变迁、科技的发展都在发生着变化,而文化是富有动感且与时俱进的,但如果我们原来对某民族或某国家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不利的影响。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国中学教书,有一次她想了解那里的学生对中国了解多少,于是她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描写中国人的形容词,出乎意料的是频率最高的形容词竟然是“poor(贫穷)”、“hungry(饥饿)”、“dirty(脏)”,我朋友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他们说:“以前吃饭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不能浪费粮食,中国的很多孩子连肚子都填不饱,更别说上学了。”可想而知,老师无意的一些话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多大影响,它给学生的思维和态度贴上了一个文化定型的标签,如果这些学生们没有亲眼来中国看看,恐怕他们一辈子都会认为中国是贫穷落后的,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也在飞速的发展,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难给出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更不要说其他民族的人们了,所以文化定型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动态的人或者事物是万万不可取的。

文化定型有可能滋生民族中心主义,有这种主义倾向的人会认为自己民族的社会习惯或者行为是绝对正确的,而其他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不可取的”。比如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和同学相互依序,相互合作,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吃生肉,吃饭一定要用筷子,但是美国人的行为恰恰与我们相反,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要独立、竞争、自主,他们很习惯吃带血的肉,吃饭习惯用刀叉,如果我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自己的才是绝对正确的,这很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甚至会引发冲突。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定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们认知心理过程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真实性及其一定的合理性,能给跨文化交际带来正面的影响,但同时它会将客观事物过于简单化、概括化,这会限制人们的思想,给交流带来不利。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应该在文化定型的两面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持对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同时欣赏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形成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张立光《浅议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

[2]沈桂兰《文化定型: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刃剑》[J],文化视野,2012年

[3]唐日静《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积极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

[4]陈晓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的利与弊》[J],科技信息,2010年

[5]王晓峰《论文化定势》[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

[6]谢李《论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

猜你喜欢

利与弊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
线上美术教学的利与弊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试论微博对公共管理的利与弊
图书出版以市场为导向的利与弊
如何看待沙尘暴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