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永恒的财富
2014-02-25刘希坤
摘要:童年经验是人生最有意味的体验,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生的“地基”,童年时的各种感觉、印象、记忆等引发人生最初的情感体验并强烈的存在心灵深处的“无意识”中。当某情某景触动相似的情感时,就会不可一泄的爆发出来,文学艺术家们将这种情感凝聚于作品创作中。本文浅探童年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父亲缺失体验在作家未来的创作中的影响,以说明童年经验对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和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童年;丁玲;父亲缺失体验
作者简介:刘希坤(1989-),女,辽宁义县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
一、文学创作是童年经验的重塑与变形
“童年经验”是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中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各种因素”。1作家们的童年经验一定程度上决定作品情感基调和创作题材的选择。人们童年时期的经历不是十分清晰完整地存在记忆里,更多是一种朦胧的模糊片段,却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的“所谓童年期回忆并不真是记忆的痕迹,却是后来润饰过了的产品,这种润饰承受着多种日后发展的心智的力量”。2作家的“童年经验”并不是最初童年经历的刻板描述,而是将童年经验通过作家审美心理的再体验、再创造,不断变化与升华融入作品中。所以文学创作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与变形。
二、父亲缺失性体验于丁玲
缺失性体验是童年经验中的重要体验之一,尤其是童年父亲缺失性体验,它指童年时父亲就离开或去世,童年期间没有足够的父爱。这种缺失性体验是一种强烈持久、难以摆脱的体验,使文艺家有敏感的心灵、生命本质的参悟、内向抑郁的个性气质和孤独的个性意识。
童年时的孩童寻求父母的庇护,父亲大山一样保护着我们,往往是命运的安排、使命的使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一些作家就遭到了命运的磨炼,没有父亲这座大山。如不到四岁就丧父的丁玲,父亲的去世给丁玲的不只是一个亲人的诀别,更是命运的转折点。她在《死之歌》中表述到:“那个印象,对我是深刻的,几十年后都不能忘记。”3父亲的死让一个本应该无忧无虑玩耍的不到四岁的小孩过早明白什么是“死亡”,更可怕的是“死亡”背后的恐惧无助悲痛等,父亲的去世让她开始了寄人篱下四处漂泊的生活,从幼年就饱尝人世的艰辛,这种情感无声无息而又强烈的存在于丁玲的创作风格中。
丁玲在多篇讲话中都提到自己的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生活、思想与人物——在电影剧作讲习会上的讲话》中,她讲到“作品中的人物是怎么来的”时,她“先从头叙说一点材料:我父亲的家里,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封建官僚地主的家庭,可是等到我出世不久,我父亲就死了……我在懂事的时候,就先懂得了这社会制度的恶劣。后来就懂得一定要推翻这社会才有出路……”4正是童年的不幸丧父和不断流离于各个封建官僚的亲戚家,看到受压迫艰辛的母亲,才比同代人更早懂得了旧社会制度的恶劣和推翻封建制度的重要性,更能迅速的接受新思想,恰逢“五四”运动的到来,“五四”给她带来了“一些坚忍奋斗,比较深刻,比较懂得痛苦,珍惜幸福而又有些理想的人物……碰到很多这样的人,也就很自然在我脑中形成了一些任务”。所以丁玲的作品中总有一些倔强的人物。
丁玲在《我的创作生活》中提到最初的写作动机与自己童年成长环境有关,那时的她“为什么去写小说,我以为是因为寂寞。对社会的不满,自己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须要说出路,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几乎,于是为了方便,便提起了笔……”5童年丧父的她上学时寄宿在学校,放假就寄居在舅父家,没有父亲的指引、母亲的关爱,没有玩伴的她几乎看遍了舅父家的藏书。她在书海中消磨着寂寞岁月同时也寻求着慰藉。这段童年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她的写作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她最初的写作态度与创作风格。
童年,只是人生进程中的一部分,短短的几年发生的事情都能激发出对人生最有影响的情感,谁也无法回避它、无视它对人生的影响。童年时,懵懵懂懂的孩童以惊人的接受力来承受外界的刺激和内心的震荡。日后回首,酸甜苦辣咸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作家们个性化的童年体验就是最具价值的“不动产”。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提到“写作,像一种精神状态,早有他还没有写几令纸之前,就在他身上产生了,可以产生在少年时代,也可能童年时代……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
注释:
[1]童庆柄,《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页、第44页。
[3]丁玲:《死之歌》,选自《丁玲自述》,李辉主编,大象出版社,2006 年版
[4]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在电影剧作讲习会上的讲话》,《人民文学》,1955年3月8号第三期
[5]丁玲:《我的创作生活》,《丁玲选集》,万象书店,1940年
参考文献:
[1]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 年第 4 期。
[4]李鹏,《论童年经验对郁达夫人格及创作的影响》,《学术交流》,2003 年第 11 期。
[5]王源,《童年创伤体验与作家创作的深层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