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凭予跃活动任我飞

2014-02-25顾雪萍

成才之路 2014年2期
关键词:家乡探究活动

顾雪萍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课程体系的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一种课程形态。其课程价值是把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强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的模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手段引入日常学习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创造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性美。

我们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体验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开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中“体验自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内容不同于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内容指向“科学世界”,其内容应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条线索进行选择。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活动主题,也可以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例如《中学生早恋对我们的影响》《畅谈我的“学习观”》《校园生活研究》《饮料与健康》《中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的研究主题。围绕 “情系家乡的山与水”活动主题,学生探讨出了“走进家乡的美丽风景”“家乡矿产资源揭秘”“家乡动植物调查”“家乡名胜古迹探访”“家乡生态环境研究”等探究课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探究课题进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志同道合者组成活动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合作制订课题活动方案,确定自己的活动角色和任务,让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例如,从“情系家乡的山与水”的活动主题,衍生出的“走进家乡的美丽风景”“家乡矿产资源揭秘”“家乡动植物调查”“家乡名胜古迹探访”“家乡生态环境研究”等探究课题,并成立了家乡美丽风景研究小组、家乡矿产资源揭秘小组、家乡动植物调查小组、家乡名胜古迹探访小组、家乡生态环境研究小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一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组内探讨确定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有组长、记录员、监督员、联络员等,进行组织协调、资料搜集和处理、撰写报告、外出调查、拍摄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结果的呈现,应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它应该是一个成果交流会,既要有显性的物化的成果交流,更要有隐性的成功的过程、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应该是学生才能的展示会。例如,成果呈现方式有: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图片、视频资料、网页、做小报、表演、活动日记、宣传、写倡议书、设计制作等。这里没有后进生,没有失败者,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展示自我,找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让学生在“指导”中“完善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完成课程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中不断“完善自我”。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教师的指导要适可而止,指导过多就成了包办代替;指导过少,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可能不到位。

如果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还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自主活动。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例如,在开展“名人档案”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星族”的了解,然后说说自己平时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为社会做过贡献的人。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名人,走近名人,让他们心中装有更多的名人、名言、名曲、名人成功的经验等。在教师恰当有效的指导下,学生也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筛选资料、学有所得。活动最后,学生又通过自评和互评,唤醒自我,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自我”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理念出发,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动手与动脑。

例如,在“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尝试。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让学生涉及各种场所,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出剪报、写日记、摄影、做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心得,共享资料,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筛选、整理前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同学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通过评价和交流,获得知识、分享经验、提升自我。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我眼中的环保”征文评比,进一步深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的。对学生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教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到极致,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其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总之,想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获得真知。

四、让学生在“评价”中“超越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指对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诸方面进行的评价,它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无疑是影响和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因素。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是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不以成败论英雄,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后与他人进行平等地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得失、经验与他人共享,在展现、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下面的这张评价表用于活动总结评价阶段的学生自评和互评。

这样的评价可以揭示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可以体现活动中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对新知识的获取,也体现了活动中的参与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不仅仅是关注他们活动的结果,而是希望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这种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自我成长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在这个大空间里亲历学习实践的过程体验,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也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片绿洲。

(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猜你喜欢

家乡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我的家乡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夸夸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