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2014-02-25朱薇薇
朱薇薇
摘 要:有效的语文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是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创设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这一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正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希望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但是,如何创设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是许多语文老师面临的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情境的一些创设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生活,是语文之源”。课文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例如,在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时,我出示一幅自己学校的照片,启发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彩,让他们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学生们观察着、思索着、争论着,这个联系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学与生活贴近了,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并且消除了学生对说明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声音、视频和文字同时展现,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爱莲说》一文中,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时,就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画有莲花的图片,在学生仔细欣赏中,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有感情地讲述:同学们,周敦颐是如此这般地给我们描绘了莲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导学生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爱莲之情便溢于言表。这种创设图画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创设实物情境,增强学习效果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例如:在讲授《宜兴紫砂》时,让学生带来一些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学生边看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说:“你看了这些茶壶有哪些想象呢?历代文人和画家以紫壶为题材写诗作画,谁能说出这些文人墨客的名字呢?这一系列教学情境的创设,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以茶具为重点,从宜兴紫砂的价值说起,再从造型到精神内涵两方面说明其美学价值。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活动情境,加深课文理解
创设活动情境是指在让学生在表演(课本剧等)、小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创设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插入课本剧,可以使全班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其中。本人经常在所教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个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个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创设嫁接情境,开发写作资源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作文,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能在作文教学中借助课文的特有情境,把它嫁接过来,并以此情境作为触点,唤醒他们心中沉睡的往事,激发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如此,作文就不会再是老大难了。如在教完《女娲造人》后,我嫁接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当女娲再次来到人间,看到她数以十万计的儿女索然无辜地在东南亚大海啸中丧生,她将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教师的激情点化与情境创设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推动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翅膀的展开,在如此新颖而又独特的情境下,学生捕捉到了从未有过的写作灵感。
总之,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善于挖掘和发现更多更生动更实用的情境因素,开拓更多的学习空间,就一定能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胡云鹏.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J].新课程,
2012(6).
[2]李尧刚.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之我见[J].素质教育,2012(9).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