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几点做法
2014-02-25赵建军
赵建军
摘 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自身素质赢得学生的信赖,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注重师生情感投入,激发学习热情,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激发兴趣 途径与方法
很多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认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总在说教,学生参与得少,不生动,枯燥乏味,因而对思想品德学科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一、教师要以良好的自身素质赢得学生的信赖
有资料显示:在对初中学生的问卷中,有一道题是:你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电视、电影、电脑网络、课外书、家长、老师等)是什么?其中80%的学生选的是老师,说明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博学的老师,上课可以左右逢源,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所以,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不放弃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如参加名师讲座、进修、教研活动,订阅教学刊物等丰富知识。
二、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
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长是25分钟。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注意劳逸结合。讲课中穿插与教学有关的故事;或讲一讲电视新闻:如气候发展大会的情况、哪里发现了古墓、塔利班恐怖分子的活动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注意国际风云的热情,等等。
三、注重师生情感投入
研究发现:当学生感觉到他们被理解、被关怀及被重视时,他们的学习热情便会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
1.教师课上给学生以鼓励的目光。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会使学生有不同感受。教师上课面带微笑,学生从教师微笑中感受到信任、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信心,激发兴趣。如果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那便是教学的最好时机。试想如果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怎么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
2.上课前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号。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初中生都愿跟对自己期望多的人接触。因此上课前经常讲:今天我们学习xx课,希望班上每位同学都能上好今天这堂课,那么今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这样就让学生带着希望听课,效果较好。
3.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待提高生。
教师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对待提高生要给予更多关爱。课后和待提高生谈心交朋友,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他们多些支持和帮助,作业中多用激励性评语,如初三某班的王霞同学不认真学习,作业乱,但是打球很好。我在他的作业中写上了这样的评语:“老师与同学们非常喜欢你在球场上的英姿,很棒!很帅!在老师心目中你是个聪明可爱上进的学生,可不知为什么你的作业写成现在这样?”等到下次写作业时,发现他看着这个评语有两分钟,之后开始认真写作业,学习有了很大改变。
四、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各种感官并用,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就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搜集一些投影片、制作电脑课件等。如在讲初中二年级思想品德《香港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教学中伴随《东方之珠》这首美妙的歌曲,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美丽的香港景色、香港回归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交接仪式、人民欢天喜地热烈庆贺的场面,展示区旗区徽,等等,这样,这节课真实生动,学生感兴趣,如果单纯讲,仅依靠教材,学生就会觉得枯燥。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学生爱学乐学。
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上设置一些悬念,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不同情绪的表现,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左右你的力量是什么呢?老师接着点明是情绪,然后进一步提出疑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绪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体验到的现象引发的,有启发性,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为讲授新课埋下伏笔。
六、把课本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在讲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当前教学实际,学生兴趣浓厚。如在讲《保卫祖国》时,联系当今日本政界首脑不断参拜靖国神社的实际教学,让学生了解日本为什么这样做,其目的何在,这些问题由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表示要为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长大后努力工作,积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外敌侵略。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挖掘了思想品德學习深度。
七、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多种能力,而这些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给学生阅读时间,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归纳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本上那些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要多讲,指导学生阅读,在学生读懂、读通、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较容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解答;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又培养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2.动员学生搞好社会调查。
学生通过搜集身边资料、社会调查等途径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八年级第六课讲合同有关知识时,我事先安排学生向家人、邻居等调查他们签合同的经历,把调查结果在课堂上讲一讲,为什么要签合同,合同涉及的内容,签合同要注意的事项,等等。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很喜欢。
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教学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总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思想品德教师要针对本学科特点,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江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学理论,2008(1).
[2]张庭杰.如何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04).
[3]沈登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J].陕西教育,2008(04).
[4]何奎祥.搜集并筛选“快乐”素材是“快乐”教学的关键[J].学校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