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2014-02-25王红艳
王红艳
[内容摘要]语文课是职业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也是人文素质课,但是许多学生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也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的说、写技能是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素养是文化素质的最直接体现。笔者将从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阅读的习惯、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三个方面谈谈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重要性;习惯
我们是一所职业院校,学生们想学到一门技术,所以重视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就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因此,每每在开学之初,我都要谈谈人文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技能、素质高的职校生,专业知识能够给予你技能,给予不了你素质。
语文课是一门公共必修的人文素质课,它对职校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的说、写技能是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每个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能力。如果你想做公务员,得会写行政公文;如果想做记者,得会写新闻稿件;如果想做律师,得会写辩护词;想做会计,得会写审计报告。语文能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今天,几乎所有与升学、就业有关的人才选拔,都离不开对语文能力的考察。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写和说,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
2.语文素养是文化素质的最直接体现。学生走出校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求职,求职面试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给应聘单位留下第一印象。除了着装、相貌这些外在因素,你写的字和你的言谈举止反映出了你的文化素质。有句老话“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写得一手好字令人刮目相看,会认为你是一个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人。正如我们接听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对方一开口,就能听出对方是不是一个“文化人”。人人都会说话,但是要把话说得准确、清晰、连贯、得体就没那么容易,没有十几年的系统语言学习和训练是做不到的。所以语文不仅是听、说、读、写的工具,还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3.语文具有德育的教育功能。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能,语文还有德育的教育功能。古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占据了高位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古人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舍生取义,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到了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可是人们的道德底线却一降再降,打开新闻看到的是人性的自私、冷漠、贪婪、欺诈,大多数人把满足物质欲望作为人生唯一目标。当人们眼里只有“利”的时候,社会的道德底线就失守了,于是我们的餐桌上瘦肉精有了、三聚氰胺有了,地沟油也有了。如果我们不学语文,不继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他人不仁不义、对自然任意妄为,那我们这个民族就危险了。
语文如此重要,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几个习惯:
1.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中国的字是一门书法艺术,琴棋书画四种艺术门类中,书法列在第三位。中国的书法家很多,像大家都熟悉的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在书法艺术的演变中,毛笔书法先是受到了硬笔书法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的产生,办公的自动化,手写不再是唯一的方式,电脑打字再一次冲击了硬笔书法,能写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个人写的字不可能看出这个人性格的全部,但至少从字体上能看出做事的态度,你是认真的、还是马虎的。所以说字体不一定要成什么体,有多少艺术性,但至少应该清楚、工整。
2.养成阅读的习惯。在《红岩》这部小说里,在渣滓洞集中营,关押着象江姐这样的很多革命者,还有一个革命者的孩子小萝卜头,头很大,四肢很细。知道大头娃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缺乏营养。人饿了都知道要吃饭,这是我们的物质生活。人对书籍也应该像饥饿的人见了面包一样,这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有的人缺少这种精神生活,一看面相,一说话就看出来了。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期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是心灵的一种快乐,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苦读不如好读,好读不如乐读。读书使人虚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所以要热爱读书。
3.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人,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分析事物,辨别事物的能力,那是语文没有学好的表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读读、背背,更要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通过课堂上老师设置的各种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表见解,相互启发,逐步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使思维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这种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了,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了。
(责任编辑 刘新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