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
2014-02-25张萍玉
张萍玉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示范课和公开课里充满着表演的元素,精美的课件制作、热闹的小组讨论、令人眼花的表演。其实,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定在简约风格中体现沉甸甸的“实”,当然这个“实”不是死气沉沉,应在实中做到有变、有活、有新,牢牢把握“实”字,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要努力做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一、扎实——有意义的课
教师要在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内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学习,必须构建积极和谐的语文课堂,营造良好互动课堂氛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应协调好各种积级的因素,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首先,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这贯穿整个小学语文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其次,要坚持以读为主,重视朗读能力的指导;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赏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
我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用好听的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融入故事中,与小燕子一同进入菜园,与它一起观察。我认为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其一,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识字教学。我采用随文学字的方式,巧妙地将课文中的6个生字随着课文研讨的深入展示出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习了生字,效果明显。其二,朗读指导具有实效性。我根据文本特点,在课堂中进行了有成效的朗读,在各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和感悟,并获得情感体验。最后,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悟文本,并在教学时有所舍弃,有所侧重,围绕“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这个问题积极展开教学,并让学生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认真有序地观察事物,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充实——有效率的课
所谓充实,是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较高,一节课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去参与课堂,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通过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知识的扩展,而且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使他们都在课堂中获得知识,在各个方面都有收获。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章文字优美,篇幅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研读,才能受到人生启迪,从字里行间得到美的享受。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哲理性的语言,才能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
三、丰实——有生成的课
一堂丰实的语文课应该是不断有生成资源的课。随着课堂的继续,学生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教师对于这些课堂生成,应及时捕捉,并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加以判断,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这些个性化的体验转变成教学资源。
我在讲到《落花生》里“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有学生有不同意见,他们更想当一个像苹果和石榴那样的人。对于这个课堂生成,我并没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否定,而是在表扬其见解独特的基础上,让所有学生认真研讨课文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作者的本意只是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才能生成有价值的东西,学生的认识才更加深刻,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更加丰实。
四、平实——常态的课
如今一些课堂很热闹,“花架子”太多,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忽视学生语言、文字等基本知识的训练。课堂最根本的出路是回归自然朴素,让课堂趋于平实,给学生一堂真实有效的常态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是用一根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为我们演绎了一堂堂经典的语文课,他的课上能抓住每一个字的书写、每一个字的读音、每一个词的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朗读、每一次的练笔……这样的课没有“花架子”,常常是直入主题,表现出朴素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语文课对语文知识的指导才到位,才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我们呼唤这样的常态课。
五、真实——有缺憾的课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开课,教师设计得环环相扣,甚至教师在课堂上的导语、过程语、总结语言都是事先设计琢磨过的。这样“圆满”的语文课堂虽然很完美,但这样的课是教师设计好的,而真实才是我们课堂教育的基石,让我们去掉虚假,一起回归那质朴而真实的语文课堂。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往往一堂课有“缺憾”才是有效的,那样的课才可以帮助我们自我反省,找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从而在今后的课中加以改进。也许这样的课有瑕疵,但是它是真实存在的,有待于师生不断完善的,我们称这样的课为“真实”的课。
总之,“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要做到扎扎实实地备课、踏踏实实地上课、老老实实地反思,真正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学生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