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种方法
2014-02-25毕明辉
毕明辉
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在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因此,作文中假话、空话连篇的现象不绝。写的人是千人一面,记的事是千篇一律。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没话可说,没内容可写呢?笔者认为:第一,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所以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自然积累的作文材料就缺乏。第二,词汇贫乏,语言表达不准确。第三,作文训练时间太少,训练质量不高。针对造成学生作文难的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为此,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加强阅读教学,规范语言,积累词汇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地方方言。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区的学生对地方方言的掌握往往比普通话更牢固,所以经常出现学生说话、写作文都是方言与普通话混用、语言表达不准确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普通话词汇,规范书面语言,消除写作中的障碍,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好符合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建立起对事物的概念,积累写作素材。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跳绳比赛”“卡拉OK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在活动中有了亲身感受,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写作源泉,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增加写作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读写结合的契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增加作文训练量。
1.摹仿课文练写。有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结构简单,教师可在学完课文后指导学生仿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如学完《高大的皂荚树》一课后,让学生模仿它的写法,观察校园里或自己家乡的一种植物,结果有的同学写了《校园的柳树》,有的写了《家乡的杨树》,还有的写《屋后的野葡萄树》……选材十分丰富,观察也比平时作文细致得多。仿写,打开了学生创写的开端。
2.以课文为基点,鼓励学生实践感知,随笔成文。如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亲自参加一次劳动,然后把参加劳动的过程、劳动时的心情、劳动后的收获和感受写下来。学生回家不仅参加了劳动,而且写成的作文因为有了真实体验,所以情真意切。有的学生写到:“学了《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劳动会是最有滋味的事?我可从来没有体验过。不行,今天我得试试。啊,对了,咱们家的兔笼该打扫打扫啦!好,立即行动……哎,兔笼总算清扫完了,可我觉得腿都站僵了,浑身酸软,不自在。这乐趣在哪儿呢?咦,你看那小白兔多高兴哪,蹦来蹦去的,是因为我把它们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吗?也许吧,谁不愿意住得舒适安逸呢?”
3.让学生展开想象,填补课文内容的空白。如教学完《穷人》一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出桑娜拉开帐子后的情形。学生听说是自己编故事,写作的积极性相当高,效果不错。再如,教学《种子》一课,针对课文最后“我站在讲台上,开始了我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一句,我启发学生:“假如你是这位教师,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大胆地说出了各自的想法。由于时间因素,不可能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学了这一课的感想。学生由于刚学了课文,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写的读后感都是有感而发,感情十分真挚。如有位同学在文中写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冷吗?别怕,我给你棉衣,寒冷不敢侵袭你;可怜的小女孩,你饿吗?别怕,我给你面包,饥饿会离你而去;你不敢回家吗?到中国来吧,我们全国的小朋友都会欢迎你……”稚拙的话语,可爱的言词,不仅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关心和同情,更道出了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
5.坚持每周写一则周记。为了增加学生的作文训练量,我除了每两周按大纲要求安排一次大作文训练外,坚持让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把本周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耳听说的,心里所想的,都写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诉说自己的心理话,真正达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目的,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总之,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必须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然而这种训练又不能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研究,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