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教师自身做起
2014-02-25佟辉
佟辉
作为人民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应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只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平等、保护、关爱三种意识,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用尊重和理解平等对待学生
我们的学生是很尊重老师的,这种尊重来源于学生对老师人格品质的敬佩,来源于对老师文化修养的敬仰,来源于对师道尊严的敬畏。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当老师向学生借红色圆珠笔时,会有好几个同学同时双手奉上,有的将笔帽拔掉,有的将笔芯扭至红色,这个细节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放大,化为感动。细节的背后是尊重,乃至敬重,可是有多少老师能真诚地向学生说“谢谢”呢?尊重是相互的,学生在心里尊重师长,希望与老师亲近、平等、坦诚地沟通,但如果尊重换来的是不平等,甚至是对尊重的侵犯,当老师坦然地对学生大谈文明礼貌时,学生会如何想?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摒弃居高临下的教导,平等地与学生沟通。教师应尊重学生,虚心向学生学习,发扬民主作风。
教育应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着眼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教育;第二,着眼于未成年人的标准进行教育。如果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用成人的思维去对待学生的想法,用尽善尽美去苛求他们的行为,必然不会被学生理解和尊重,其效果往往不好。
二、用健康的个性品质保护学生
学生的心灵需要教师倍加呵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品质,能善待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幼稚,理解学生的心情,能积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畏艰难,努力解决,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1.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
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上,而且还表现在热情指导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上。
2.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稳定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所以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坚定的信念,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3.教师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趣
作为教师,热情开朗的性格可以表现在热爱学生、热爱事业上;而在工作中,应保持平静愉悦的心境,千万不可因为学生说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而失去情绪控制,要表现出平和而合乎情理的态度。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保护那种积极的求异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让学生能联想到已掌握的知识,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殊性和重复现象,并加以比较,获得发现,要珍惜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灵感的活跃性,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用体谅和宽容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应经常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注他们在学习、做事、为人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在各个方面给他们鼓励和帮助。
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一方面,他们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从情感上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师爱又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就越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偷偷摸摸看课外书。有一天在课堂上,他又在偷看《动物大世界》时被老师发现了,当时老师正在领读课文,老师边读边走到他的课桌旁,用手轻轻摸了一下桌子,这名学生马上把书放了起来。下课后,他主动找老师,老师帮他分析了什么样的课外书该看,该什么时候看,还推荐了一些好书。在这样的关爱下,那个学生一下子改变了,成绩也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关爱起到的良好作用,如果粗暴地对待他,对他的心理会有很大的伤害,学生从此会“仇恨”老师,因为他们的观念是单纯的,是与非的界限也许仅凭他们的喜怒。教师给学生关爱,既要一视同仁,也要有所倾斜,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孩子。有些学生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得有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呀!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应力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育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