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研学”:促进课程统整
2014-02-25胡晓军
胡晓军
2012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率先提出“学分制统整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修习”,创造性地执行了国家课程方案。
统整之后的课程实施,每周两课时,两节连排,双教师授课,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一个长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在锡山高中的课表上,多了一门全新的名称为《基于IT的研究性学习》(后文中简称“IT研学”)的课程,唐江澎校长制定了“以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为统整平台,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基本学习方法,以项目设计和课题研究为学习过程,以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根本旨归”的课程开发原则。
在“IT研学”课程里,整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以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为主线,仿佛小河潺缓流过,经过信息技术环节时,就挖个“坑”,把相关知识讲透、用好。例如:开题阶段,学生要先通过网络对拟定课题查新,还要使用学校统一购买的“知网”数据库或者“万方”数据库下载文献进行分析,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撰写文献综述。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习网络检索及其数据库原理,信息的下载、整理和加工等信息技术的知识。这里,既有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各个环节,又有了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下载与加工中的知识点。就这样,源自学校发展实际需求创设的课程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新气象。
形成了稳定、专业的教师队伍。统整之后,信息技术组全员参与“IT研学”课程的实施,我们不但是技术指导老师,也是研究的指导老师。此外,非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要想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必须通过师资认证——不但能够胜任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还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经过技能考核和技术测试的才能上岗。现在,我们的“IT研学”任课老师14人,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连续三年以上担任研究性学习教学任务的达到85%以上。高质量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然后,就是规范的教研活动,“IT研学”教研组每周固定在周一下午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要经历研究指导方法研讨、说课评课活动、读书交流,有时还会开展课堂观察、外聘专家指导、外出考察等新颖的教研活动形式。每次长达两小时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稳定的教师队伍、专业的教研活动形式,让来自不同教研组的教师,在全新的课程里拥有了学科归宿感,今天我们老师以能够承担“IT研学”的课务而更有专业幸福感。
提升了学科课题研究的质量。原来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很规范但难以深入,研究比较幼稚,而且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中人文类占比太大。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目标、研究品质上应该明显迥异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应该更多地开展深度学习,即学生借助真实的活动情境和充足的学习时间,能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源自学生真实的需求;两节连排,研究的时间有了保障;基于IT,研究有了更佳的平台。于是一大批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脱颖而出,例如《量子力学简明读本的编写》《鸿山遗址的口述史研究》《锡山高中学生理想的现象学研究》等等。在这样的学习中,可以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是在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两门课程的协同发展。原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学习很到位,但是学而不用,统整后,信息技术不但是被传授的知识,也是服务学习、支持学习的工具。而且,通过课题方向的选择,也实现了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学习。例如:《历史软件的开发》小组,就是由4名有编程基础的女生来完成,她们自己寻求专家担任学术顾问,访谈、调查进行需求分析,推广软件获得用户反馈。现在这个软件已经能够实现输入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关键词,即可弹出与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事件、背景知识,已被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的“IT研学”的课程还在路上,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着经验,相信前方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彼岸。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