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与不可为,教师价值隐喻研究
2014-02-25陈庆庆
陈庆庆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是工业时代话语范式之明确体现,对当今社会仍有较大影响。对该隐喻的合理性进行细致检视之后,笔者发现强调教师“灵魂工程师”式的角色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有诸多流弊。教师价值应以人性化的教学观为依托,贯穿于对话式教育形式,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 灵魂工程师 教师价值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001-02
一、“工程师隐喻”与时代背景
人类教育史上曾出现不少关于教师职业形象的隐喻,其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近代流传甚广。隐喻代表特定的话语范式,映射的是时代之沧桑巨变。“工程师隐喻”是机器大生产时代人类自信心极为膨胀的特定体现。规模化产出意味着高效。这一模式似乎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标准化所带来的便捷从纺织行业到军火行业,再到教育行业,都得到了显著体现。工程师的工作成效易于考校,教师工作成效的可视性同样便利。
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及其所带来的生产智能化,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性成为对教育界的崭新要求,“标准件”不再是“万灵药”了。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人才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旺盛的创造力。这个时代的教育应是一个能够适应个体差异、动态的、有活力的事业。
二、对“工程师隐喻”的质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括两层含义:一、教师的工作是塑造,完善人类的思想;二、教师的工作极其重要,像是宏伟工程建设中手握蓝图的设计师。不可否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巨大。但是仔细推敲之后发现,该隐喻的消极影响值得重视。
1.教师不宜类比为工程师
教师之于学生,和工程师之于物,前后两类关系差别悬殊。首先,教师接触的是有思想、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的人,而工程师面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物。而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二者工作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其次,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设计、规划某一专门技术任务,而教师虽然也有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但这一环节是为传授知识服务。再次,与工程师不同,教学也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教学设计“图纸”来一步步执行,现在学生也开始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设计课程。由此看来,“工程师隐喻”遮蔽了教师职业最重要特征。
2.学生主体性被忽视
现代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和发展过程。“工程师隐喻”意味着在师生关系中唯有教师一方是积极主动者,学生仅是客体。这种理念极易导致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误解为客体,学生的体验、意志、情感、态度等被忽视。如果教师不正当或者不合理地滥用这种地位,无视学生的个体意识,这会对师生关系、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种忽略学生身心感受的教育理念,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的。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其成长发展过程不可能由教师一手设计而成。
3.教师道德预设不切实际
武断地鼓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说,无异于宣称教师是一个社会中道德水平或者思想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事实上,这种道德假定是站不住脚的。王家锦教授曾经对教师群体组织过一次心理测试,对我国某省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抽样检测发现:51.23%的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教师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较高、性格抑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所以,从事实数据来看该隐喻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假定。
三、“工程师隐喻”引发的启示
1.倡导对话式教育
对话式的教育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课堂灌输。师生不再是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变成了一种互相信任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新的平等的对话环境中,教学不再仅仅是告诉和灌输,而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探究和感悟。工程师和钢筋、水泥之间不会有对话,在灌输式教育大行其道的课堂上也不会存在真正意义的对话。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需要理念支撑的。具体而言,需要教师摈弃“物化”学生的旧思维,在内心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同为主体的角色,明白师生系合作关系,具有共同的目标,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2.引导学生自主自由发展
“工程师隐喻”过分夸大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完全忽视受教个体的主体能动性。真正的教育是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个性化过程。教育的基底是在人那里,在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那里,在人的活力与天性那里,在生命那里。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情感、信念等支持。教师倾注的所有才智和关怀,落脚点都应当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
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各自都要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世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参与教学。认识到这一要点,明智的教师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看到自我,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教师的悉心指导为助力,更好地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会在教学成绩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会令学生终身受益。
3.提倡人性化的教学观
在人性化的教育学中,教学不再是老师借以操纵学生的手段,因为它已注入了老师和学生平等合作、追求完美的崭新理念,教育活动将升华为一种时刻迸发思想、碰撞火花的互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关注人性化的同时,非人性化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背后暗含了非人性的预设。这应当引起人们的警醒。
灵魂工程师隐喻,将教师价值定格在物化学生的陈旧思维定势下,与当今时代要求和教育理念均不相符。对其进行探讨和反思,并非否定该隐喻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曾经发挥过的功用,而是为了追问当今教师价值的所在,是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寻求较为清晰的边界所必走的第一步。人性化的教学是这漫长而有意义的探索之旅的终极目标,对非人性化的陈旧思想障碍的清理,是本文的初衷,也是确定教师价值的初步尝试与努力。
参考文献:
[1]许丽萍,杨德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价值观反思[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4).
[2] 王家锦.“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问题亟待关注[J].河南教育,2011,(3):1.
[3]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