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控“微”镜头

2014-02-24吴双桐

中国摄影 2014年2期
关键词:调焦奥林巴斯卡口

吴双桐

自发布第一款微单相机已经过去6年,时间匆匆而过,当年还作为新出道的相机类型,现在已经步入成熟期。从1英寸到APS-C再到全画幅,已经覆盖从入门到专业多个领域。同样,伴随相机不断发展与革新的镜头也经历了初期只有套装镜头慢慢向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变。

还记得2008年第一款可换镜头无反光镜相机松下G1的发布,那时人们对此相机并没抱有太多期望,因为类单反的设计让无反光镜相机还没有脱离单反相机设计的影响,而2009年代表微4/3系统精髓的第一款相机奥林巴斯E-P1的诞生标志着微型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类型化的奠定。与奥林巴斯E-P1同时发布的还有两款值得关注的微单镜头分别是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与Olympus M.Zuiko Digital 17mm f/2.8,前者主要用来满足日常拍摄需求,而后者则是配合奥林巴斯E-P1小巧便携的机身体积而设计的,此设计是最符合微单相机设计理念的,所以各厂商在推出微单的同时或不久都会推出一款“饼干镜头”,时尚的机身及小巧的镜头很快成为时尚的风向标。2011年奥林巴斯与松下分别推出了电动变焦镜头,此类镜头的推出为经常旅行使用相机与摄像机的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融合,当然微单也以更快地速度蚕食着摄像机市场。

随着微单相机市场占有率的不断增长与日趋成熟,各厂商也在打造和完善类似单反相机的镜头体系。如与索尼全画幅α7R、α7相匹配的24-70mm镜头与70-200mm镜头,松下12-35mm镜头(相当于135相机24-70mm),松下35-100mm镜头(相当于135相机70-200mm),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镜头焦段均来自单反相机镜头中的大三元,以此我们也能看出,微单虽然是新生力量,但是却有着与单反镜头割据独占的气势。

微单镜头体系日趋完善,大家在选配镜头时也有了更多选择余地,本期文章将介绍各品牌微单的镜头群体,希望能给您的微单镜头选购带来帮助。

相机新纪元 松下

这是一个秩序的时代,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当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去记录那些瞬间就已经消失的影像时,数码相机本身就已经发生变化。当数码相机完全取代胶片成为影像世界的器材主宰的时候,一场自内而外的变革也正在悄然的发生。随着调焦、取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微单相机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正因为如此,其未来的发展之路则将取决于微单相机背后的镜头阵营的强大与否。

2008年8月5日,奥林巴斯与松下联合宣布推出基于原有开放性4/3系统(Four Thirds System)的新相机系统—微型4/3系统(Micro Four Thirds)。新系统取消了原有单反相机结构内的反光板,以及五棱镜、目镜等组件,而转用EVF取景器进行取景,从而奠定了区别于具有反光镜系统的传统单反相机的可更换镜头相机新标准。也正是基于此,三星、索尼以及后来的宾得、富士、甚至徕卡、尼康、佳能以及如适马、图丽等副厂镜头厂商都开始生产有别于传统单反相机标准的新型无反光镜可更换镜头相机的配套镜头。

时至今日,最早于2008年9月发布第一款基于微型4/3系统标准的数码相机DMC-G1的松下,已经从最早的两支非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发展到了包括多支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和饼干型大光圈定焦镜头在内的、总数达20支的镜头群,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镜头体系,而奥林巴斯也拥有了包括14支镜头在内的微型4/3系统镜头群。这还未计算非原厂设计制造的镜头。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型4/3系统阵容正在日渐庞大,并配合诸如奥林巴斯E-M1、松下GX-7等新一代相机综合技术实力的提升,已经俨然具有了与传统单反相机分庭抗礼的实力。同时,与传统的各个厂家所生产的单反相机镜头卡口相异、互不通用不同,由于微型4/3系统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统一标准,所有不同厂家生产的微型4/3系统的镜头都可以安装在基于微型4/3系统标准设计的相机上,同时,通过一个转接环,新的微型4/3系统相机还可以使用老的4/3系统镜头,而这也使微型4/3系统所能依仗的镜头支持势力大幅度增长。例如,ZUIKO DIGITAL ED 35-100mm f/2镜头,就是相比于其他等效焦距70-200mm f/2.8变焦镜头拥有更大恒定f/2光圈的神镜,其综合成像品质之优异绝对不亚于“小竹炮”、“爱死小白”这样的镜头。

而从技术角度来看,微型4/3系统的设计标准将相机的法兰距离(镜头卡口到感光元件的距离)缩小了一半(从40mm缩短至20mm),同时卡口直径也由50mm缩小至44mm,因此不但可以有效减少镜头的体积与重量,而且也更有利于使用更低的成本设计制造出光圈更大、成像更为优异的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更小的法兰截距与镜头卡口直径能够更有利于光线的收集,从而有效扩大影像像场而减少边缘畸变,在色散控制上也要比传统镜头更具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微型4/3系统镜头能够在有效降低镜头体积和重量的同时,设计出许多具有超大光圈的饼干型广角镜头。而由于微型4/3系统镜头的卡口触点由9个上升到了11个,实现电动柔和变焦、调焦信息和光圈控制甚至进行未来光场摄影都成为了可能。

微型4/3系统的开创者—松下

松下是最早推出基于微型4/3系统标准镜头和相机的厂商,配合最早的DMC-G1,松下推出了LUMIX G VARIO 14-45mm f/3.5-5.6 ASPH MEGA O.I.S.镜头和LUMIX G VARIO 45-200mm f/4.0-5.6 MEGA O.I.S.镜头,其中,得益于微型4/3系统的优势,作为第一款微型4/3广角镜头,松下的14-45mm f/3.5-5.6镜头相比起同类单反相机配套镜头,体积与重量都大幅度减少,而在广角端畸变控制和暗角控制方面,却能达到同类单反镜头所无法达到的水平。此后,松下再接再厉,经过近5年的发展,其微型4/3系统镜头总数已经达到了20支,其中还包括2支徕卡品牌的定焦镜头,以及专为3D摄影设计的3D镜头。特别是在广角定焦镜头设计方面,其多支大光圈饼干镜头都广受好评。而为了配合微单相机在动态视频短片拍摄能力的提升,松下还设计出了5支具有电动变焦功能的镜头,其中不乏等效24-70mm焦距、恒定f/2.8大光圈光学防抖镜头和等效70mm-200mm焦距恒定f/2.8大光圈光学防抖镜头这样的号称大三元型的重量级专业镜头。而在技术上,松下的微单镜头也已经开始发展到了第三代。其中第一代仅仅是基于微型4/3系统的基础的试水之作。其一般大多带有O.I.S光学防抖功能,但优秀的镜头镀膜和镜片技术尚未在这类镜头上大量使用。之后,为了提升像质,许多镜头开始增加一些诸如ED镜片、非球面镜片、新型镀膜技术在内的专业镜头技术,其综合成像质量和操控感受都获得了显著提升,而最新推出的松下微型4/3系统镜头,则对准动态视频短片拍摄功能,加入了电动平滑变焦功能,这不但有利于推拉摇移这样的常用视频镜头语言的运用,也为未来实现远程相机综合控制打下了基础。endprint

松下微单镜头推荐

一、LEICA DG SUMMEILUX 25mm f/1.4 ASPH./ O.I.S.

徕卡血统的标准大光圈镜头,柔美的焦外成像、锐利如刀的焦内成像,逆光下出色的综合像质。

二、LUMIX G X VARIO 12-35mm f/2.8 ASPH. / POWER O.I.S.

该镜头相当于单反镜头的24-70mm f/2.8恒定光圈镜头,采用了UED、UHR以及非球面镜片,并具有纳米涂层,具有金属镜身,最近调焦距离为0.25米,可满足从风光建筑、到人像微距的绝大多数摄影题材需要。

三、LUMIX G X VARIO 35-100mm f/2.8 / POWER O.I.S.

该镜头等效70-200mm f/2.8恒定光圈镜头,防尘防水的金属机身,支持光学防抖,且由于体积、重量更轻,实际拍摄时1/2秒的快门时间也能完成清晰的手持拍摄任务。

M.4/3的主宰者 奥林巴斯

应该说,奥林巴斯在胶片时代和数码时代也有着与佳能、尼康同样强大而丰富的单反相机镜头群,但奥林巴斯却是最早专心研发微单系统的厂商。如果关注一下奥林巴斯的网站,你会惊奇的发现,其经典的4/3系统镜头和相机都已经不再销售,取而代之的则是已经日渐丰富和强大的微型4/3系统镜头群。

事实上,奥林巴斯之所以能够放弃以往的辉煌而下大力气开创新的摄影标准,主要是认准了微单系统在技术和应用上更具优势。而放弃单反系统,专心搞微单,以奥林巴斯在镜头研发方面的实力,配合微单系统与生俱来的技术优势,那些具有f/2光圈却异常小巧轻便的等效70-200mm镜头甚至畸变与暗角控制完美异常的超级广角镜头都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技术。事实上,前不久坊间已经开始热炒奥林巴斯最新的40-150mm f/2.8(等效80-300mm f/2.8)镜头的优异像质了。

而当这种新型镜头出现的时候,那么人们可以预见的是,那些轻巧却像质优异的微单相机,将在拍摄时比冗笨的全画幅单反更具吸引力。

而从目前奥林巴斯所推出的14支镜头来看,其传统4/3系统镜头曾经使用的ED镜片技术、优秀镀膜技术都已经应用到了微单镜头之上,而从实际拍摄情况来看,即便是奥林巴斯的一些入门级镜头,都具有调焦迅速、畸变、暗角控制优异、色散控制能力出色,全开光圈下像质极佳的优势。从这一点来看,奥林巴斯的微单镜头已经颇具与单反镜头竞争的实力。其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些可以发挥出这些镜头实力的微单相机而已。

而从其前不久推出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E-M1与其最新的顶级镜头12-40mm f/2.8相互配合的综合表现来看,奥林巴斯的微单系统其实已经迅速成长为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并具备出色技术实力的产品。人性化的双拨轮操控系统,所有按键、拨轮均可自定义功能的设置,出色的噪点控制能力,优异的便携性和户外防护能力以及令人惊艳的调焦速度和连拍能力,都让这款相机为人所瞩目,而当配合12-40mm f/2.8镜头在各焦段、各光圈下堪称完美的综合像质,则让明眼人都看到了微4/3系统的发展前景。

奥林巴斯值得关注的5支微单镜头

一、 M.ZD ED 12-40 f/2.8 PRO镜头

奥林巴斯的首支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配合f/2.8的全焦距恒定大光圈设计,足以应付各种风光、建筑、人像、纪实等多个摄影题材的拍摄任务。除具有防尘防水滴功能外,还具有零下十摄氏度的抗冻功能,做工细腻,精致小巧的镜头,金属质地的调焦环和变焦环,操控起来阻尼柔和而毫无旷量,几乎无声却异常迅捷准确的调焦能力,即便是在昏暗的房间内,也可以迅速完成调焦。

依靠最新的DSA镜片和ED、EDA镜片,在各焦段全开光圈时就有着非常优异的中央和边缘图像分辨率,在广角端的暗角也非常之小,而配合4/3系统本身画幅较小的像场优势,其广角端畸变控制更是超过了普通35mm相机。此外,新型的ZERO镀膜技术和大量高级镜片的运用,也保证了这部相机在高反差画面下的色边控制能力。

二、M.ZUIKO ED 9-18mm f/4-5.6 广角变焦镜头

具有高达100°视角的超宽广角镜头。但却小巧而精致,虽然不是恒定光圈,但操控却非常出色。其变焦阻尼均匀适中流畅,手动调焦环也无空转旷量。自动调焦时安静、果断、精准而丝毫不显犹豫,在昏暗的光线下拍摄也依然如此。

在各焦段全开光圈时就有优异的影像锐度,无论边缘还是中央,锐度都非常高。而在广角端暗角和畸变也都控制得非常棒,是奥林巴斯众多广角镜头中目前性价比最高的一支。

三 、M.ZUIKO ?ED 14-150mm f/4.0-5.6 远摄变焦镜头

等效28-300mm的长焦镜头,190克的重量和64×83mm的体积尺寸非常小巧。

虽然不是f/2.8恒定光圈设计,但依靠目前奥林巴斯OM-D和PEN系列相机优异的高感光度噪音控制能力和机身5轴防抖能力,配合其小巧的镜身设计,这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同规格镜头的手持安全快门水平。在自动调焦时,镜头安静、而准确。像质方面除在长焦端全开光圈时像质略软之外,其他光圈和焦段下,都有着非常锐利的影像表现。而其优异的畸变和暗角控制能力,也让众多使用者为之心动。

四 、M.ZUIKO 17mm f/2.8 广角定焦镜头

等效34mm的人文和纪实摄影镜头。轻、小、便携和隐蔽。拍摄时不为人所注意,可以安静的构图与取景,最近0.2米的调焦距离,可让其在必要的时候客串一把微距镜头。而在像质方面,其出色的畸变、紫边控制和暗角控制,都堪称一流,虽然在全开光圈下像质相对较软,但绝对锐度不算太低。而低廉的价格更让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五、 M.ZUIKO ED 75mm f/1.8 标准定焦镜头endprint

轻便、小巧,但像质绝美。等效150mm的户外定焦人像镜头,f/1.8大光圈下就有着锐利如刀的焦内和朦胧若梦的焦外成像。舒适、柔和的变焦阻尼,配合E-M1所表现出的优异的全时手动调焦操控感受,都令人惊叹。

而在全黑的房间内也能迅速安静地完成调焦,则让人对微单系统的调焦能力不禁赞赏。而在高反差情况下,也依旧可以保持出色的紫边控制能力,以及出色的畸变和暗角控制能力都使其对于关注像质的人像摄影师来说,有着极大地吸引力。

M.4/3系统的 个性化定制

M.4/3系统镜头并非只有奥林巴斯与松下原厂提供,我们也可以选择另外比较有代表性几个品牌的镜头,相信以下几支镜头能为你的拍摄带来不少独特个性。

在百度上搜索福伦达,我们会得到一些关键词:老牌、历史悠久、Bessa、确善能,大家对于福伦达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旁轴M卡口镜头,很难与微单镜头相关联,即便是有人在用也是通过转接环与微单转接使用,实际上福伦达已有三支M.4/3系统镜头,分别是NOKTON 17.5mm f/0.95、NOKTON 25mm f/0.95、NOKTON 42.5mm f/0.95,这三支镜头特点就是大光圈,三支镜头设计与定位就是针对喜欢传统手动镜头质感,并且能够满足日渐兴旺的微单系统,并且对徕卡那支徕卡 M 50mm f/0.95 NOCTILUX-ASPH镜头具有顶礼膜拜心理的消费者。三支镜头虽然采用M.4/3系统像场,但是由于光圈较大,所以整个镜头体积并不算小,f/0.95对于微单来说比传统旁轴有着调焦更加精确的优势,由于可以局部放大10倍调焦,所以完全可以保证极小景深的控制,旁轴只有在徕卡M时代,可以实现这点。由于该系列镜头没有电子触点,所以在拍摄的影像EXIF信息中,我们看见的光圈参数为f/0,NOKTON 17.5mm f/0.95镜头采用了1片非球面镜片及超高曲折率镜片,从测试的结果看,NOKTON 17.5mm f/0.95表现还算不错,将镜头光圈全开时,影像暗角较为严重,而当光圈逐渐缩小后,暗角则会随之减轻,到f/2.8时已经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像质。与原厂镜头相比,这支大光圈镜头8000元上下价格,可谓不菲。从拍摄角度考虑,笔者建议购买NOKTON 25mm f/0.95,因为该镜头相当于135相机50mm焦段与大光圈相结合更容易得到小景深画面,并且风景、人像可以兼得。

另一品牌的微单镜头也是个性十足,体积不大,但却能达到相当于全画幅相机600mm的超长焦距,它就是图丽Reflex 300mm f/6.3 MF MACRO折反镜头,此镜头为恒定光圈f/6.3,并且始终只能以该光圈拍摄,图丽Reflex 300mm f/6.3 MF MACRO镜头最重要的特点是采用增强型铝反射镜面,可使反射率得到提高,并且这支镜头带有微距功能,最近拍摄距离为0.8m,与600mm焦距段配合使用,可以得到很好的微距拍摄效果。最后要说说折反射镜头的特殊效果,那就是在高光部分能够得到大家所说的“甜甜圈”,图丽Reflex 300mm f/6.3 MF MACRO售价仅为2400元上下,对于喜欢用微单相机拍摄动物、微距等题材的摄影朋友肯定是高性价比的尝试。

三阳也为M.4/3系统生产过一支7.5mm f/3.5 Fish-eye Lens鱼眼镜头,可以满足很多喜欢大场景及特殊效果拍摄的摄影人使用。在适马官方网站笔者也看到19mm f/2.8 EX DN、30mm f/2.8 EX DN、60mm f/2.8 DN三支镜头也都有M.4/3卡口版本,不过从倍率系数转换后看,这几支镜头有着明显的APS-C镜头的烙印。

虽然没有相对较大的感光元件,但是M.4/3系统也有着自己天生的优势,可以转接更多非原厂生产的镜头,相信大家在使用中能慢慢体会到该系统镜头的魅力。

技术上的前瞻者 佳能

也许是舍弃不下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强大单反系统,也许是还无法放弃正如日中天的单反市场,也许是不看好微单在某些技术上的发展前景,佳能在自己的竞争对手都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军微单市场的时候,却似乎显得有些过于保守。

直到今天,佳能只推出了两款微单相机和三支EF-M卡口的微单镜头。而这样的产品研发速度,与佳能影像业巨头的身份多少不符。但这并不意味着佳能仍仅仅关注自己的单反世界而未对微单相机做出足够的技术投入。事实上,正相反,从2013年EOS 70D所使用全像素混合调焦技术来看,作为相位调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单反相机而言,EOS 70D,完全没有必要再加入混合调焦技术,而全像素混合调焦技术,与其说是给单反相机准备的,倒不如说更适合无反光镜相机。

从这个侧面来看,佳能似乎正在蓄力而发,也许,会如索尼一样佳能将要推出令人惊艳的专业级微单相机,也许会推出技术上更为先进和成熟,但却兼有微单和单反双重优势的新型相机。

而仅就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佳能的三支EF-M卡口镜头,其实也并不是说没有亮点,相对于用于单反的EF镜头,EF-M卡口镜头目前上市的都采用了STM技术,而所有变焦镜头则都带有IS光学防抖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推出的镜头同样会采用STM技术,以便镜头获得更为迅捷、安静、准确的调焦能力。此外,在EF镜头上只有顶级红圈镜头才配备的全时手动调焦功能在这三支镜头上都有采用,这也足以说明佳能并非不重视微单镜头技术的发展。而从实拍情况来看,这三支镜头在广角端都有着非常出色的畸变控制和暗角控制能力,这不但是微单系统本身的技术优势所在,也说明了佳能镜头技术的实力所在。而从这三支镜头中唯一的一支小广角大光圈镜头—EF-M 22mm f/2 STM的实拍表现来看,优美的焦外虚化效果,的确不逊于那些单反专业镜头的表现。这也说明其实佳能仅仅是推出产品未有动作,但其蓄力待发的技术却绝对不容小视。

复古之路 富士endprint

富士微单系统从建立之初就有着深刻的烙印,复古的造型及高品质的光学设计都为富士吸引了众多喜欢传统相机风格的摄影爱好者。

在胶片时代,富士就曾设计出许多令人心动不已的富士龙经典镜头,而到了数码时代,特别是在富士大力推广其X系列复古微单相机之后,采用新型X卡口的XF系列镜头就在悄然之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涅。

目前,富士已经推出了包括广角、标准、长焦在内的11支镜头。相对于其他厂商,富士所推出的11支镜头各个都堪称精品,在像质和设计上都具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特别是其定焦超广角镜头,镜头的边缘畸变和暗角控制堪称完美。再配合富士特有的胶片影像技术,画面色彩艳丽、明快,整体对比度优异、影像分辨率极高,而这并不是富士某支镜头的特点,而是多支定焦镜头的共同特点。

在镜头技术方面,这些镜头都是专门针对富士的X系列微单相机所设计的,都有着轻巧、便携、高像质的特点。配合富士X-M系列相机,特别适合于旅行拍摄和各种人文摄影。

和其他的微单镜头相比,富士的XF系列富士龙镜头很多都采用了HT-EBC镀膜技术,这种最早出现于富士长焦相机镜头的电子束镀膜技术,属于一种硬式镀膜,曾有人将富士的EBC镀膜与宾得的SMC镀膜以及蔡司的T*镀膜并称为世界三大顶级镀膜,依靠这种镀膜技术,富士的影像色彩要更为绚丽而自然,对比度也更高,更容易发挥出高像素感光器件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富士相机在色彩上更为讨人喜欢的原因。此外,在镜片技术上,XF系列镜头则大量使用了ED玻璃镜片和非球面镜片,以提高镜头的色散、畸变控制能力,而LM线性马达和高扭矩无芯马达则使使用这两种马达的镜头获得了调焦迅捷、安静而准确的好评。

此外,在富士的一些变焦镜头中,富士还加入了OIS光学防抖功能,使摄影者能够以更长的快门时间进行手持拍摄,而在其一些定焦大光圈镜头中使用的圆形光圈叶片,则让影像的焦外成像更为柔美。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未来富士还将与卡尔·蔡司进行广泛的合作,由卡尔·蔡司推出多支X卡口的大光圈XF系列镜头,其中,MaKro-Planar T f/2.8 50mm镜头、Planar T f/1.8 32mm标准镜头和 Planar T f/2.8 12mm超广角定焦镜头已经赫然在列,而2014年,富士自己还将推出XF56mm f/1.2R的超级人像大光圈镜头。这些仅从参数上就足以让人心动的镜头群,则将更好地支持富士的X系列相机,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富士值得关注的三支X卡口微单镜头

一、XF35mm f/1.4 R镜头

此镜头等效全画幅相机为53mm的标准镜头,最近的调焦距离为28mm,拥有7片圆形光圈叶片和f/1.4的大口径以及HT-EBC镀膜技术,这支镜头有着令人心悸的人像摄影表现,对于喜欢拍摄人像的用户而言,简直是不能抗拒的一种诱惑,而其相对较近的调焦距离也让这支标准镜头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客串一把微距镜头。

二、XF18-55mm f/2.8-4 R LM OIS镜头

富士18-55mm镜头在众多微单厂商推出的套头中脱颖而出,因为其最大光圈能够实现f/2.8-4,并且全开光圈时,各焦段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成像质量,在暗角、畸变控制都不输给更为专业的镜头。调焦精准、色彩明丽鲜艳,新增加的光学防抖功能则有着不错的实用口碑。是目前富士变焦镜头中,最值得推荐的行摄镜头。

三、XF60mm f/2.4 R Macro微距镜头

在胶片时代,腾龙的90mm f/2.8微距镜头,是那个时代传奇一般的产品,而等效91mm的富士龙XF60mm f/2.4 R Macro微距镜头也许会成为微单时代的另一款微距镜头传奇。9片圆形光圈,包括1片非球面镜片和1片ED镜片的8组10片镜头结构,以及HT-EBC镀膜技术和1/3EV步长调节环,这支镜头可以说是集中了富士几乎所有的高端镜头技术,做工优异,焦外柔美而焦内锐利如刀,即便是全开光圈,也有着令人惊叹的中央与边缘分辨率。

技术上的创新者 索尼

在索尼推出第一款单反相机四年后的2010年,索尼第一款针对摄影爱好者、家庭用户的无反光镜可更换镜头微单相机—NEX-5高调上市,伴随着这台相机的上市,索尼的E系列卡口微单镜头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这个与单反α卡口系列镜头一脉相承的镜头群,除了在法兰截距上更短之外,还新增加了专门为电动变焦准备的驱动和信息触点。因此,在功能上,这一系列的镜头不但得以轻松的继承α卡口镜头自柯尼卡美能达时代至今的全部镜头特有技术,如内调焦(IF)、多层镀膜、超声波马达以及在专业单反镜头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圆形光圈、非球面镜片、ED低色散镜片等等能够有效提升像质和操控感受的技术。更在近几年的新镜头中,得以添加新兴的PZ电动变焦技术,以便于在使用微单相机时进行平滑的电动变焦拍摄。而和采用机身防抖技术的α单反相机不同,除了几支广角定焦镜头之外,几乎所有的E卡口镜头都具有OSS镜头防抖技术,这也使得E卡口镜头的易用性得以大幅度提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索尼的E系列卡口镜头总数已经达到了20支。包括适用于全画幅索尼微单相机的大像场镜头和适用于索尼APS-C画幅微单相机的小像场镜头两个像场序列。而按技术等级区分则又有由卡尔·蔡司设计的卡尔·蔡司顶级镜头、秉承老柯尼卡美能达顶级技术的G系列镜头,以及相对普通的E卡口镜头。其产品线已经涵盖了定焦、变焦等各类镜头,既有可一镜走天下的E 18-200mm f/3.5-6.3 OSS LE等镜头,也有具有优异像质的Sonnar T* E 24mm f/1.8 ZA 镜头,除了在长焦专业镜头领域尚缺少一些压轴产品之外,其镜头群已经足以满足从微距、到建筑、风光、人像、纪实、新闻、旅行等各个拍摄题材对镜头的需要。

在最早的NEX-5上市时期,索尼推出的是一支E 18-55mm f/3.5-5.6 OSS镜头,从参数上看,显然是针对普通家庭用户设计的,虽然可满足大多数拍摄需要,但其实并不能发挥出NEX-5的真正实力。在仅仅的3年间,索尼通过NEX-7、NEX-6、NEX-5及NEX-3四大系列产品的布局,产品线已经覆盖了从专业发烧级到家庭消费级不同的四个细分市场。而配合这些APS-C画幅微单相机,索尼又陆续推出了总数达15支的APS-C画幅的E卡口镜头,这其中包括2支非全画幅的蔡司镜头和一支G系列支持电动变焦的恒定f/4 E PZ 18-105mm f/4 G OSS镜头,以及12支普通E卡口镜头。而在其中,由索尼融合自身数字成像技术和卡尔·蔡司光学镜头制造技术设计制造的Vario-Tessar T* E 16-70mm f/4 ZA OSS镜头,虽然未采用恒定f/2.8大光圈设计, 却采用了包括蔡司 T*镀膜、ED镜片、AA镜片、圆形光圈、内调焦以及OSS光学稳定技术在内的多种先进镜头技术,使其具有了专业级镜头的光学品质,也正是得益于这类镜头,索尼 NEX系列微单相机的真正技术优势也才获得了发挥。endprint

而从技术角度来看,相对于其他微单镜头更注重镜头体积与重量的控制不同,索尼在其E系列镜头上可谓不惜工本,其镜头体积和重量普遍相对较大,镜头孔径也相对较大,虽然相对的便携性较弱,但握持感受却因此而更佳。此外,许多原本从α卡口系列镜头移植过来的镜头,其实也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根据微单相机的成像特点进行了诸多改进。由于镜头法兰截距相对更短,因此即便是同等面积的感光器件,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感受到更多的光线,使得镜头的通光效果更好,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成像质量。而经过改进的这些镜头,许多也新加入了一些原有镜头所不具备的技术,如镀膜、电动变焦、新的镜片、光学防抖等,这也导致了不少APS-C画幅的E卡口镜头因此具有了更为出色的像质。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单反相机,微单相机的视频拍摄能力天生就更为强大,也正因为如此,最新的索尼 E卡口镜头也越来越多开始出现支持电动变焦的PZ产品,如G系列的E PZ 18-105mm f/4 G OSS镜头以及11倍光学变焦的E PZ 18-200mm f/3.5-6.3 OSS镜头等,依靠这些支持电动变焦功能的镜头,索尼的微单相机可以轻松的完成专业级的推、拉画面,让那些希望用微单相机拍摄动态视频和微电影的用户梦想成真。当然,这种镜头除了可以给索尼的微单相机使用之外,没有人怀疑未来也可以用在索尼自己设计制造的摄像机上,而这不但不会冲击索尼自身的专业摄像机市场,反倒会给其摄像机的销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APS-C竞相绽放

与M.4/3系统非原厂镜头相比,APS-C系统非原厂镜头选择余地相对更大,这也与微单相机市场占有率最高是索尼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毕竟相机与镜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在M.4/3系统建立之初,适马与富士就加入了M.4/3系统阵营,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见富士任何跟M.4/3系统相关的产品,不过这两个品牌都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是M.4/3系统成员,却都研发了APS-C系统产品,颇有点指东打西的意思。适马共推出了三支镜头,分别为19mm f/2.8 EX DN、30mm f/2.8 EX DN、60mm f/2.8 DN三支镜头都为恒定f/2.8光圈,不过这三支镜头有两个版本,分别适用于索尼E卡口,与M.4/3系统卡口。19mm f/2.8 EX DN镜头采用3片非球面玻璃镜片,能够有效控制影像畸变现象,而30mm f/2.8 EX DN则是采用了2片非球面镜片,其中一枚为双面非球面镜片,60mm f/2.8 DN采用了1片双面非球面镜片与1片超低色散镜片。三支镜头均采用内调焦设计,且远心光学设计可以更好的使光线垂直入射,增强影像边缘像质。在试用中得知,这三支镜头的最佳光圈基本都在f/4-8,当光圈收小至11时,分辨率下降明显。

而另一光学厂商腾龙也为索尼E卡口设计生产了一支18-200mm f/3.5-6.3 Di III VC镜头,该镜头相对于索尼早期原厂那支E 18-200mm f/3.5-6.3 OSS镜头相比有着镜身体积小巧的优势,不过索尼后来也推出了体积小巧的E 18-200mm f/3.5-6.3 OSS LE,此镜头定位相对低于E 18-200mm f/3.5-6.3 OSS,从镜头体积看腾龙18-200mm f/3.5-6.3 Di III VC镜头与索尼E 18-200mm f/3.5-6.3 OSS相当,镜头重量也都在460g,而体积也相差无几,更令人惊叹的是两款镜头的光学结构也相同,坊间早有传闻腾龙为索尼代工镜头,但腾龙与索尼一直没有确认此事,不过如此高的相似度,我们也心存异议。腾龙18-200mm f/3.5-6.3 Di III VC采用2片LD低色散镜片、3片玻璃模铸非球面镜片、1片复合非球面镜片和1片XR高折射镜片。此镜头采用外变焦设计,变焦后总长度达到了18cm左右,同时变焦部分采用两节设计,对于大变焦镜头而言,必然会带有防抖功能,该镜头也内置了最多降低四挡快门时间的防抖功能,可以对弱光环境手持相机提供一定的帮助。此镜头更多源自性价比,至于是选择谁只能根据消费者好恶了。

另一在国内逐渐发展起来的镜头品牌韩国三阳(SAMYANG),三阳品牌除研发单反相机镜头外,近年也推出了两支APS-C画幅微单镜头:8mm f/2.8 Fish-eye Lens、300mm f/6.3 ED UMC CS,前者为鱼眼镜头,后者为折反镜头,分别可以使用在佳能M、富士X、三星NX、索尼E系列相机,不过300mm f/6.3 ED UMC CS不支持三星NX系列相机。

随着微单相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镜头厂商想要在微单领域一试身手,如国内中一光学Mitakon 35mm f/0.95、卡尔·蔡司12mmf/2.8、卡尔·蔡司32mm f/1.8以及以转接环起家的Kipon 40mm f/0.85,相信今后我们能使用到越来越多高性价比的镜头。

微·单共进 尼康

相比佳能在微单镜头推广方面的表现,尼康虽然比不上奥林巴斯、松下以及索尼的研发力度大,但迄今为止也已经推出了系列型号为 尼克尔“1”系列的11支镜头,包括4支定焦镜头和7支变焦镜头,焦距则从最短的6.7mm(等效18mm)到最长的110mm(等效300mm)。其中采用VR防抖技术的达到了5支,采用步进电机技术的有3支。如果从宏观来看,除了一些广角和超大光圈定焦镜头之外,几乎所有的尼克尔“1”系列长焦镜头都带有VR防抖技术,而配合尼康“1”系列微单相机以及镜头本身的轻小体积重量,使尼康微单相机的暗光线下手持拍摄能力都获得了极大的增强。

依靠先进的步进电机技术,尼克尔“1”系列镜头的在调焦时的速度、噪音以及准确性指标都因此而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在实际使用效能方面为该系列的镜头博得了良好的口碑。

此外,也许是作为一种技术验证,尼康还推出了一支尼克尔 “1”32mm f/1.2镜头,这支相当于单反相机标准人像镜头的产品,大量采用了尼康先进镜头技术,如在尼克尔金圈单反镜头上广泛使用且受到认可的纳米结晶涂层技术、SWM宁静波动马达技术等,这一方面说明了尼康对微单镜头技术的重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相对于单反相机,微单相机的镜头设计在广角镜头光圈控制方面更具优势。事实上,尼康在尼克尔“1”系列微单镜头上的一系列投入,也都说明尼康其实很看好微单未来的发展前景,而相比其大踏步前进的索尼和奥林巴斯,尼康也许更相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所以尽量实现微单与单反共进的思想。endprint

尼克尔“1”微单镜头推荐

一、尼克尔“1” 32mm f/1.2镜头

该镜头可以说是尼康在微单镜头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支镜头,等效86mm,并具有f/1.2的超大圆形光圈。像质细腻,影像锐利,焦外柔美,色彩艳丽。而依靠SWM马达技术,该镜头有着极快的调焦速度和准确性,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户外人像拍摄利器。

二、尼克尔“1” VR 10-100mm f/4.5-5.6 PD 变焦镜头

这支镜头具有从广角到长焦的10倍光学变焦倍率,由于采用了高折射率镜片以及非球面和ED镜片,在广角端也有着出色的畸变和暗角控制,携带轻便小巧。并带有全程VR防抖功能同时支持电动变焦技术,不但可以胜任各种题材的静态影像拍摄任务,更可以轻松完成各种动态视频拍摄任务。

先入为主的“全微”时代

2013年第四季度,索尼 推出了两款全画幅微单相机—α7R和α7。伴随着这两款针对专业市场产品的上市,索尼一气推出了五支全画幅E卡口的微单镜头。这五支镜头包括有防尘防水滴f/4恒定大光圈的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卡尔·蔡司镜头、主攻人文和纪实摄影的Sonnar T* FE 35mm f/2.8 ZA镜头、Sonnar T* FE 55mm f/1.8 ZA标准镜头和FE 70-200mm f/4 G OSS G系列长焦镜头以及套机镜头的FE 28-70mm f/3.5-5.6 OSS。

从性能参数上看,其中最为常用的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卡尔·蔡司镜头和FE 70-200mm f/4 G OSS 长焦镜头除了不具备恒定f/2.8光圈而只有f/4光圈之外,都采用了大量索尼目前的顶级镜头技术,从镜头本身来看,也让人怀疑其大量移植了相同焦距的α卡口镜头技术。但在像质方面,这两支镜头却相对于同焦距的α卡口镜头都有着更为先进的地方。首先,两支镜头在全开光圈下就有着非常出色的中央与边缘分辨率,配合高像素的α7R和α7有着比以前α99配合同焦距α卡口镜头更为出色的像质表现。特别是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卡尔·蔡司镜头,在其广角端更是有着更为出色的畸变和暗角控制,显示出微单相机与镜头相对于单反的技术优势。此外,由于增加了OSS镜头防抖技术,这几支镜头在实际操控和应用能力上也更具优势。

但有些问题也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些疑问。索尼此次推出的几款全画幅微单镜头除定焦镜头采用相对较大光圈,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与FE 70-200mm f/4 G OSS均采用较之α卡口同焦段镜头小一挡光圈,对于很多用户“索粉”来说未免感到遗憾,但是由于这两支镜头既要满足函盖全画幅像场外还要考虑到微单镜头与微单相机小巧、便携特性的匹配,如果镜头体积接近α卡口镜头那么大家就不如选择转接环转接α卡口镜头,所以在小巧轻便与大光圈之间我们只能自己押宝。

事实上,从索尼此次推出其顶级的全画幅微单相机的举措来看,一改在APS-C画幅微单镜头的做法,索尼倾注全力在打造全画幅微单相机市场,一上来就推出重量级专业镜头,就是想让发烧友及职业摄影师进入到索尼全画幅微单体系里,当消费者进入到体系里后,想要中途转变阵营是非常困难的,所谓先入为主就是这个道理。

索尼在推出全画幅微单不久后,韩国三阳也推出了14mm f/2.8 ED AS IF UMC、TILT/SHIFT LENS 24mm f/3.5 ED AS UMC、24mm f/1.4 ED AS IF UMC、35mm f/1.4 AS UMC Lens、85mm f/1.4 AS IF UMC五款适合索尼全画幅E卡口微单相机使用的镜头,从某些方面看这5支镜头弥补了索尼全画幅微单镜头没有大光圈的尴尬,其次TILT/SHIFT LENS 24mm f/3.5 ED AS UMC属于移轴镜头,既可以满足建筑摄影师的拍摄需求,也能满足善于营造拍摄氛围的摄影师。不过从体积看,这5支镜头体积更接近单反镜头。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焦奥林巴斯卡口
L卡口“马拉松”联盟的前世今生
施行带上它!奥林巴斯OM-DE-M10 Mark Ⅲ
空间相机均力输出式调焦机构
光电经纬仪自适应调焦窗口构建
高速公路车道高清卡口系统实施方案
星敏感器调焦方法研究
基于高清卡口识别的高速公路长隧道安全比对系统
专利名称:一种禽舍加温水槽
基于DSP的红外双视场调焦系统设计
奥林巴斯2009年春季新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