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穆温雅 锦绣境象
——吉林省博物院藏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卷》浅析

2014-02-24◎赵

参花(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图卷董其昌青绿

◎赵 新

静穆温雅 锦绣境象
——吉林省博物院藏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卷》浅析

◎赵 新

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卷》为其青绿山水画中的精品。这幅作品成为他精通画理、功力深厚、成就突出的典范之作,集中体现了其绘画美学思想。文中通过对董其昌《昼锦堂图卷》青绿山水画的浅析,进一步分析其作品的意境。

董其昌 青绿山水 意境

吉林省博物院藏董其昌的作品《昼锦堂图卷》,明代,纵41厘米,横180厘米,绢本,青绿山水。此幅作品为其青绿山水画代表之作。图中上方画家自题曰:“宋人有温公《独乐园图》,仇实甫有摹本,盖画院界画楼台,小有郭恕先、赵伯驹之意,非余所习。兹以董北苑、黄子久法写《昼锦堂图》,欲以真率,当彼巨丽耳。董玄宰画并记。”钤有朱文“画禅”、白文“董其昌印”二印。画卷后面还附有他亲笔草书欧阳修的《昼锦堂记》,字体劲健,一气呵成,是一件书画合壁的佳作。《松江志》记载其:“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中年入微际,遂自名家。行楷之妙, 跨绝一代。”据考,该画曾经清内府珍藏并著录于乾隆朝《石渠宝笈》初编,又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六卷等典籍中著录,此幅《昼锦堂图卷》的青绿画风在传世董画中所不多见。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董其昌富收藏,精鉴赏,其书画艺术及绘画理论对明末和清代影响很大。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分南北为喻,推出“南北宗论”,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荣台文集》等。他的书法秀逸,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山水画学董源、巨然及元四家,追求笔墨趣味,作品古雅娟秀,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董其昌在明代画坛上是“华亭派”(即松江派)的代表人物。据记载,董其昌23岁开始习山水画,当时松江地区棉纺、丝织业比较发达,但绫罗绸缎和色布却是有钱人的消费品,一些富家儒士衣着华丽,而穷困的读书人和普通百姓只能穿未经染色的白布袍。据马承绍《当湖外志》记载:“董文敏未第时,曾馆于我湖冯氏,家贫,服白衣单袍,兴至即书其上,久乃尽墨之。屏帷床帐,淋漓殆便。”此段文字表明,当时尽管董其昌的家境清寒,但仍孜孜不倦地勤学苦练,其兴之所至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以致染白为黑,也在所不惜,人称“白衣寒士”。

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卷绢本(局部)

《明史》记载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董其昌传世的绘画作品相当丰富,其代表作有水墨山水《赠稼轩山水》《岚容川色图》等,设色山水有

《林和靖诗意图》《昼锦堂图》等。董其昌所创作的《昼锦堂图卷》这幅作品虽然是将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但令人们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此卷从构图到意境之美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中堪称其山水画的典范。其在构图上的视像结构是全新的,立体结构的快面,虚与实、起与伏、开与合,沿着整个画面的横向运动,形成前景与背景各要素之间的自由交错与融合。董其昌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大自然的启迪、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给他的作品增添了丰富内涵。《汉书·项籍传》中,有“富贵不归乡里,如衣锦夜行”之说,后“昼锦”即为显贵还故里的意思。昼锦堂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内东南营街,公元1054年,北宋三朝宰相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的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故乡,故修筑了堂名为“昼锦堂”这座雄伟秀丽、古朴幽雅的园林。此图卷表现夏秋季之交,茂林峦岫,远远相连;溪水相映,一派锦绣;烟云缥缈,树色苍黛;在岸边树下的堂舍当是韩琦的昼锦堂,画上留有乾隆、嘉庆和宣统的鉴藏印十方。画面中的山石以赭石、石青、石绿等色晕染,浑朴醇厚;点苔多用花青,聚散有致,浓淡得宜。整体颜色虽浓重艳丽,但不失古雅秀润之意,此幅作品真正地实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及韵味无穷的意境空间。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比较晚的,唐代的艺术批评从佛学术语中引进了境和境界的概念,用来表示画家艺术表现的对象和创作的艺术形象。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其整体画面典雅古朴,富有较强的光感,有超然出尘之致。

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卷绢本(图的后半部分)

自明代开始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之说,这是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董其昌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提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北宗是以北方山水为代表的,以大气磅礴为特色,以“青绿山水”居多;南宗山水则是以南方山水灵动秀丽为特点的,以水墨渲染居多。南宗画即文人画,中国文人画则更重意境。青绿山水受到佛教美术和异族色彩观的影响,这和以后的水墨观念是不同的。青绿山水画的演变从色彩上脱胎于魏晋的壁画和工艺装饰,讲究随类赋彩。青绿山水这一名词是元代以后出现的,有别于水墨山水和元代出现的浅绛山水。经过东晋到隋唐,青绿山水逐渐发展成熟,在我们今天见到的早期青绿山水中,隋展子虔《游春图》“始开青绿山水之源”(语出明詹景凤《东图玄览》,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提出“青绿山水”的著述),此画空勾无皴,在色彩上体现了一种装饰性和理想化的追求。而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以成熟而丰富的青绿形式并被奉为青绿山水正宗。当“水墨为上”的思想兴起,在五代、两宋的水墨山水发展的同时,青绿山水也是相伴于水墨山水的。例如五代的董源水墨、青绿山水兼擅,宋代青绿山水在吸收了水墨山水的丰富技巧和雅致语言后,又再度振兴,由此形成了另一座高峰。这时青绿山水的境界和意趣在隋唐基础上强调了其世俗性、自然性和写实性特点,大、小青绿山水的表现语言已经完备,并对后世形成了一定的范式。到了元、明、清时,虽然当时水墨画大行其道,但是青绿山水也未完全离开过文人画家们的视线。元初青绿画风兴于钱选,成于画坛领袖赵孟頫的青绿山水呈现出山水设色的又一次变革,再次奏响了元代文人山水的序曲。明代的董其昌以自己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不同的锦绣温雅的意境空间世界,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富丽浓艳与文人画的笔墨意趣相结合,自由而率真地表达他的思想情感,此幅《昼锦堂图卷》实属董其昌青绿山水画创作中所不多见的典范之作。

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卷》画面中不失真山真水的鲜活气息和蓬勃的自然之态在其题画中已表明师法董源、黄公望之法,因此,画面中既有董源的文雅柔润,又有黄公望的秀丽苍郁。同时,董其昌在创作中既师法自然,又与造化争奇,因而此画的静穆温雅为许多山水画所不及。董其昌的禅学修养渗透在他的艺术中,他的山水画在内容上表达淡泊的情怀,佛道的修养使他的作品泯灭了冲突和羁绊,从而传达出一种和谐的意蕴与境象。董其昌是倡导文人画最有力的一个人,他也极力倡说绘画上的所谓“南北宗”,他是把所谓“南宗”的文人画奉为“正宗”的。尽管绘画南北宗论的倡导者董其昌虽在绘画理论上崇南贬北,但十分幸运的是,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为我们留有在笔墨形式和审美意境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昼锦堂图卷》这样的青绿山水画典范之作。因此,对于研究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及价值。

[1]吉林省博物馆丛书第11卷吉林省博物馆1992.10

[2]《中国美学思想史》敏泽著,第一、三卷,齐鲁书社1987.4

[3]《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4]《董其昌与昼锦堂图卷》赵新《吉林日报》艺园百花 2006.7.16

(作者单位:吉林省博物院书画部)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图卷董其昌青绿
明 马守真 芝兰图卷
清 程邃 秋岩耸翠图卷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青绿人家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欢乐元宵节——《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