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山口电站大坝内部变形监测分析
2014-02-24田伟
田 伟
(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新疆山口电站大坝内部变形监测分析
田 伟
(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大安全监测是了解大坝运行状态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监测及数据分析,掌握大坝的工作性状,为大坝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新疆山口电站监测资料为例,对大坝内部变形等项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坝运行正常。
大坝 安全监测 碾压混凝土重力 内部变形
1 工程概况
新疆山口水库工程规模属大(2)型,工程等别为II等。由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和发电引水系统及电站厂房等主要建筑物组成。最大坝高51m,水库总库容1.21亿m3,装机容量141MW。
工程挡水建筑物(大坝)为混合坝型,坝长963.10m,坝顶高程为916.0m,防浪墙顶高程917.2m;最大坝高51m,坝顶宽度为8m。大坝左岸(0桩号)0+000.00~0+496.00,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桩号0+496~0+556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与粘土心墙坝结合段;桩号坝0+556.00~坝0+963.10,为右岸阶地,采用粘土心墙坝。
2 安全监测项目
2.1 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项目包括:坝体位移监测(激光准直、引张线、倒垂线、静力水准);坝基变位监测(基岩变位计、双金属管标);接缝、裂缝监测;外部变形监测。
2.2 渗流监测
渗流监测项目包括:渗流量、渗透压力、绕坝渗流监测。
2.3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坝体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钢筋应力监测;表面温度、坝体温度及基岩温度监测。
3 内部变形监测
3.1 混凝土坝内部变形监测
(1)廊道底板水平位移
在廊道9坝段和15坝段布置了2条倒垂线做为水平位移的基点,在廊道的10~14坝段布置了5套引张线测点。2008年12月初安装调试完成倒垂DL2、DL3和引张线EX1、EX2、EX3、EX4、EX5。
图1 EX1~EX5 廊道底板水平位移过程线
到2009年12月底,9坝段、10坝段、11坝段、12坝段、13坝段、14坝段、15坝段各测点的水平位移位移量为:2.15mm、2.14mm、1.95 mm、2.80 mm、1.60 mm、2.64 mm、2.42 mm。各测点的水平位移随库水位上升而向下游位移,符合规律,且在正常范围内,见图1。
(2)廊道底板垂直位移17
在廊道底板9坝段布置1组双金属管标,做为坝体垂直位移的基准点。在上游纵向廊道9~15坝段布置7套静力水准仪,在9~10坝段和14~15坝段横向廊道布置了4套静力水准仪,监测坝基的垂直位移。
图2 SL1~SL3 廊道底板垂直位移过程线
图3 SL4~SL7 廊道底板垂直位移过程线
图4 SL8~SL11 廊道底板垂直位移过程线
图5 M1、K1、K2 基础变形过程线
图6 M2、K12 基础变形过程线
到2009年12月为止,各测点的沉降量为:上游纵向廊道9坝段、10坝段、11坝段、12坝段、13坝段、14坝段、15坝段的最大沉降为:1.60 mm、1.63 mm、1.54 mm、2.00mm、0.64 mm、2.96 mm、4.38 mm。9~10坝段横向廊道上下游的沉降分别为:1.22 mm、2.56mm, 14~15坝段横向廊道上下游的沉降分别为:3.35 mm、3.86mm。从9/10横廊和14/15横廊的沉降量看,在库水位的作用下坝基下游沉降量大于上游沉降量,坝体轻微的向下游倾斜,符合规律,见图2~图4。
(3)混凝土坝基础变形
在底孔坝段(6坝段)867.9m高程,基础距上游面2m处布置了1支单点基岩变位计M1(孔深10m),以监测基岩变位情况。在坝段上游面2m处和中部布置了2支裂缝计K1、K2,以监测坝体混凝土和坝基的接缝情况。
在非溢流坝段(10坝段)866.2m高程,距基础上游面2m处布置了1组4点式基岩变位计M2(孔深10m、7.5 m、5 m、2.5 m)和1支裂缝计K12,以监测基岩变位情况和坝体混凝土与坝基的接缝情况。
在溢流坝段(13坝段)866.2m高程,距基础上游面2m处布置了1组4点式基岩变位计M3(孔深10m、7.5 m、5m、2.5 m)和1支裂缝计K17,以监测基岩变位情况和坝体混凝土与坝基的接缝情况。
在发电引水坝段(19坝段)871.0m高程,距基础上游面2m处,布置了1支单点式基岩变位计M4(孔深10 m)和1支裂缝计K27,以监测基岩变位情况和坝体混凝土与坝基的接缝情况。
底孔坝段(6坝段),K1在安装埋设后,测值基本没有变化,在固结灌浆时,K2测点处坝体与基岩结合处张开了9.3mm, M1基岩变位计测值变化了15.8 mm。固结灌浆后到目前为止,K1和M1的测值基本没有变化,见图5。
非溢流坝段(10坝段)K12、M2在安装埋设后测值基本没有变化,非溢流坝段在2007年7月6日开始进行固结灌浆后,K12张开了0.1mm。在灌浆压力的作用下,由于软弱夹层或者基岩较破碎,M2-1(10m)的锚固点下沉了3.0mm、M2-2(7.5m)的锚固点下沉了3.6mm、M2-3(5.0m)的锚固点下沉了3.3mm、M2-4(2.5m)的锚固点下沉了0.8mm。2007年7月份以后由于坝体继续浇筑(荷载增加),到2009年4月20 日为止,M2-1压缩了2.7mm,M2-2压缩到了0.4mm,M2-3压缩到了1.3mm,M2-4和基础面安装的K12基本没有变化。由于混凝土已经浇筑到顶,从2009年4月到目前为止各测值已趋于稳定,见图6。
溢流坝段(13坝段),K17和M3-3(7.5m)安装埋设后到目前,测值变化不大。M3-1(2.5m)、M3-2(5.0m)、M3-4(10m)安装埋设后,随着坝体的浇筑(荷载的增加),测点处被压缩了-0.1mm、-0.9mm和-0.4mm。但由于固结灌浆压力作用,M3-2和M3-4的压缩量又减小了0.5mm左右。灌浆结束后坝体继续向上浇筑,M3-1、M3-2、M3-4的压缩量又继续增加。到2009年4月20为止, M3-1、M3-2、M3-3、M3-4的压缩量分别为: -0.7mm、-2.1mm、-0.2mm、-0.7mm,K17的变形量为0.07mm。从2009年4月到目前为止,各测点的压缩量分别为:-0.04mm、-2.3mm、-0.2mm、-0.6mm,K17的变形量为0.12mm,见图7。
图7 M3、K17 基础变形过程线
图8 M4、K27 基础变形过程线
图9 0+586断面GC1累积沉降过程线
图10 0+753断面GC2累积沉降过程线
图11 右坝肩土体位移过程线
发电引水坝段(19坝段),K27安装埋设后到目前,测值变化不大。基岩变位计M4安装埋设后由于固结灌浆压力,基础软弱夹层有所压缩,压缩量为0.4mm左右。2007年4月中旬之后,随着坝体混凝土浇筑(垂直荷载的增加),坝基压缩量逐渐增加。到2009年4月20日为止,坝体与坝基接缝开合度为-0.1mm,坝基压缩量为-2.3mm。从2009年4月到目前为止,坝体与坝基接缝和坝基压缩量基本没有变化,见图8。
3.2 粘土心墙坝沉降监测
在粘土心墙坝0+586断面和0+753断面,各布置了6支沉降计。在右岸坝肩895.0m高程和905.0m高程,各布置了1支土体位移计。到2008年10月中旬,粘土心墙坝0+586和0+753断面已填筑到914.3m高程。
从过程线图47和图48可看出,0+586断面2008年4月初~6月底,坝体填土速度较快,7月初~8月底因预留施工道路停止填筑,9月初~10月中旬继续填土,10月中旬填筑到914.27m高程后停止填土。0+753断面:4月、5月、7月、8月10日~8月30日填筑速度较快,6月、8月初~8月中旬基本停止填土。2009年5月初土坝已基本填筑至坝顶。
从GC1的累计沉降过程线看出,2008年 6月底到8月底,0+586断面坝体没有填筑(预留施工道路的原因),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增加较少。之后,施工速度加快,沉降量也增加较快。蓄水后,沉降量增加了11mm。到2009年4月为止,0+586断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37.1 mm,占坝高的0.47%。到2009年12月底,0+586断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48.9 mm,占坝高的0.50%,沉降量比较小,见图9。
从GC2的累计沉降过程线看出,2008年6月底到8月底,0+753断面坝体填筑较快,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增加也比较快。蓄水后,沉降量增加了8.7mm。到2009年4月,0+753断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40.7 mm,占坝高的0.47%。到2009年12月底,0+753断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47.7 mm,占坝高的0.49%,沉降量比较小,见图10。
从图11中Kt1、Kt2的位移过程线看出,测点安装埋设初期位移较快,10天以后位移增加比较缓慢。目前,最大位移量为5.4 mm、4.4 mm,位移量比较小。从2009年4月到目前为止,Kt1、Kt2最大位移量为5.6 mm、4.4 mm,变化不大。
4 结论
(1)到2009年12月底,廊道底板各引张线测点的水平位移随库水位上升而向下游位移,各测点的位移在1.60~2.80 mm,均在正常范围内。(2)到2009年12月底,廊道底板各静力水准测点逐渐沉降。到目前,上游纵向廊道底板,9~15坝段的最大沉降在1.60~4.38 mm,横向廊道底板的沉降在1.30~4.20mm, 均在正常范围内。(3)到2009年12月底,粘土心墙坝0+586和0+753断面的最大累计沉降量为148.9 mm、147.7 mm,分别占目前坝高的0.50%和0.49%,沉降量不大。坝体工作性态正常,运行良好。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S],中国电力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DL/T5209-2005)[S],中国电力出版社
3. 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设计.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4. 碾压混凝土坝安全监测理论和方法[J].水利学报,2002,9
10.3969/j.issn.1672-2469.2014.11.018
TV73
B
1672-2469(2014)11-0055-03
17作者简介:田 伟(1979年—),男,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