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
2014-02-24周飞
周飞
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李海林先生认为是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而言语实践能力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言语实践来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使用”。要使语文教学遵循这一规律,有三对关系我们必须厘清。
一、 文本内容≠教学内容
一个文本,大到谋篇布局,小到选字用词,甚至运用标点,都会影响表情达意。但课堂教学切忌面面俱到,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那么,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读了《言语教学论》,我认为主要有两项参数。
一是学生主体与教学内容的张力结构。人在语言活动中预先存在的、以言语为信息载体的心理结构,叫做“语感图式”。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现有的语感图式存在某种关联,为学生语感发展提供生长点。同时,又必须存在超出学生现有语感图式框架的内容,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打破并重组现有的语感图式结构,实现教学价值。所以,教者要充分把握学情,认真解读文本,不断用新的言语类型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语感图式之间形成张力性结构,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感力。
二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紧密程度。理解言语形式越是依赖言语内容,两者就结合得越紧密,隐含意义也就越丰富,就越有益于培养语感。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紧密结合的言语材料,往往表现为在语法上突破常规,语里意义与语表意义不等值。例如,《月光启蒙》一文中:“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嗓音本是靠听觉感知的,作者却把它比作“三月的和风”和“小溪的流水”,说它是“甜甜的”“芳香的”,将听觉转移到了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上写。这样的表达不合常理,但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用不一般的语言,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嗓音不一般,是为了表达自己不一般的舒适与惬意。这类句子,言语形式所生发出来的信息量较大,耐人寻味,值得玩味。
二、 语言知识≠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之后,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文本的表达特色,不忘教学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言知识。然而,很多教师觉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明显变化,这是因为语文能力不是靠讲解和灌输就能提高的。
为了说明语言知识和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李海林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教练是最懂足球的人,但不一定最能踢;球星是最能踢足球的人,但不一定最懂足球。”他认为:有语文知识不一定有语文能力,没有语文知识不一定没有语文能力。的确,一个把词典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说话时仍可能词不达意;一个熟知悬念、照应、过渡等谋篇技巧的人,写起文章来仍可能一盘散沙。可是,一个没怎么学过语言知识的人,却可能巧舌如簧,也可能成为著名作家。比如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文凭,却写出了《边城》《水云集》等一大批名篇名作。“童话大王”郑渊洁,小学还没毕业,却塑造出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等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形象。
我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想说语言知识毫无意义,语言知识是否有意义,关键看它是学生从教师那儿“学得”的还是靠自己“习得”的。“学得”本质上是一种接受性纯理论学习,“习得”语言知识,则强调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内化语言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在学生“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主导艺术在于:既为学生提供习得语言知识的空间,又不让学生最终还是找不到进入言语对象的门。
三、 口语交际≠言语交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提到交际,很多人想到的仅是以听、说形式为主的口语交际。李海林先生则提出任何言语实践活动都是交际行为,言语交际的形式包括听、说、读、写。“听”和“说”如影随形:“听”需要有人“说”,“说”是为了“听”;“读”和“写”相伴相生:“读”需要有人“写”,“写”是为了“读”。所以,李海林先生说:“如果没有让人听、给人读的目的和意义,人根本就不会说话、写作,甚至也根本不会有语言的产生。”
既然交际是有对象的,那么交际双方都应该目中有人,换位思考。先说“听”和“说”。为了让听者听得清,说者要朗声发言;为了让听者听得津津有味,说者要关注听者的兴趣、困惑、反应等因素。反之,为了让说者有表达兴致,灵活调整说的内容和方式,听者需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只有听、说双方积极互动,言语交际活动才能趋向深入。
再说“读”和“写”。写的人应该确立“读者意识”,认真推敲“什么内容读者最感兴趣?”“怎样写最能吸引读者?”“读者能从我的作品中有何收获?”反过来,读者也要揣摩“作者立场”,在阅读中感受、体验和理解,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值得一提的是,读者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作者在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对此,李海林先生援引了现代阅读学的观点:“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读者已有的认知结构、观念结构和语感结构也是阅读的信息源。因为读者的个人储备各不相同,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可以通过习作讲评课、出刊班级作文报、推荐习作公开发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习作的平台,让写作传情达意。如果多为学生提供依靠写作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机会,那便更能体现写作的现实交际意义,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单位:盐城市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