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诗词编排浅析

2014-02-24王海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语苏教版课标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各朝代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丰富的风土人情、哲学思想、文化渊源、政治流变、经济发展的种种踪迹。诗词以短小的篇章形制,琅琅上口的音韵特点,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其流传的广远、普遍,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根基。因此,要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从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就显得很有必要。

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课标”),我们不难看出,优秀诗文背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数量上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课标”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中外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推荐背诵的诗词75篇。其次,在操作实施上,诗词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在教科书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编成课文”。由此可以看出,“课标”的推荐篇目具有建议性、引导性、示范性,是富有弹性的,而非机械的要求,体现了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再次,在教学目标上,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学习,“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即培养学生在诵读理解中感知诗词之美,提高诗歌审美的语文素养。

教材是小学生学习诗词的主要阵地,是这一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的重要载体。本文试以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诗词的编排状况,以期探索诗词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哪些发展的新路径。

一、 与“课标”的高度契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课标”为文本编写依据,既严格遵守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又在语文学习的宏观视域中自主调控,收放自如,与“课标”高度契合。

1. 篇目选取的依本与创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收录诗词61首,其中41首与“课标”推荐篇目一致,20首为自主选择。这个2:1的诗词分布比例,充分体现了依本和创新的有效结合,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多样化、开放性的教材编写的时代精神。

2. 儿童题材的优化。在苏教版教材中,描写到儿童(含儿童撰写)的诗词有11首:《古朗月行》《咏鹅》《咏华山》《夜书所见》《夏日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池上》《小儿垂钓》《寻隐者不遇》《所见》《清平乐·村居》,占到总选用诗词量的18%,大大超出了“课标”推荐篇目中同类题材所占的比例。童言童趣的诗词更契合小学生的经验世界,这样的文本安排,更适宜他们理解和阅读,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苏教版小语教材在诗词安排上,还借编排形式,将诗词“儿童化”,如《英英学古诗》和《师恩难忘》,将诗词的学习情境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身临其境感,如果算上这部分,苏教版教材中儿童题材的诗词的比例又将大大提升。这样的安排,体现出了“小学语文姓‘小、小学语文是为儿童的教育”的教材编写理念。

3. 作者分布范围广泛。“课标”推荐的诗词篇目中,共涉及诗人46位。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涉及到的诗词作者有44位,在“课标”外自主选择的诗词作者有8位。教材不仅在篇目上注重选取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在作者的朝代分布上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课标”中推荐的诗词作者,有近90%处于唐宋两朝,苏教版小语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诸如汉代的刘邦,清代的王士禛与钱鹤滩,近代的毛泽东与陈毅,这些诗词的选入,使诗词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全貌。尤其是毛泽东、陈毅诗词的选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格律诗延展了生存的空间,因为直至现代,诗词仍是不少文人抒情感怀的文学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拓展了革命题材选文的范围,弘扬了革命传统,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4. 不同学段的有序安排。苏教版小语教材在诗词的安排上,体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在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首,均为五言诗;在第二、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三年级开始出现七言诗。先安排教学五言诗,再安排教学七言诗,先易后难,和儿童的年段接受能力相适应,遵循了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每册的古诗词分散排布,数量较为均衡,又借以多样的编排形式,体现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不同的年段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诗词重叠的现象,例如:四上《但愿人长久》和五下《暖流》,前者是以诗词故事的形式,后者是以叙述性课文的形式,分别引出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四下单元习作例文和五下《古诗两首》中均出现了《宿新市徐公店》;一上的识字课和五上《师恩难忘》均出现了古诗《一去二三里》。这里的重叠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首诗词的呈现方式均不相同,更像是一种回顾,有的是在叙述文体中的自然引入,有的是作为学习重点的安排。这种再现式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学生背诗词、用诗词起到了推动和引导的作用。

5. 文学样式上的一致性。“课标”在小学阶段没有推荐古文的背诵篇目,大部分为律诗,有少量的乐府诗和词。苏教版教材在文学样式上紧跟“课标”,除古诗外,选用了4首乐府,6首词,没有古文入选。以律诗为主,和“课标”的旨归趋同,体现了教材不拔高、不越级,注重基础性学习,降低学习难度的编写理念。

二、 编排形式的多样化

苏教版小语教材秉承“课标”精神,不懈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在诗词的文本编排上,创造性地采取了多种呈现方式,交叉编排在教材中。

1. 直接呈现原诗。这也是教材中最为传统的古诗呈现样式。在这类诗词课文中,苏教版小语教材没有进行任何注释,但是绘制了和诗词内容相应的声情并茂的配图,来帮助学生想象和理解。整个版面在设计上简洁大方,突出了诗词本身的主体地位。最简单的方式,恰恰需要师生在课堂学习中多方位、立体式地探究,从而理解拓展诗词的内容。这样的安排,将最为充分的留白空间给予师生,让他们在教学上有充分的发挥余地。

2. 诗词故事。诗词故事又称“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独创的学习诗词的课文形式。诗词故事是以叙述的方式,将诗词融合在一个故事情境里,有的交代诗作的写作背景,有的阐述诗词描绘的意境,不一而足,然后在叙述中引出诗词的全文或部分文字。诗词故事根据诗意,安排了浅显易懂的题目,如《英英学古诗》(《静夜思》),《母亲的恩情》(《游子吟》),《李广射虎》(《塞下曲》),《黄鹤楼送别》(《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安排在二上第一单元的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独出心裁地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通过祖孙对话,小学生英英向奶奶背诵了全诗,奶奶询问,英英又向奶奶解释了诗句描绘的意思。行文朴实自然,在一问一答中充满了温暖的亲情。而这种亲切感人的情境安排,又和诗意所表达的面对明月、思念亲人的意境融合,也与教学进度所处的中秋月圆的时令相近,因此,达到了古诗情境与学生生活交相融合的境界。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则是运用了背景介绍的方式,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时的自然场景和人物活动,最后引出全诗,戛然结尾。诗的出现处于诗人“情不自禁,信口吟出”的场景之下,这既符合李白出口成章的洒脱性情,也符合唐代文人交往以诗送别的时代风尚。在教学实践中,诗词故事这种课文形式有助于学生自学理解诗词,容易由情境迁移到背诵,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诗,将诗情境化、生活化,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 作为识字课文。在一上“识字课”开篇,安排认识数字一到十,选用了宋代邵康节的《一去二三里》(即《山村咏怀》)。这首简短的小诗描绘出一幅山村春景图,又蕴含了十个数字,意思浅显明白,内容好记易懂。将古诗作为识字课文,读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宜低年级学生识记背诵,切合了该学段儿童的学习特点。

4. 读读背背。苏教版小语教材在每个单元练习里面,安排了“读读背背”栏目(第三学段为“诵读与欣赏”,以下通称“读读背背”),这个栏目的设置从语文学习的规律着手,意在循序渐进,不断增加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内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读读背背”除安排了成语、谚语、名言、俗语外,还安排了大量的诗词。在苏教版小语教材收录的61首诗词中,有17首安排在“读读背背”中。“读读背背”不占课时,不求精讲,不求“甚解”,着重学生的自学积累。为此,教材对一些稍有难度的字词,在诗下作了读音、意义的注释,并配有彩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融于叙述性课文。在五下《暖流》一课中,叙述了江泽民主席访问南开大学,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主席和学生一句接一句地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再如,《师恩难忘》一课,讲述了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诗时,将古诗意境描述成有趣的故事。这种将古诗化入叙述性课文的安排,又不同于上述的诗词故事,而是描述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情境,从而反应出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无限的活力和生机。课文本身之意不在古诗词,实际上却引导学生认识它、熟悉它、背诵它,这无疑达成了一种“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效果。

6. 在习作展示中出示。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中,要求学生写“春游建议”,并展示了两篇习作示例。其中一篇习作描述一片菜花盛开的景象:“前几天,我路过那里,油菜花已经盛开,嗬,黄灿灿的一片,蝴蝶飞舞其间,真是令人陶醉。看到这一片黄花,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的名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作者引用杨万里的诗,以诗意叙述己意,形象地描绘眼前的景象,使得这篇“春游建议”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将诗词化入叙述文的写作方式,作为一篇习作例文出现,便于学生模仿和学习。同时,古诗的背诵也不期然地和学生相遇。

三、 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改的脚步匆匆,十余年过去了,教材的多样化、自主性焕发出语文教学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在诗词教学的文本安排上,教材编者们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拓展了诗词教学的发展空间,诗词的学习越来越为广大师生所喜爱。综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诗词编排,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条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

1. 适宜的量,分散地学。“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要有一定的背诵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背诵量越大越好,所谓过犹不及。诗词的背诵,在教材中的量要有度,不能贪多,诗词素养的提升,只是小学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此外,诗词的学习适宜分散在小学的各个学段,并在每册教材中分散呈现,以期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通过日积月累,放慢步子,打好基础。

2. 探索多样的呈现方式。在传统的教材中,作为阅读课文的一种文体,诗词大多是直接呈现原诗。诗词具有凝练、含蓄和文雅的特点,情节性、故事性相对较弱,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短文长教”,诗词课往往上成了阅读课。“课标”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教材在诗词编排形式上亟需吐故纳新,有新视野、新思路。如果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出诗词,将诗词的学习融于识字、阅读、习作、书法等等学习活动中,学生与诗词“不期然相遇”,就容易产生亲近感,从而打消畏难情绪。同时,诗词的价值也得到了最为积极的现实应用。多样的呈现方式,其旨归是综合,激发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

3. 注意难易梯度的安排。小学生学诗词,历经7~12岁,在这6年当中,他们的思维、记忆、感知等能力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古诗词的安排,要有难易梯度的考量。诗词的难易,一般来说,简短的易,长篇的难;平白的易,文雅的难;和生活相关的易,离生活较远的难。尤其是一些含有典故的诗词,小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根据不同的年段,应安排学生读难易程度不同的诗词,并随着年段的升高,提高背诵量。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语文教材也将迎来全新的修订和编写,诗词在教材中必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王海霞,文学硕士、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副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小语苏教版课标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心灵小语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