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想
2014-02-24邓超
邓超
细读文本,你会发现《早》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值得解读的东西很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以“早”为题的精妙,以“梅花”为暗线的写作思路,“凤头猪肚豹尾”的典型文章范式,借物喻人的方法,按方位顺序介绍处所的写法,由眼前所见展开联想的观察方法,过渡的巧妙自然,行文的前后呼应,三味书屋中题有“停云小憩”的匾,书屋正中挂着的那幅伏着梅花鹿的画,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因素。
如何将林林总总、富有价值的多种元素进行取舍?如何有效整合、纲举目张?如何让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果?如何充分发挥高年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从众多的教学思路中寻找到一条与作者内心世界最为贴合的教学主线?如何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扎实高效?
解读教材时,我的脑海中一次次浮现这样的画面:吴伯箫伫立于空无一人的三味书屋前,时而闭目沉思,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凝神注视,时而喃喃细语……古朴的书屋、小小的“早”字、傲立的蜡梅,都化作对鲁迅先生的不尽追忆,萦绕在吴伯箫的心头。试想,如果作者心中没有鲁迅,不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意,怎会写出这篇朴实而充满韵味的文章?
当我一次次感受到作者心灵的搏动时,突然想到,何不据此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普通的小书屋、常见的梅花、不起眼的“早”字中看到鲁迅,看到精神,看到文化,看到自己?何不将作者访问三味书屋的心路历程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我确定了感受鲁迅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如何从平常景中看到闪光的精神,作为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我的总体思路是:构建块状的课堂模式,随同作者的脚步与所见进行心灵触摸。具体为,先“观屋思人”,再“看‘早悟‘早”,后“赏梅赏人”。
具体做法:走进书屋,了解书屋里的故事,认识一个真实的幼年鲁迅。首先,朗读作者对三味书屋陈设的描写,谈谈对它的印象。这是个很开放的问题,能有效整合作者按方位顺序描写书屋的方法,以及书屋中陈设的别具意蕴。接着,通过朗读作者的联想和聆听教师配乐朗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到幼年鲁迅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幼年鲁迅似乎和我们一样,一样读书学习,一样有点调皮。但幼年的鲁迅又有和我们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语言文字体会故事中幼年鲁迅的不一样:从“迟到”这件事中体会到,鲁迅有充分的理由也不争辩,而是暗下决心,早年立志;从“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体会到,鲁迅下了决心,说到做到;从“事事早,时时早,奋斗了一生”体会到,一件小事,影响鲁迅一生。如此一来,鲁迅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渐渐丰满起来。从“一样”到“不一样”,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让学生对鲁迅产生一种亲切感,更让学生们感受到,鲁迅之所以能成为“鲁迅”就是因为他的“不一样”。这部分学习完之后,可以这样总结:不知道这件事,我们恐怕不会在意那个小小的“早”,即便是看到了,恐怕还以为是哪个调皮的学生破坏公物呢。看来,到一个地方浏览,仅仅知道故事是不够,还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从以上两部分内容中,学生不难寻找到鲁迅的成长足迹,而那后园的梅花似乎和鲁迅并无关联,但这显然不是闲笔,因而,可以“那默默无言的梅花又像在向人们诉说什么”这句过渡语,引导学生与梅花进行心灵的对话,分成两个层次处理:第一层,扣住关键词,思考梅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从表层感受梅花的香味独特、凌寒怒放、冰清玉洁、开得最早,这也为第二层体会作者借赞美梅花来赞美鲁迅作好铺垫。有了之前对梅花特点的体会,有了课前对鲁迅资料的搜集、阅读,学生对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感受起来就容易多了。梅花虽不言,但当我们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却能悟到很多东西。此外,梅花在这篇课文中的“暗线”作用,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梅花的身影去发现,但这只需让学生稍加体会。
结课时,借助结语,再次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访问绝不仅仅是带着眼睛去看,更是带着了解,带着联想,带着感悟,去体会、去对话,以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
教学内容的取舍是语文学科内容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取舍考验创造性,取舍考验如何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
1. 取舍要扣住文本特点。就此课而言,文字平实,却处处藏情,是其显著的特点,仅仅读懂“表面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引领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情思,读到作者心中对鲁迅先生的追忆之情。一篇课文到底教什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扣住文本特点,适合教什么就教什么。
2. 取舍要扣住学生的需要。因为作者了解鲁迅,熟知鲁迅,敬仰鲁迅,所以当目睹三味书屋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化作对先生的不尽追忆。而学生对鲁迅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敬仰”,所以很难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正是教学的盲点,更应是教学的切入点,顺应学生的“未知”展开教学,既能“解惑”,又能架构起通达文本深处的桥梁。
3. 取舍要追求提纲挈领、效益最大。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选择一条最切合文本特点,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主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式的教学,只能将课堂复杂化,让学生疲于“欣赏”一个又一个“破碎的美”。
4. 取舍要务本。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的教学策略,我们不能忘记这是语文课,要务语文之本,要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有所积累,学会运用,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发育成长。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