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言运用实践”落在实处
2014-02-24蒋琴芳
蒋琴芳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咀嚼揣摩文本的语言。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一、 从关键词语着眼
词语作为语言最基本的要素,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不会运用,词语也就没有了灵魂。所以,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词语教学最终要指向运用,这是词语教学的核心。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词语运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运用,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例如,苏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势》一文中“诠释”一词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诠释”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诠释”是说明、解释的意思。
师: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生:文中是指谭千秋用他51岁的宝贵生命解释了什么是高尚的师德。
生:文中是指谭千秋用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行动解释了什么是伟大的师爱。
师:读读课文,找找谭老师的表现,他的一言一行还“诠释”了什么?
生: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每天早早地赶到学校”,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生: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很有幽默感”的教学,诠释了他高超的教学技艺。
生:谭千秋,一位普通的父亲,他用“给女儿洗漱穿戴”“带着她出去散步”,诠释了父爱的温暖。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语境中,借助文本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这是一种指向于“言语运用”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在课文情境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了对文本中人物品质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做到了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
二、 从优美句式入手
苏教版小语教材文质兼美,课文中不乏优美的句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相关的句子训练。例如,苏教版五下《灰椋鸟》一文中描写灰椋鸟归林时队形的语句结构整齐,而且动词运用非常恰当:“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教学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写句子,锤炼语言表达。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排着各种队形的灰椋鸟向我们飞来。想象一下,可能还会有哪些奇特的队形呢?
生:有的围成了一个巨大的爱心。
生:有的聚成了一座高高的山峰。
生:有的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龙卷风。
生:有的凝成了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
生:有的汇成了一股涓涓细流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加法,把这几位同学的想象加在一起,不就组成了一段优美整齐的排比句了吗?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有的_________,有的 ,有的 ……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文本中优美的句式,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积累、欣赏,更重要的是为生所用。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的句式仿写几句,重组文本言语材料,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灰椋鸟队伍之大、数量之多,气势之壮观,还积累了语言表达形式,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 从典型段落切入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典型结构,可以进行言语实践的训练,开展仿写练习活动。例如,苏教版三下《庐山的云雾》的第2自然段,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具体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这四种姿态,通过四个比喻,妙不可言。这种典型的先总述后分写的构段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写手法,对于小学生写作有很强的示范性。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悟总分段落的结构特点,然后学着写写天空中千姿百态的白云,或花坛里美丽的菊花……现摘录学生练习片段如下:
天空的白云千姿百态。那些在我们头顶的云,仿佛老师一样慈爱地望着我们;那些飘在树顶的白云,仿佛人们为小鸟搭的白色绒窝。白云遮挡天空,它是巨大的天幕;白云缓缓飘动,它又是潺潺的溪流。
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真是五彩缤纷。菊花有大有小,大的像绣球,小的似碧玉,美得那么可爱!那花朵,有的像老爷爷的柺杖,有的若蛟龙的爪子,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瞧!那一朵粉红色的菊花昂首挺胸,豆芽似的花瓣紧紧簇拥在一起,远远望去,既像一个小绒球,又像一个大家族围坐在一起,商议什么事情。再瞧那儿,一簇簇菊花堆在一起,在听秋风老师为她们讲故事呢!看她们一个个扬着脑袋,挺着胸脯,坐得端端正正的,大概都想得到秋风老师的表扬吧!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练说仿写中调动语言积累,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语言实践,这是语言吸纳运用,这是情感领会倾吐。学生说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把白云、菊花写得非常生动、美丽。通过这样的练习,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生了根。
四、 从特殊文体着墨
翻阅语文教材,诗歌是一个小小百花园。这些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形式灵活,简单易懂,琅琅上口,深受学生喜爱,让它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读写结合是很不错的措施。例如,苏教版三下《长城和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两部分的结构相同,运用反复的写法,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文本规范、准确、优美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我在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设计了一道语言尝试运用训练题:从古到今,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伟大奇迹?请你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模仿文中的诗句写写诗,赞颂它。
学生在课堂上群情激昂,跃跃欲试。他们根据搜集的资料,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着祖国的伟大奇迹。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品:
《东海大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横卧在东海上/熠熠生辉,气势雄伟/北起芦潮港,南到小阳山/东海大桥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同学们试着仿照所学诗歌的形式,赞扬祖国的伟大奇迹,鼓励他们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以致用,既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又提升了他们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了桥梁。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自然融合。
(作者单位:宜兴市杨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