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睡了》教学说课设计
2014-02-24吕华
一、 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教师请学生猜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潮涨暮就落,风起掀浪花。学生回答是大海。接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旅游,有谁见过大海?”“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初步激发学习的欲望。
2. 映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 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映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到了夜晚,弯弯的月儿露出了笑脸,点点的星星挂在天空调皮地眨眼睛,深蓝的大海睡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坐船到大海里去旅游一番吧!请坐稳了,我们的船起锚了。
学生欣赏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然后请学生试着填一填。
( )的夜空 ( )的月儿
( )的星星 ( )的大海
以动画的形式展现诗歌迷人的意境,整体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为下面充分感悟诗歌奠定基础。
三、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第一,教师配乐范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第二,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第三,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趣读性。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力求读出自己的感受。可教给学生朗读“小秘诀”:读书要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感情,才能读出味道。教师可通过演示动画,启发学生想象:“调皮的大海终于安静地入睡了,多么甜蜜呀!”……学生受到感染,读起来自然就入情入境。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教师可相机引导,如学生读得到位时,教师说:“你这样读,一定不会吵醒大海的。”“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我仿佛听到了大海的鼾声!”……教师说大海妈妈抱着心爱的孩子睡着了,她还会发出鼾声,多可爱呀!让学生欣赏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小组内演一演大海妈妈,慢慢入睡吧。学生扮演入睡的大海,入情入境地读整首诗歌。
第四, 自由演绎,积累内化。引导学生大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整首诗歌。可独自绘声绘色地可把自己当作大海,手舞足蹈地读;也可与伙伴比赛读,等等。
为动画配音。教师这时对同学们说电视台要制作一个“大海睡了”的动画片,听说同学们朗读水平很高,想请你们当配音演员为动画片配音,你们愿意吗?
教师营造“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演绎,把领悟到的诗歌内涵、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在优美的旋律中表演出来,使其个性在生动、可感的情境中尽情发挥,潜能在诗情画意间从容释放。
四、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学完课文,说这首诗太美了,我们一起把它从头到尾轻轻地、柔柔地读一遍。老师给大家配上好听的曲子。
教师说这么美的小诗,我们不但要读好,而且还要能背出来。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来背一背,把它作为送给大海妈妈的礼物。
老师听完学生的朗读后,表扬同学们读得好,大海妈妈谢谢你们的礼物,它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赶快选自己的礼物!拿到后看看礼物后面的秘密。有海星、贝壳、水母等图片。朗读礼物后面藏着的小秘密:有关大海的成语和儿歌。在教学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启发想象,创新背诵
大海美美地睡了一觉后醒来了。你能想象一下早晨睡醒后的大海是怎样的吗?同学们展示画面:海风徐徐,大海翻滚着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的渔船,纷纷扬帆起航,出海捕鱼;海面上,海鸥穿梭,叫声不绝于耳。
教师让学生们照课文的样子,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写一首《大海睡了》。学生代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吟诵自编的诗歌,师生共教师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把想象仿写引进低年级诗歌教学的课堂,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不仅在积累语言、应用语言,更是在张扬个性、滋润心灵。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六、 示范指导,比较练写
1. 认读生字卡片:月、背
2. 谁来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说出后,比较“月”和“背”下面的“月”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两个字,让学生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打好坚实的写字基础。同学们,我们的旅行结束了。拿着礼物,让我们和大海妈妈说声再见吧!
七、 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在“军港之夜”的乐曲之中,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在选择了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美”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字词。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天渐渐黑了,晚霞灿烂。夜晚,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四周一片静谧。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大海不同形态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这样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其次,指导朗读,入情入境。这一环节,我也是将课文内容载入图片中,指导学生看图、理解、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全诗就两句,浅显易懂,我通过范读,表演读,配乐朗诵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再次,句式迁移,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大海醒了”的录像,直观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学着课文诗句的句式,创作简单的诗句,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培养。有几位小朋友特别喜欢创作诗句,下课后他们就马上写了起来。
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主动阅读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在愉悦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2. 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由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阅读理解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她抱着明月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看图,月亮倒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大海抱着明月,接着学习相关的第二句诗。再如,在互相读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大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又将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她”是女性的她,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字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
3. 发挥想象拓宽文本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大海醒了”的简单诗句,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吕华,南京市古平岗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