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尔臣河漂流

2014-02-24方敏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塔里木沙漠

方敏

两年前,一群不甘寂寞的人把目光投向了神秘的车尔臣河,这条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包围的大河至今无人敢冒险涉足,就此一个疯狂的想法产生了。

2013年10月,这个想法最终被付诸现实,12名勇士完成了车尔臣河的第一次漂流,大河的真面目终于被揭开。车尔臣河是发源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昆仑山系、阿尔金山系中最大的河流,途经且末、若羌县,与塔里木河、孔雀河、疏勒河等河流汇集形成了位于若羌县东北部的罗布泊。

2013年10月,由若羌县委宣传部和新疆康拉克矿业有限公司发起“车尔臣河漂流”的活动,集合了地理、历史、人文、环保、气象、水文等多种学科的考察人员,将完整地展现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河水与沙漠傍依的独特景观,激发人类对生态条件恶劣的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重视和保护,这条倔强地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河终于迎来了人类的挑战。

寻找最后的罗布泊,这个让许多人流过血和泪的狂热梦想再一次吹响了集结的号角。12名勇士将面对残酷的沙漠,奔向艰难的征途。2013年10月5日,3艘漂流筏和12人参加的探险之旅正式开始,本次漂流起点选择在位于车尔臣河中段,距离若羌县城大约300公里处。

起点处河道宽度大约为200-300米,河水不是很深,大家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黄信担任本次漂流的总指挥,他曾多次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周边荒漠区进行考察和探险活动,但是面对如野马般的车尔臣河,他心里依然略感不安。

漂流是野外生存体验的新概念,是人类与自然相融合的回归之旅,也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旅游活动。在本次漂流中,秉承“和谐、绿色、人文”的理念,使众多生活在新疆的人可以真正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了解养育了南疆人民的河流、向世人展示塔里木盆地荒漠中的自然生态,这也是一次热血的新疆男人与豪放不羁的车尔臣河面对面的沟通。

河底的淤泥就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漂流人员一不留神,小腿被淤泥死死地拽进40厘米左右,大家都慌了神。黄信告诉大家,遇到此类情况,千万不能惊慌而急于挣脱,而是要将身体向后仰,等待救援人员。或者稳定情绪,慢慢挪动脚步,基本可以摆脱淤泥。而此后,所有参加漂流活动的人员都曾被淤泥纠缠,万幸的是大家按照黄信的指导,安全出逃。

据统计,车尔臣河年径流量达8亿立方米,是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有2亿立方米的水通过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注入罗布泊。车尔臣河流经区域地貌有高山、峡谷、丘陵、戈壁和荒漠等,如同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冲出了峡谷,在荒漠地带,河水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导致水体浑浊不清,给人们判断河水深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深浅不一的河道,迫使满载食物和饮用水的漂流筏经常搁浅,多数成员的体力在第一天就被消耗大半。

在宿营地周围水域,擅长野外钓鱼的黄信钓到了一条长度大约为30厘米的塔里木裂腹鱼,属国家二级保护鱼种,塔里木裂腹鱼是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塔里木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鲃亚科鱼类,曾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经济鱼类,由于引种等人为影响,其资源日趋枯竭,早在40年前相关机构认为它们已经绝迹,眼前这条鱼验证了失踪多年的塔里木裂腹鱼终于出现了,但是在近40年的时间里,它们到底藏身何处等许多疑团依然等待人们进一步的探寻。

傍晚,沙漠区域的气温骤然下降,大家在篝火旁取暖,久违的坦荡、放纵和舒畅贯穿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在城市的夜空难得一见的星星,此刻漫天闪耀,真有触手可摘星的感慨。

第2天的行程大多在胡杨和芦苇的陪伴中度过,进入10月的胡杨树叶逐渐变黄,在纯净的蓝天衬托下,很是耀眼。河道逐渐变宽,河水缓缓流向若羌县方向。据资料记载,在两岸的芦苇和胡杨林间,藏匿着塔里木马鹿、塔里木兔、野猪、鹅喉羚、赤狐等珍稀物种。在本次漂流中,我们希望能够有机会在车尔臣河沿岸发现这些珍稀动物的踪迹。

第3天中午,当漂流队伍离开一个弯道后,大家吃惊地望着眼前的景象,车尔臣河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完全交融。黄沙贪婪地吮吸着河水,河水也毫不留情地瓦解着沙丘,水与沙的交锋几千年来从未停歇。尽管黄沙和狂风可以合力掀起漫天的沙尘暴,却始终无法阻挡车尔臣河勇往直前的脚步。

大约在4000年前,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大多为游牧民族,沿用择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而穿越沙漠的车尔臣河在受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河道被迫改变,两岸居民随之迁移,古人在大河流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古迹:楼兰古城遗址、米兰古城遗址、小河墓地、神秘的罗布泊等等,这些古迹有着无可替代的科考和旅游价值,也有着十足的诱惑。但是在无边的大沙漠包围之中,没有充分的准备,绝不敢贸然前往。

漂流进入第4天,尽管已是10月了,白天的气温依然维持在30摄氏度左右,火辣辣的阳光把大伙的皮肤都晒黑了。来自北京的张教授虽然面带疲倦,但是面对两岸独特的风光,心中依然激情澎湃。

我们渐渐离开了沙丘,进入了车尔臣河下游段。沙丘和植被共生的河段,近年来若羌县政府进行的车尔臣河下游流域芦苇湿地恢复工程成效显著,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芦苇湿地的恢复也为生物体或生物群体自然分布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那么在随后的漂流途中,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吗?

中午时分,漂流队伍进入了水流速度缓慢的河段,正午的高温让大家提不起精神,突然间前方队员不知为什么发出一阵兴奋的叫喊声。仔细一看,原来前方不远处有4个黑点在移动,黄信认出那是一头成年雌性野猪带着3头幼崽,野猪们受到了惊吓而仓皇躲进了芦苇丛中。

野猪是猪属动物,是家猪的祖先。它们广为分布在世界上,目前由于人类猎杀与生存空间急剧减缩等因素,数量急剧减少,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濒危物种。野猪是杂食性的,只要能入口的东西都吃,而且几乎不会出现因为误食有毒食物而中毒的现象,这个奇特的生理现象至今是个谜。

随后,在第5天的漂流中我们居然发现了野生塔里木马鹿和鹅喉羚这两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物种。尤其是作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塔里木马鹿母子俩一起在河边出现的场景让我们极为激动,这一场景是很多环保人士期待多年的梦想。

塔里木马鹿为马鹿的新疆特有亚种,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沿岸,是马鹿诸多亚种中唯一栖息在荒漠景观中的亚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塔里木盆地开发与人类经济活动加剧,致使其分布区迅速退缩,种群数量日益减少。据统计,目前全球仅存不到100头。该亚种在1972年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载入红皮书,在我国属于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它们在荒漠生物群落占有重要地位,能适应荒漠严酷的环境,因而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漂流队伍继续沿着河道前行,据卫星地图显示,我们已经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死亡之海”的称谓让很多人却步,可谁曾想到,在沙漠深处,一条大河勇敢地劈开了浩瀚的沙漠,生命的伟大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

下午5点左右,黄信带领漂流队伍来到了车尔臣河岸边的一个缺口处,在高大的沙丘底部有明显的水流痕迹。黄信告诉大家,这里会有很多人没有见过的景象。高高的芦苇丛遮住了我们的视线,前方会有怎样的奇迹出现呢?

走过淤泥滩,穿过芦苇荡,眼前豁然开朗,碧蓝的湖水,黄色的沙丘,绿色的植物,满天是白色和黑色的飞禽,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却隐藏着一个生机无限的天地。这里被叫做康拉克5号湖,是康拉克沙漠湖群之一,黄信等众人冒着生命危险探索了很多年才得以发现。这种奇特的自然地理地貌,世界罕见。

“康拉克”是维吾尔语,意为“沼泽之地”,该区域地处若羌县东北部,距县城有90多公里,每个湖泊都被沙漠包围,县城没有一条可以到达这些湖泊的路。湖泊群的水源来自车尔臣河,水域总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左右,湖泊最深处大概有七八米。目前进入湖泊群的人数不到100人。

黄信告诉大家今晚可以不用再吃方便食品了,大家尝尝沙漠中的美味,这个美味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开始搭帐篷、找干柴,分头行动。天色渐黑,一股奇特的香味飘在大漠上空,更是格外诱人。大家聚拢在锅灶旁,原来是一锅喷香的鱼。

第6天,这是本次漂流活动的最后一天,行程没有太多波折,距离康拉克湖群8号湖不远处,全体成员停船靠岸,在大沙丘上,立下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木牌。恍惚中,斯文·赫定的那段著名的描述又出现在眼前: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大家怀揣着各自的收获穿过芦苇丛,与前方的接应人员汇合。历时6天,总里程为260余公里的人类第一次车尔臣河漂流活动就此完成,全体人员安全返回驻地。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时间里人类对车尔臣河会有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猜你喜欢

塔里木沙漠
沙漠之手
沙漠之旅
塔里木盆地新发现石油资源逾2亿吨
走进沙漠
立足“严、实、俭、专”,大力提升会议管理水平
走进沙漠
立足“严、实、俭、专”,大力提升会议管理水平
海边的沙漠
穿越沙漠
塔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