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经济发展探究
——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

2014-02-23兰瑶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庐江县县域全省

兰瑶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县域经济发展探究
——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

兰瑶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文章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通过对庐江县县域经济发展概况的分析,发现庐江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第一产业产业化程度低;工业升级滞后;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县域经济;庐江县;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充分显示党中央已将县域经济发展提上日程。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

近几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在中国省级 GDP排行中排名中等偏上,但县域经济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在全国甚至在中部省份中都处于落后水平[2]。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安徽省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2003年起,安徽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省县域重点工业园区财政贴息资金,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贴息;2004年起,每年筹集1.5亿元左右财政周转金,用于县域重点工业园发展奖励;200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06年12月,在宁国市、怀远县等12县(市)开展试点,在全国率先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2008年起启动“科学发展先进县”考核;2012年5月再次改进县域分类考核,突出体现科学发展导向②。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示范区”作为国家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无疑是党和国家“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特点》,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增长领跑全省,县域实现GDP达5 237.9亿元,增长14%,增速居全省前10位的县(市)中8个来自皖江城市带,其中肥西县作为安徽省唯一全国百强县,亮点突出,GDP达416.7亿元。

2011年8月22日,根据国务院2011年7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文件,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撤销后新设的县级巢湖市与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这项行政区划调整对庐江县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庐江县将依托合肥市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全面发力,致力庐江县县域经济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区位经济研究中通常提到的“二级行政区域”即是郡域经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最早研究是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不同学者对区位经济进行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同时各种著述也相继产生。在发展区域经济问题上,主要有平衡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增长极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

(二)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的文献研究中,按照时间顺序主要有:李小三、徐鸣等(2000)指出,“县域经济是指以中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3]。陈锡文(2001)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产业特征、资产的所有制角度分别对县域经济进行研究,认为县域经济包含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内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有和混合经济[4]。孟宪江、刘福刚(2005)指出,“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县级政权推动,在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区域特色基础上区划的地理空间”[5]。朱玉明(2005)以安徽省为例,在总结安徽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及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主张发挥财政职能,振兴县域经济[6]。周金堂(2005)提出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置于国家背景下加以综合研究,论述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及工业化与县域经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7]。张晓山(2010)主要探寻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8]。张媛、胡宝清(2011)以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探讨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预警、监测、调控与规划的理论方法框架,以广西县域为例,对其产业部门以及“两区一带”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从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扩充[9]。

三、庐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庐江县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庐江县位于合肥市最南端,行政区划土地面积为2 348平方公里,下辖庐城镇、冶父山镇、汤池镇、泥河镇、白山镇、盛桥镇、同大镇、金牛镇、石头镇、郭河镇、万山镇、罗河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等17个镇及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龙桥工业园、城东新区4个园区,共有231个村及社区。截至2012年年底,共有人口1 190 653人,其中农业户口1 025 730人,非农业户口164 923人③。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18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收入23.32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201.75亿元,增长4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9亿元,增长15.1%③。

矿业及其深加工、磁性材料及电子、机械制造及汽配、食品加工及制造是庐江四大主导产业,庐江以省级工业园区——龙桥工业园区为中心,以龙桥铁矿、罗河铁矿、沙溪铜矿、泥河铁矿等“十大矿山”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矿业经济;庐江现有规模以上磁性材料及电子生产企业19家,主要位于万山、石头、金牛、郭河等镇;庐江现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24家,汽车配套产业主要集中在同大镇、经济开发区两个区域,高性能汽车磁瓦、汽车铝活塞等重点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庐江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具特色的名优农产品闻名于世,杨柳乡年产鲜荸荠3万吨,被誉为全国最大的“荸荠之乡”,“白云春毫”“潜川雪峰”“万山春茗”等部优名茶享誉省内外,蔬菜加工初具规模,“三叶”牌系列精制小菜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④。

十年来,庐江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地区生产总值一跃从2004年的442 700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1 802 606万元,增长了4倍多③。2004年至2013年庐江县地区生产总值汇总如表1。尤其是2010年行政区划变更,庐江县划归合肥市后,地区生产总值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表1 庐江县200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汇总表 万元

按照产业划分,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庐江县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均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84 70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400 230万元,增长了2倍多;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3年为8431 17万元,近2004年的8倍;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3年为559 258万元,近2004年的4倍。由表2可知,十年间庐江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稳步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基本持平。

表2 庐江县2004年-2013年分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汇总表 万元

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庐江县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支出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24 754万元上升为2012年的202 536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012年为1 701元/人,是2003年的8倍;财政支出由2003年的36 642万元上升为2012年的364 888万元,人均财政支出2012年为3 061元/人,是2003年的近10倍(见表3)。

表3 庐江县2003-2012年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汇总表

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庐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 263元/年增长为2012年的8 074元/年,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见表4)。

表4 庐江县2003-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汇总表

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庐江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稳中有进,由2004年的131 882万元上升为2013年的2 017 593万元,年平均增长率维持着30%以上;社会消费品总额由2004年的167 854万元增长为666 966万元,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外贸出口额由2004年的1 091万美元增长为2013年的15 033万美元,尤其是庐江县划归合肥市后,增速尤为明显(见表5)。

(二)庐江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将庐江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第一产业产业化程度低

第一产业发展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庐江县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比较靠前,如表6所示,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庐江县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低。如庐江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008年仅为48.4%,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2011年提高到58.0%,但是其中机器播种的水平仍然较低,2008年为11.1%,至2011年也仍为19.8%。庐江县是

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23.5%,传统农业占比大,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相对薄弱。由此可见庐江县第一产业产业化进程有待提速。

表6 2008-2012年庐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省排名情况表

2.工业升级滞后

近年来,庐江县工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与省内其他地区比较,庐江县规模以上工业较少,工业增长速度有待提高,工业发展有待升级(见表7)。庐江县凭借自身资源优势,矿业发展迅速,采矿业占税收比重的30.5%。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来看,县工业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财政平均收益率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如2010年,庐江县工业比重低于全省61个县市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6个百万人口县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而财政平均收益率分别高于全省61个县市、16个百万人口县0.6、2.2个百分点,可见采矿业支撑有力。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长远的眼光,依赖于资源密集型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很难使县域经济获得长远的发展。2012年,全年规模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0.66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5%。因此庐江县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并注重工业的升级,发展高新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在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寻找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表7 庐江县工业数据及在全省位次表

3.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产业特别现代服务业仍然比较落后[10]。庐江县第三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动力不足,如2009~2012年庐江县第三产业增速分别为11.4%、8.8%、9.3%、11.9%,而合肥市第三产业增速分别为12.4%、12.7%、11.4%、12.3%,可见庐江县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以2012年数据为例,庐江县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庐江县第三产业以非营业性服务业为主,房地产业和营业性服务业为支撑,但是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发展滞后。可见庐江县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以金融业、物流业、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庐江县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发展以房地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图1 2012年庐江县第三产业各行业分布比例图

4.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庐江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型传统产业占有很大的比例,高新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所占的比例小,传统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市场需

求也在逐步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但是与百强县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绝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比较落后,产品在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11]。如2012年庐江县专利申请量仅为54件,在全省排名42位,比上年增长86.2%,增速在全省排名45位;专利授权量仅为7件,在全省排名25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排在全省第一位的县域为肥西县,分别为789件和72件,庐江县与肥西县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知,庐江县科技水平亟待提升,传统产业依托科技才能注入新的活力,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在发展传统经济的同时也要积极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庐江县目前发展的新兴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及信息、高端制造、矿产资源深加工、生物产业、文化产业等。政府对以上新兴产业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应给予重点支持。

5.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庐江县是人口大县,在2011年和2012年县域考核中,全省62个县,庐江均位列第14位。人口基数大,意味着劳动力充足,但是庐江县又面临着劳动力素质不高的困境。知识的贫乏,大大制约了县域农村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2]。通过表8可知,2012年庐江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62个县域排名中均处于比较靠前的名次,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位于第20位,高于全省平均值21.3亿元;财政收入位于全省第17位,高于全省平均财政收入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全省第1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位于全省第9位;储蓄存款位于全省第6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庐江县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不高,除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位于全省第26位,高于平均水平以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图2为2012年庐江县劳动力资源调查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可以看出庐江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集中于初中文化水平,高中为10%,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为2%。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成为庐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图2 2012年庐江县劳动力资源调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例图

四、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庐江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第一,抓住区划调整带来的机遇,依托合肥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扩大庐江特色优势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积极推动第一产业市场化、专业化。除此之外,还要引进大型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机器播种水平;发展特色农业,加强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向精细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表8 2012年庐江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域中的位次

第二,树立“工业立县”发展理念和战略,积极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采掘、磁电、汽配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另要充分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发展特色工业;在矿产业的发展上要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注重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注重产能提高;依托区位优势(铁

路、水路、陆路等),发展集群性工业园区。

第三,继续加强房地产、商贸餐饮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庐江靠近合肥的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庐江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在房地产发展上要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在农家乐的发展上,要积极带动乡村旅游、近郊旅游;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服务意识深入到理念和行动中来;依托皖江示范区政策,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大型物流园区,资源共享;挖掘文化遗址,提升县域竞争软实力。

第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高新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法上积极创新。依托合肥市科教名城优势,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提高创新意识和水平;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学有所成、有一技之长的人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从而为庐江县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县域各乡镇村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师工资待遇,鼓励更多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到基层教育中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13];设立专门组织,普及科技知识、宣传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由政府支持开发专门用于农业科学实验的试验田、实验基地,开展提高产能、产量的科学实验。

注释

①http://www.china-county.org/a/xianyujingjitansuo/2012/0529/7497.html。

②安徽县域经济已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力量。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3/7/12/8661929014583.html。

③数据来源:庐江县统计局。

④庐江县干部应知应会读本。

[1]孙鹏.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2:1-35.

[2]张杨.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1-61.

[3]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3):84-89.

[4]陈锡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1-3.

[5]孟宪江,刘福刚.给县域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N].经济日报,2005-12-01(10).

[6]朱玉明.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推动安徽财政奋力崛起[J].中国财政,2005,(4):24~25

[7]周金堂.发展县域经济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人民日报,2005-07-13(09).

[8]张晓山.中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中的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刍议[J].经济经纬,2004,(4):1-8.

[9]张媛,胡宝清.广西武鸣县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4-70

[10]李跃辉,王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2,(3):57-60.

[11]于海波.周口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2,(3):103-104.

[12]宋效中,贾谋,骆宏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J].河北学刊,2010,(3):136-139.

[13]周航.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9,(3):6.

Exploration of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Case Study of Lujiang County,Anhui Province

LAN Yao
(School of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Tak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ujiang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Lujiang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As a result,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issues in its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such as the low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its primary industry,industry upgrading lags,underpowered tertiary industry,large population base,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labor force that needed to be improved.In addition,this article made a summary 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issues above.

county economy;Lujiang County;development

F061.5

A

1674-8638(2014)03-0059-06

[责任编辑:胡亭亭]

2014-02-26

兰瑶(1990-),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10.13454/j.issn.1674-8638.2014.03.011

猜你喜欢

庐江县县域全省
全域旅游创建背景下县域多类型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以安徽庐江县为例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金牛山上“春笋”绿:记庐江县金牛小学关工委副主任吴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