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基于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的视角

2014-02-23詹浩勇

中国流通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集群

詹浩勇

(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基于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的视角

詹浩勇

(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在商贸流通业成为供应链核心服务主体的背景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带动了集群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发生在集聚服务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就通过商贸流通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供应网络之间的竞争,引发集群供应链网络的不断重构,以降低贸易成本为纽带创造新的生产性机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因此应在区域产业升级政策上充分重视并发挥商贸流通业集聚的积极作用。

商贸流通业集聚;制造业转型升级;集群供应链网络;竞争与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在经济转型发展中重要性日趋凸显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商贸流通业近年来呈现出向城市及其内部核心区、产业园区或产业带集聚的新特征,城市中央商贸区、物流业园区、大型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业空间集中的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这一趋势反映了基于空间布局演变的制造业、服务业分工的持续深化,从根本上有利于制造业价值链迂回延伸,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值得探究。

当前,有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的研究已经得到重视并逐步展开。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和蒂斯(Jacques-François Thisse)[1]利用包含两区域、三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得出了生产性服务部门集聚能够增加制造部门产品种类,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盛丰[2]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等内在机制促进制造业升级。顾乃华[3]、宣烨[4]使用城市等地理单元数据证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内外制造业效率存在程度不同的提升作用。不过,这些文献都是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大类产业进行整体研究,未能更加深入地探寻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和关系。事实上,由于嵌入制造业价值链的方式及其职能不同,所集聚的地域特征也存在差异,需要更为细致地研究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机理的异质性。

商贸流通业都是媒介商品传递、转移和交换的服务部门,可划分为一类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来研究其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刘奕和夏杰长[5]基于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以发展商贸服务集群拉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詹浩勇和冯金丽[6]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两大类,即仓储物流、商贸会展、批发零售等功能型服务业,以及科技研发、金融财富、商务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认为功能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分别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述文献对商贸流通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也阐释了有关中介传导机制,但仍然偏集中于局部、静态层面,对两者间机理还缺乏一个诠释集聚微观主体联系互动的统一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商贸流通业在内涵上就是供应链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并已发展成核心服务主体,该类行业在地理上相互靠近并发生竞争与合作,必然会带动集群供应链网络的形成与演变,从而为其中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发生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升级提供可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重构的动态视角,探讨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过程和内在机理。

二、一个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的新视角

产业分工演进的进程表明,独立的商贸流通业是在传统制造业价值链部分基本性活动分离和外包后形成的,并转而从外部为制造业提供服务。具体来讲,商贸流通业通过媒介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最终商品的空间转移,构建了供应链活动。[7]那么,商贸流通业集聚所形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不同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群体组合,实质上就是与制造业在相应空间层面形成了集群供应链网络。可从两个维度进一步理解:一是区位维度。商贸流通业既可围绕与制造业的紧密联系集聚于本地制造业园区或区域产业集群周围,形成本地集群供应链网络,也可围绕与最终消费者的紧密联系集聚于城市商业居住区的中心和有利位置,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协调制造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形成广域、虚拟的集群供应链网络。二是组织维度。即商贸流通业集聚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众多单一、单向供应链之间的关系,还日益表现出由系统集成商协同治理供应链而成的供应网络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价值链分析范式中,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居于主导地位,而运营商品流动的中介主体即商贸流通服务商则被认为仅仅承担了支持性工作,所创造的价值十分有限,居于次要地位。随着近年来跨组织网络资源互动(Resource Interac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理论的兴起,价值创造的方式受到重新审视。该理论认为,资源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外部网络;具有竞争精神的企业家不仅需要利用内部资源,更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才能创造新的生产性机会,即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8]进而,跨组织网络资源互动就是发生在组织或企业间资源整合、再整合及共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源并没有预先设定的价值和地位,而是需要在嵌入其他资源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特质。[9]由此,在完整的价值链中,商贸流通企业并非简单的从属主体,制造企业只有通过与商贸流通企业的资源整合,方可共同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随着现代产业发展动力逐渐从生产者驱动转向采购者驱动,商贸流通业作为后端连接制造业、前端连接产品和服务最终用户即消费者的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自身面向前后端的双重信息和服务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运用协调技术,构造组织、推动、实现客户产品和服务交易的价值网络,愈加表现出在供应链活动中的价值创造主导作用。对此,有关学者已经分别阐释了大型零售商、专业市场、区域物流系统等商贸流通业在提升产业价值链竞争优势方面的战略主导新特征。[10-12]

由于商贸流通业已经显著表现出了驱动产业价值链演进的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集聚区便成为了集群供应链网络的“服务核”。于是,集聚区内商贸流通企业为获取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而发生的竞争与合作,[13]恰恰反映出了不同供应链或供应网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种竞合性质的转换,为商贸流通企业突破自身集聚收益边界并产生额外的溢出效应,实现与制造企业的利益共享,进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点。一方面,为在激烈的网链竞争中胜出,同一供应链或供应网络中的商贸流通服务商与制造商协同行动,突破产销间组织边界来整合资源,在满足市场变化与顾客需求基础上,创新制造业价值生成模式;另一方面,为共同应对区域产业发展机会与风险,不同供应链中的商贸流通服务商与制造商相互间采取合作行动,共同获取集聚区域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换言之,商贸流通业集聚生发的竞争与合作将不断引导集群供应链网络重构,以降低制造业贸易成本为纽带发掘和利用新的生产性机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机理分析

在虚实结合、虚实互动的环境下,商贸流通业集聚所导致的细分行业、业态或企业间的不同竞合组合,映射出集群供应链网络不同的竞合关系,主要包括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供应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它们或发生在生产集散地,或发生在消费地,但都从不同的服务业与制造业资源互动路径,动态地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见表1)。

1.供应链竞争与外溢效应

在全球化、区域化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无法独自从自身获得,而必须紧密联系行业内外的协作企业,建立起资源互用、优势互补的供应链,重新嵌入到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供应链通过及时发现和获取最终市场需求信息,降低单位运输成本,提供高效的分销和配送服务,实现成员整体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当前竞争的基本战略单元已经不再是企业,而是供应链;供应链的竞争已经取代单个企业的竞争,更为深刻地体现出了竞争的内在逻辑。为应对新型供应链竞争结构,每个链条中的制造商与商贸服务商都必然强化相互依赖与信任,合作成为链内企业的基本关系。而在商贸流通业集聚区,为最大程度地在靠近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有利区位争夺更大市场,以商户和渠道竞争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供应链竞争更趋显性化、激烈化,促使商贸流通企业纷纷与所在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增强协同合作与信息分享,不断优化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结构,创新制造业商业模式。

首先,围绕区域性制造业集群集聚的商贸流通业,为持续地向本地制造企业提供增加商业便利的交易通道而激烈竞争,其强烈的竞争压力推动商贸流通服务商向制造商提供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产品制造销售信息及配送服务,并相应地对制造商及其产品进行动态考核和更换,倒逼制造业加强创新,朝转型升级的目标迈进。浙江义乌专业市场就是一个与产业集群共演互动、以供应链为内核的商贸流通服务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它已经形成了以义东北和义西南区域二十多个本地特色显著的小商品制造业集群为依托,以市场群、市场和专业街为空间层级结构,集中了贸易、物流、会展等行业的商贸流通业集聚区。区内市场商户为获取所售产品差异化优势而展开的激烈竞争演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占用交易通道的小商品制造商分享来自商户的经贸信息和销售服务,主动接受商户的纵向约束,为避免被淘汰出市场和持续获得低成本销售渠道便利,不断进行品种创新和产品技术升级,保持着较高的产品更新率。[14]

其次,集聚于大中型城市中央商贸区、核心商住区的商贸流通业,因掌握和控制了接近消费者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且在空间上汇聚了众多需求各异的消费者,更为显著地成为了供应链发展的核心企业甚至驱动力量,为展开终端消费渠道竞争并产生外溢效应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大型零售商,它具有较大的规模,并拥有较强的议价和纵向控制能力,主要业态是大型连锁超市或百货商店,通常集聚于城市商业居住区域的有利位置而低价连锁扩张。[15]更为重要的是,在顾客价值诉求从内容、过程到预期都不断发生嬗变的背景下,大型零售商之间、大型零售商与其他零售业态之间为捕捉和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和时尚变化而展开有力竞争,在此过程中,大型零售商通过深化与供应链中不同空间范围内制造商的密切合作,不断探索制造业升级新模式。

五谷磨房食品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一家主营现磨养生食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它将收获的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后直接进入销售渠道。当前,消费者不仅日益崇尚膳食养生产品的天然绿色口味,而且更加注重购买和消费服务环节的参与体验。位于城市中心和人流密集地段的大型超市敏锐把握市场趋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品牌渠道竞争中纷纷抓住这一有利商机,与五谷磨房展开商超联营。具体而言,大型超市为该公司长期、定点开设品牌专柜,摆脱将商品直接上架销售的常规做法,由五谷磨房在专柜直接面对消费者现磨现卖,销售额由零供双方分成。于是,这对处于传统食品行业的制造商而言,获得了新的生产性机会,取得了价值创造模式的创新:一是直接享受到了大型超市的品牌优势、与独立商铺相比更低的租金成本以及有保障的销售量;二是现场制作产品的增值服务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还能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制定并科学调整原料配置;三是向消费者展现所有的原材料和完整的加工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进而,上述商业模式创新有力推动了制造商产品服务升级和企业成长。目前,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中,沃尔玛(包括山姆会员店)、家乐福、大润发、南城百货等大型超市已与五谷磨房建立了1400多个联营专柜,该公司2012年营业额超过5亿元。[16]

表1 商贸流通业集聚、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与外溢效应

2.供应链合作与外溢效应

由商贸流通业集聚引领构成的集群供应链网络,不仅表现出各条供应链平行单向流动、链内各企业协作的特征,还蕴含着跨链协作的充分需求,以增进网络价值链的集体效率,共同应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供应链的有效合作,必须建立起链条间充分信任和互动的平台。这就要求作为集群供应链网络“服务核”的商贸流通业有机联系,密切合作,进而提升网络价值链系统集成能力。贸易、物流、会展等主要商贸流通业都具有降低转移成本、减少交易费用、简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换效率的重要功能,因而存在行业内或跨行业合作的逻辑基础。这样一来,区域集聚的商贸流通业合作将为带动供应链协作与服务集成创新,切实推动制造业向新型发展模式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广西是我国甘蔗种植与产糖的重要省区,制糖产业是其区域性支柱产业之一。甘蔗糖蜜是甘蔗制糖中产生的副产品,却并非单纯的废弃物,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它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其原因在于,糖蜜能再次投入到化工行业的化肥、酒精生产过程,是构建循环产业链条的重要中间产品。长期以来,广西集中着众多的糖蜜制造商、贸易商及物流仓储系统,形成了集群供应链,糖蜜总体上也保持着比较稳定的供求关系。然而,由于缺乏协调合作的机制安排,区域糖蜜供应链未能形成有机联系和跨链协作,呈现出“散、杂、松”的特征,即缺乏公开的市场信息,缺乏公平的市场价格,缺乏便利的交易组织,经常发生卖家找不到买家、买家找不到卖家的情况,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产品流通不畅。[17]

改善上述状况的关键之处在于,发挥供应链系统集成商的重要作用。南宁(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在糖蜜区域供应链合作中承担了组织协调与服务集成的功能。该交易所是南宁市政府组建并于2007年开业的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它有效整合以南宁为中心的有关糖蜜供销的服务资源,推出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交易品种,发掘并稳固糖蜜供应链相互依赖关系,对推动区域内制糖、化工等具有投入产出关联的产业绿色转型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实践中,该交易所先后于2009年、2013年推出了甘蔗糖蜜中远期交易品种、现货购销交易品种,促进了糖蜜供应链的密切协作。首先,广邀交易商参与,并以标准化合约和制度性交易程序规范商品买卖,从而实现了糖蜜商贸、电子交易、物流仓储等集群服务业的协同合作;其次,借助有组织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提供更为稳定、更为便利的糖蜜交易机会以及公开公平的交易价格;其三,不定期组织糖蜜专场交易会,组织糖蜜客户学习市场交易规程并开展互动交流,进一步增进了供应链之间的互信与合作。①可以说,上述商贸流通服务集成模式创新推进了区域性糖蜜供应网络的形成和良好运转,进而通过优化商品交易渠道和统一定价体系,引导和帮助制糖和化工企业变“废”为“宝”,以更低的贸易成本循环使用资源,促进区域制造业绿色转型。

3.供应网络竞争与外溢效应

随着知识积累与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已经逐渐转为知识和信息,推动供应链向供应网络演变。具体而言,组成供应网络的众多供应链不仅保留着各自单向、序贯的价值运动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系统集成商的协同下形成网络相互依赖关系,进而构建分工深化、相互支撑、互惠共享的层级价值创造和整合活动: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以系统集成商身份,作为高位层级主体,或掌控核心知识和关键信息,或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或设计运行规则,或提供交易平台,实现对全网络的协同管理,典型的商贸流通类系统集成商有大型零售商、大型电商、大型专业市场、第四方物流商等;其他商贸流通和制造企业则作为供应网络节点,在更低层级结构上有序运行,它们负责供应商品,并使用相关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仓储、运输设备等)完成商品转移配送,这方面典型的商贸流通企业有中小型批发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商等。供应网络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集群供应链网络的竞合范围,使得不同行业乃至相同行业、不同业态的商贸流通企业集聚,不仅生发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且生发出供应网络之间的竞争,从而在竞争环境下推动相关供应网络重构,降低网络贸易成本,那么制造业也就有可能在这一进程中获得转型升级的机会。

比如,大型零售商与大型电商在“虚实”集聚中所主导的供应网络竞争。大型零售商通过连锁经营形成在城市的空间集聚,依靠实体零售终端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并以产业价值链主导者的身份协调整合众多供应链,形成传统零售供应网络。然而,它正在受到以大型电商为主导的新兴供应网络的强烈挑战。电商建立在信息技术融合基础上,使其中的产品供应商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接向消费者售卖商品。更为关键的是,电商尽管不像传统零售商那样开设实体零售终端,但却通过自建或外包物流配送系统等方式实现渠道下沉,在不同城市形成虚拟商贸集群,直接与传统零售商争夺市场份额。例如,国内规模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京东商城,就自建了大型物流配送资源,包括分布于全国13个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投递中心,34个城市的82个仓库,遍布460个城市的1453个配送点,以及约1.8万名投递人员。[18]目前,零售类电商所覆盖的商品和供应链越来越广泛,成为“虚拟商圈”,[19]价格低廉,交货便捷。这使传统零售商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份额不断被稀释,规模、业绩及其增速被电商超越,供应商和顾客分流转移。

大型零售商与大型电商作为各自供应网络的系统集成商,都拥有整个网络终端市场的渠道资源、平台资源和客户资源,并集成整个网络的终端产品或服务参与外部市场。前者的优势在于,线下的实体销售网络满足了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产品质量和实物体验的需求,从而以之为基点将上游制造商、批发商、供应商组织起来形成一类供应网络;后者的优势在于,线上的虚拟销售网络满足了消费者获取信息、便捷交易的需求,从而以之为基点将上游制造商、批发商、供应商组织起来形成另一类供应网络。在供应网络竞争中,系统集成商必须敏锐地探寻、发掘、利用供应链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创造相较于其他网络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更为确切地说,商贸流通类系统集成商集聚竞争的结果归根结底取决于其主导的供应网络能否以更低的贸易成本助推其中的供应链实现价值。供应网络的贸易成本越低,供应链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越稳固,供应网络就愈加扩张并显现竞争优势,反之则相反。近年来大型电商对传统零售商的快速赶超,正体现出了新兴供应网络阶段性的低成本优势。

竞争总是动态进行的,处于不利形势的供应网络将在系统集成商协同整合下重构,其内核仍然是在构建新的自主型价值网络中寻求贸易成本比较优势,进而拓展制造业升级新空间。例如,面对电商的挑战,当前部分大型传统零售商(如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沃尔玛等)把握消费者需要更全面购物体验的时代发展趋势,正在通过转型线上到线下模式(Online to Offline,O2O)主导供应网络重构。O2O整合实体零售和虚拟零售各自的独特资源,打造虚实融合的零售业集聚竞争升级版。它在充分利用传统零售商实体网点优势基础上,布局和开拓线上销售平台(如苏宁电器开设苏宁易购,国美电器控股库巴网,沃尔玛收购一号店),追求双线联动乃至双线同价,将线上的消费者引导到线下实体店,不但发挥互联网作为产品展示、信息发布、数据积累挖掘、支付交易平台的功能,还让消费者享受线下更好的消费体验和贴身服务。[20]于是,传统零售网络将围绕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价值创造新导向,以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对信息接入、产品种类、商品质量、配送效率、维修维护的需求为目标,形成新的网络层级运行结构与供应链相互依赖关系,挖掘潜在竞争优势。在这种供应网络重构中,至少从两个方面透视出了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明确含义。首先,实体终端是否强势或商品价格是否低廉将不再是制造商体现竞争优势、实现产品价值的简单决定因素;相反,线上线下资源有效互补及价格趋同,将进一步降低制造商贸易成本,并促使其将更主要的精力放到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变化、改进产品功能质量、提升品牌价值上。其次,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将互联网挖掘消费者偏好信息的大数据与实体店对上述信息的检验印证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更为精准地捕捉、预测、定位消费者真实需求,从而帮助制造商在未来实现个性化商品定制和推送,增加客户黏性,优化供应流程,提升运营效率。

四、结论与启示

依据上述分析,可在一个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框架中归纳出商贸流通业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态机理(见图1)。首先,竞争与合作是集聚的商贸流通企业间的主要关系,也是它们获取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的基本源泉。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竞合的形式和内容也将受到新因素的影响并不断触发新的变化。如前述,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促使零售商围绕满足顾客购物体验展开竞争;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和产业绿色转型的诉求,促使区域商贸流通业加强合作;信息技术的深入变革和物流体系的持续完善,促使传统零售商和新兴电商在不同的空间单元进行激烈竞争。进而,商贸流通业集聚与时俱进所生发的竞争与合作,将依靠跨组织网络资源互动,通过商贸流通企业所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供应网络之间的竞争等路径,引发集群供应链网络重构并产生外溢效应,即重塑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合作与信任,以降低制造业贸易成本为纽带,创造新的生产性机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又进一步对商贸流通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多样性需求,强化商贸流通企业集聚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使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升级动态延续,从而形成二三产业持续互动、螺旋上升的累积循环因果机制。

图1 基于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的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本文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发展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提出了新的思考,主要具有如下政策启示:一方面,商贸流通业集聚完全可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推动作用。这提示我们,当前各地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不应仅仅片面关注和发展科技研发、金融商务等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而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将集聚商贸流通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着力点。另一方面,集群供应链网络中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承担着系统集成商的重要功能,对集聚竞合模式优化创新与供应网链重构起着引领、组织、协调的积极治理作用。为此,应合理制定鼓励商贸流通类系统集成商集聚的扶持政策,带动集群供应链网络动态重构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给予更有力的支撑。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CJY062)资助。

注释:

①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cce.com/NCCE/ news/2013-11-22/9275/html。

[1]藤田昌久,雅克—弗朗科斯·蒂斯.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M].刘峰等,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06-515.

[2]盛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制与经验——来自23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2):32-39、110.

[3]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5):44、115-122.

[4]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4):121-128.

[5]、[14]刘奕,夏杰长.以功能性服务集群策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3):33-37、47.

[6]詹浩勇,冯金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4(4):49-56.

[7]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148-160.

[8]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37.

[9]Baraldi,E.,Gressetvold,E.,Harrison,D..Resource in⁃terac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Foundations,com⁃parison,and 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2,65:266-276.

[10]、[15]徐从才,盛朝迅.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J].财贸经济,2012(1):71-77.

[11]陆立军,郑小碧.基于共同演化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理论与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1(6):117-129.

[12]王艳玲.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78-87.

[13]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83-95.

[16]王阳,刘美楠,陈福.五谷磨房:布局上游掌控下游[J].新财富,2013(2):89-90.

[17]谭卓雯.买卖神速,全托了交易所的福[N].广西日报,2010-12-21(1-2).

[18]苏龙飞.京东+腾讯=?刘强东的合纵连横底牌[J].新财富,2014(3):36-47.

[19]唐红涛,张俊英.虚拟商圈集聚:机理和效应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3-87.

[20]张育群.苏宁“云图”[N].南方周末,2013-02-28(C15).

Mechanism between Agglomeration of Commerce and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Cluster Supply Chain Networks

Zhan Haoyo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Guangxi545006,China)

Formation of cluster supply chain networks is driven by agglomeration of commerce and circulation industry which has been becoming the key participant in supply chain activity.Then,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agglomerating firms of commerce and circulation industry result i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supply chains and supply networks,and thus frequent reconfiguration of cluster supply chain networks which reduces trade cost of manufacturing,creates new productive opportunity,and promotes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ccordingly,taking advantage of agglomeration of commerce and circulation industry should be taken as an important policy to promote regional industrial upgrading.

agglomeration of commerce and circulation industry;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cluster supply chain network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713

A

1007-8266(2014)09-0059-07

詹浩勇(1974-),男,广西省南宁市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优化。

责任编辑:陈诗静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集群
上海晶杨商贸有限公司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实耐宝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画像即墨商贸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