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道路安全建设回顾与展望

2014-02-23张佳

汽车与安全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公路机动车道路

文  张佳

农村道路安全建设回顾与展望

文 张佳

●编者按●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快速变化。其中,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最引人瞩目。本期“安行农村”通过今夕对比,来展现农村地区道路安全建设成就,探讨今后农村道路发展新趋势。希望更多读者朋友能够关注《安行农村》,关注农村安行。

一、过去

受自然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限制,过去农村道路往往建造等级低,通行条件差。大多数道路都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人畜混行,而且很多道路没有设置安全标志,缺少安全防护设施,特别是山区道路。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这是改革开放前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那个时代人们出行难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了,经济的发展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道路建设的成果大多体现在国道、省道及城市道路,农村道路始终没有根本性变化。管理、养护、资金不到位,使农村道路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直接影响农村道路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在农村,机动车以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等为主,这些车辆结构简单、安全性能较差,再加上长期跑在机耕道、土路、碎石路上,车辆技术状况不好,更加缺乏保养和维修。作为交通参与者的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安全意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在交通习惯上“只管走得了,不管走得安全与否”。无证驾驶机动车、无牌无证机动车上路、机动车不参加年检、不参强制保险,违法载客、人货混装、超载等严重违法行为突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地区道路建设规模扩大,通达深度及覆盖广度提高,布局日趋合理,技术水平改善,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整体交通环境明显改善。据交通部门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农村公路达到378万公里,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86.9%;全国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39%(2012年数字);农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78亿辆,占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69.5%;农村地区驾驶人数量达到1.89亿人,占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总量的65.9%。下面,我们从“人、车、路、管、环”衡量道路建设水平的五要素入手,对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现状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1、驾乘人员和行人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及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地区交通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机动车出行。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得到较大程度提高。机动车驾驶人、行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意识日益增强,文明驾驶、安全驾驶的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无证驾驶、酒后驾车、驾驶报废车辆等违法现象日益减少。

2、机动车类型、数量明显变化

农村地区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行驶在农村道路上的机动车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农用车、摩托车变成面包车、轿车等小微客车。农民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农村车辆大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如今,车辆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农村地区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截止2013年,农村地区小微型客车已达5643万辆,并以每年100万辆的速度增长。

3、道路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运输部指出,近10年来,我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0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40万公里,基本上全国具有建制的村和乡都通了公路。作为“毛细血管”的农村公路不断延伸和加密,道路等级日渐提高,路网结构逐渐优化,为“三农”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全国已经开通农村客运线路9.6万余条,全国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和93%,努力实现路通车通,努力保障农村居民出门有路,抬脚上车。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衔接更加顺畅,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4、管理和养护水平逐步加强

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和技术标准,建设农民真正需要的路。继续深化改革,将“村路”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围,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养护责任,取得了重要进展。从交通部获悉,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列养率提高了44%,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全国平均优良路比例达到58%,中等路以上比例达到76%。

5、交通环境改善 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自2004年交通运输部启动农村公路安保工程以来,加强农村道路标识、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47.6亿元,改造安全隐患路段18.9万公里,危桥79.5万延米、10712座,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仅2013年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万公里,解决了150个乡镇和1.64万个建制村通沥青路、水泥路的问题,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路、水泥路比率分别达到97%和88%,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覆盖广度进一步提高,交通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机遇

1、外部环境

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工作的重视,无疑为农村道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农村道路建设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

2、资金保障

我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和公安交管部门把农村道路建设和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调整资金分配方案,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各省、市纷纷采取相应配套措施,把发展农村道路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加大资金投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道路投资力度加大,为农村道路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政策支持

中央下发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其特点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方案,为农村道路建设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4、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包括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为农村道路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坚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为农村道路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四、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农村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央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公路作为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对保证整体公路网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乃至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规划、纲要等,表明农村道路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将形成农村道路交通新格局是必然趋势。

1、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道路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情况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2、农村道路发展前景远大

《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指出,到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通达”“通畅”工程,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农村道路建设要继续实施以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达、通畅工程,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中东部地区建制村、西部地区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县乡道路改造和连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网络水平。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实施农村公路的桥涵建设、危桥改造以及客运场站等公交配套工程,加强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切实落实农村道路的养护和管理。

3、加强贫困、偏远地区道路建设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推进村庄内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4、促建设保民生

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放在第一位,持续提高农村公路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把农村公路发展重点转到质量、安全和效益上来,加大投资补助力度,加快危桥改造、安保工程的实施,提高工程质量的耐久性,新改建农村公路根据需要同步实施安全保障工程,已建成农村公路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有序推进改造,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监管,保证安全运行。

5、交通安全建设

公安部门一直以来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作为防控、整治的重点,在全国组建了一批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并组织执法小分队定期、不定期查处突出违法行为,初步形成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格局,严查面包车超员、农用车违法载人和酒驾违法等行为。

猜你喜欢

农村公路机动车道路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435万公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加快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
山西:农村公路养护将纳入公益岗位
河北廊坊市丁燕问:我国法律对于酒驾有何具体处罚规定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