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正确的汽车文化观

2014-02-23官阳

汽车与安全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交通标志道路汽车

文 官阳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正确的汽车文化观

文 官阳

关于“文化”的再思考

关于“文化”,在百度上搜索有超过200种解释,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本身就很“文化”。在《说文解字》里,对“文化”两个字的解释是:“‘文’,错书也,象交文”。意思是,“文”就是交错的笔画,像交叉的纹案。“‘化’,教行也”。意思是,“化”,就是教化施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里提到“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也就是说,“文化”,要先有“文”形成,并完成自上而下的“教”,才能构筑大众的“化”,所以“文化”的定义,应该可以定义为“精英意识兑现为普世价值”的过程和现象,动态时,是过程,静态时,是现象。

从这个角度理解“汽车文化”,就是关于汽车的精英意识构成了关于汽车的“文”,既各种规则和标准,进而先“教行于上”,在社会管理和服务层面形成统一认识,再“化成于下”,让全民都能接受并共同实行。决定其质量的,首先是“文”的水平,进而是“化”的质量和数量。对汽车文化而言,“文”如果没做到位,就很难“教行于上”、更不要说“化成于下”。如果汽车社会的精英意识有偏差,做道路交通管理的人,从事交通安全标准制定、交通安全科研、交通工程设计的人,没有把“文”做到位,就想让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公众层面兑现成普世价值观,让大家共同遵守,建立正确的汽车文化,构造全社会的汽车文明,是不现实的。所谓的素质差,司机安全意识差,并不都是“教化”之“差”,而是所谓“社会精英”群体本身认识不足和对细节的疏忽。就好比一个享受着用车和停车特权的专家,四处呼吁老百姓不该拥有私家车一样,总让人觉得缺了些“文”,少了些“化”,而所谓研究交通安全的专家,遇到制定标准时就向下寻找底线而不是向上推动技术升级进步,那真的是谬“文”无“化”了……

管窥发达国家的汽车“文”“化”演进

对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语言——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研究与遵从研究,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汽车文化”案例,简单讲,其设置事关“文”,遵从事关“化”。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貌似不起眼的细节展开。

关于人类发明交通标志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据传在古罗马时代,从罗马到加普亚的军用大道上设有里程碑和指路牌。中国在公元3世纪魏文帝时曾采用铜表记里。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交通标志的起源,应该追溯到1879年12月的英国,参加自行车联盟的地方组织“塞克林格俱乐部”在通往山区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个预告危险的交通标志:“到塞克利斯特——这个山丘危险“。这个用油漆写在铁板上的预告标志,成为有史以来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交通标志。而最早在道路上设置交通标志的行政管理部门则是英国英格罗斯特郡的英特恩沼泽地路政局。它曾于1881年10月在莫特恩小山的明显之处设置了警告标志。

从上述记载可以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最早出现的交通标志,在指路之外,就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提示!无论国家和民族,无论语言和图形的差异,“安全提示”功能,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交通标志的身上。所以“安全提示”所蕴含的心机、目的和手段就是“文”,大众的认知和遵从,就是“化”。交通标志是给全体道路使用者服务的,如果我们写标准的专家们,还把交通标志的服务对象,放在“对道路状况事先有一定了解”的人身上,还错误地以为指路标志和行车安全没有关系,那就会出现致命的谬误,这样做的结果是,标志标准没做好,大众不遵从自然就发生了!也就是典型的因为没有“文”,而无法施行“化”。

以英国为例,其交通标志体系已经非常发达,但英国政府还出版一本叫“KNOW YOUR TRAFFIC SIGNS”(直译为:知晓你的交通标志)的科普读本(下图:该书封面),供全体公众学习掌握。为了能让全体道路使用者,哪怕是当地不懂英文的华人也能知晓当地的交通法规,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甚至还有专门的中文本《道路法规》(法定本)(下图:道路法规封面)。

更值得品味的是,在北爱尔兰地方政府出版的中文本《道路法规》里,你可以看到对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和骑马者夜间出行的安全要求(见下图),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其中一段文字,是关于行人应该如何选择步行道路的具体要求,非常有借鉴意义:“没有人行道的或步行道的,靠右边行走,以便能看到迎面的交通状况。若有向右的急弯拐角,为了使迎面而来的交通更容易看到你,过路的另一方可能会更安全。转弯之后再返回道路原方。”(笔者注:北爱尔兰的机动车是靠左行驶的,所以行人靠路右步行,与机动车逆向行进会更安全)。此外,还应“使他人能够看到你。白天光线不好时,穿着淡色、光亮或者荧光的衣服或物品。夜间使用反光物品(比如臂带、饰带、背心、夹克和鞋子),这样司机使用前灯时就更容易看到你,相比不反光的物品,反光物品能让司机看到你的距离达到三倍远。”

1935年,美国政府编制了第一版《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用来统一建立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规则,统一道路交通管理语言和规范。这本书当时就提到为了夜间行车的安全,交通标志应该使用“光亮材料”制作。1939年,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3M公司,研制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用于交通标志表面的反光膜,并将带有反光膜的标志竖立在明州的公路上。同年,这项发明就被美国政府编入《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成为交通标志的标准表面材料。这一事件,揭开了逆反射技术在交通标志上应用和演进的历史。此后,美国政府每数年就会修订一次《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不断完善标志标线的设置技术,其中包括了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要求设计人员关注置顶型交通标志的大角度视认性问题,1995年开始大规模推广荧光黄绿钻石级反光材料,以解决交通标志的逆光视认和雨雪雾天的视认难题,2008年出台了严格的交通标志表面反光膜最低逆反射系数的规定等等。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保障道路安全通行条件的逆反射材料,但时至今日,并没能形成全社会甚至全行业的共识。很多地方新近的安保工程,甚至还在使用欧美国家早就从法律上明令禁止使用于交通标志的低亮度反光材料,对有大型车辆行驶的道路和大型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不做大角度视认性优化。此外,在某些相关标准里,将技术年代相距40年的产品混在一个级别,甚至还有用落后技术取代新技术而成为安全标准的案例。在路上警务执勤等高危行业里,对反光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没有做科学合理的要求,其后果,自然是一起起血淋淋的事故。

欧洲的所有汽车,有一项“VIV”法规,“Vest In Vehicle”(直译为:汽车上的背心),就是每辆车上必须配备一件反光背心,司机不穿好反光背心,不允许下车。之后,这个规定更发展到两件反光背心。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如果因为自身知识的不足,用一句“中国国情不同”或因所谓“成本”而拒绝借鉴和使用,我们要付出的是人身安全的代价。一件质量非常高的反光背心,十几元人民币,即使是大货车的车身全使用最先进的车身反光标识,成本也不及一次加油的费用,最好与最次的反光膜在交通标志上的成本差,往往不到交通标志整体造价的5-10%!

“先文后化”,用最专业和负责任的队伍,运用最科学的规则,完成教化大众的任务,打造“汽车文化”,构筑“汽车文明”,是我们急需要做的。

用有“文化”的思路 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关于“汽车文化”,近年来有两个重要的思潮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是“Traffic Calming”,笔者对其的翻译是“交通静化”;一个是“New Urbanism”,即新城市主义。这两种思潮,殊途同归,都是在反思汽车带给人类生活的负面冲击后,进而思考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积极应对的方法。

关于“新城市主义”,笔者准备单独成文,本文从“交通静化”入手,探讨我们所需要建立的汽车文化观。

交通静化,是近年在欧洲多国开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道路交通管理思潮,对交通工程和交通管理措施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之所以用“calming”(安静)一词,顾名思义,就是觉得汽车的活动正在成为人们生活里的“噪音”,希望用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噪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1、改善驾驶行为,使之更关注其他道路使用者的需求。

2、为所有的道路使用者增加安全感。

3、为所有道路使用者都提供更安全和便利的道路,包括居民,司机,自行车人群,行人,换乘人群,残疾人等。

4、减少事故数量和减轻事故严重程度。

5、减少空气污染和噪音。

6、为非交通类活动提供空间。

7、改善道路景观,在有可能地方,尽量减少信号灯的数量(交通控制措施对信号灯有需求,也许会增加其数量)。

8、总体上改善环境。

9、在不适宜的地方减缓车速。

10、减少对警力执法的需求。

11、减少抄近路的机动车流。

12、减少穿行于居民社区的车流。

13、鼓励和诱导单独驾车者改换其他出行方式。

14、改善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

这些诉求,都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汽车社会进程后,重新审视走过的路,得出的宝贵经验。如果把这些细目归纳总结后,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一些“汽车文化”要素的影子:

◆ 安全至上

◆ 人本主义

◆ 环境友好

◆ 简约为善

◆ 社区关怀

这些大而化之的要素,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个话题的资料都可以车载斗量,要落到实处,需要大量的细节,也就是所谓精英意识的集萃。这种集萃,也是我国进入汽车社会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

汽车文化的关键是对细节的精英意识集萃“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细节的重视

◆安全至上◆

实现人和货物的安全运送,显然是人们使用道路交通工具的共同目的。没有安全,任何交通形式都将失去意义。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确保“安全视距”。但在很多支路进入主路的岔路口,支路口的左侧会有一些绿植甚至建筑物阻挡视距,降低支路出车和主路来车相互发现的机会。但我们的法规或设计规则中没有规定,单位以及支路出口的左侧,要打开视距、禁止安放或种植有遮蔽效果的标识物或者植物。(见下图:岔路口上的视距需求。图:匈牙利的透明型反光交通标志,为保护视距做的特殊努力)再比如,车身反光标识,是大货车降低被追尾事故的最有效手段,德美两国的研究结论都显示,贴与不贴反光标识,追尾事故率是30倍的差距。但在制定标准和执行过程中,我们对严格的安全技术规则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各种貌似是 “教化不力”的现象,实际上主要出在“文”的质量上。

如果“文”不对,“教化”不力,“安全至上”的汽车文化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翻开我们今天的教科书,从机动车的主动照明和被动照明对安全视距的影响,到中小学生对反光材料的认识与使用,从学生到家长们的基本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我们做了多少功课?我们是否做了系统性的计划和安排。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希望我们从小孩子们进入幼儿园、校园的那段路上就开始做细致的规定和教化,若干年后,我们就可以不再指责公众交通素质低下了。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说易做到难。多年前,在京石高速上曾经出过一个很著名的车祸,一辆奔驰轿车,为了避让一条无主的狗,导致车毁人亡……这件事告诉我们,在交通事故面前,人人平等,强弱是相互转换的。在道路交通上,人们最需要的是正确的保护和平等的机会。

就人本主义而言,应该是面向全体出行者的细致关注。不仅仅要考虑步行者的脆弱和无助,也要考虑到司机的视认距离和反应能力,考虑到全体道路使用者在道路上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道路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问题,考虑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和不同的时间点上,人们观察道路的能力和反应能力,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信息视认盲点,都可能是一起恶性事故的胚胎……设置护栏阻挡行人穿越马路时,要考虑为行人提供更清晰、明确和安全的过街指引和条件,在道路限行的同时,要为人们提供绕行条件和有效的及时指引,在禁止停车的同时要考虑车辆的停放条件和提前诱导……这些相互的关照和帮助,才能构建起真正意义的道路安全和汽车文明。在上一篇的“官点”刚刚说到了“中国式马路”的技术缺失,特别是安全冗余空间的缺失和标志标线的设置错误与缺失,其实就是典型的汽车文化的落后。

◆环境友好◆

逐步培养科学使用汽车的习惯,是汽车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天,在很多大城市都可以看到各种呼吁少开车的口号,但实际上,如果在交通管理工程上多做些功课,哪怕是优化一下停车位的施画方式,都可以有效减少很多无谓的汽车行驶里程与排放,甚至让人们更主动地放弃汽车,完成短途出行。同时,如果我们能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今天的交通流量,用更科学的资源配置来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就有机会更好地来打造我们的环境。

美国政府在规劝鼓励放弃短途的汽车出行时,不仅制定了详细的行人步道技术规则,还从人文的角度,对步行的意义进行了科学的量化与诠释。来看看美国政府是如何做“文”和“化”的:

2001年,美国人的出行量里有近50%的出行距离是在4.8公里之内的,28%的出行是在1.6公里之内;如果这部分出行大多为非机动车行走,那么可以大大改善空气质量,减少交通拥堵;用步行或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出行方式,美国公众可以通过减少排放、燃油消耗、拥堵导致的工时浪费等方面,使机动车每公里节省3到14美分;

根据美国联邦公路管理署的统计,每年美国机动车产生的污染排放超过1.6吨;冷车启动比热车启动要多排放16%的氮氧化物和40%的一氧化碳;短途机动车出行的危害由此可见。

用这样的方式和数据来引导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工作,收到的效果显而易见。

◆简约主义◆

在汽车文化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把原本应该用来做警示的高成本彩色路面,满铺在停车场里,宁可用花岗岩做路缘石,也不肯投资做视认性更好的轮廓标和标线;见到路口就安信号灯,结果导致大量交通延误和尾气怠速排放;是条马路就安装“高大上”的路灯,不仅破坏了有效安全视距,还形成了很多无谓的浪费和消耗;是条快速路就安装成本高昂、外形漂亮的波形护栏,却忽视了水泥护栏和钢索护栏的低成本效益与更优的安全效果,增加了机动车碰撞后的二次伤害和保险损失等等……诸如这些道路建设和使用上的“土豪”风,不胜枚举。

在汽车时代,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去评价汽车文化的档次和对简约主义的推崇,就是观察一座城市的交通标志,是关注全天候全路况的视认性,还是更关注标志的支撑结构;是更关注路口的通行效率,还是不管有没有车流量,都全天候地使用信号灯对称着在路口组织交通……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一座城市的每一条道路上,都能发现这座城市的“汽车文化”导向和档次。

◆社区关怀◆

社区关怀,是一个涉及到太多细节和领域的话题,从车辆出入到行人保护,从停车组织到绿化用地,下期的新城市主义的官点,应该能更全面地向广大读者展示其中的要义,本文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交通标志道路汽车
基于双向特征融合的交通标志识别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汽车的“出卖”
交通标志小课堂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3D 打印汽车等
我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