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天命”到“耳顺”
——王鹰人物画十年简评

2014-02-23商子秦

延河(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画作大师

文/商子秦

从“知天命”到“耳顺”

——王鹰人物画十年简评

文/商子秦

王 鹰

1950年2月生于陕西蒲城。197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文联“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先后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画师、中央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作品连续参加国家和省、市展览,并被有关方面收藏或长期展出。荣获中国西部十二省市书画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获优秀奖等多种奖项。

出版有《王鹰速写作品集》《王鹰中国画选》《美术高考实战临本王鹰人物速写》《当代人物画家王鹰》等。

国人把五十岁称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称之为“耳顺”之年,从五十岁到六十岁,正是人生进入创造和成熟、大有作为的壮年时期。陕西著名画家王鹰,正是在这个从“知天命”到“耳顺”的十年时间,翼展三秦,鹤鸣京华,精品迭出,出神入化,开创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多年前,我在一篇关于王鹰的文章中曾经写道:“王鹰是现今画坛上的中年实力派画家之一,他深得陕西黄土画派真传;感悟长安画派传承,其素描速写功底扎实,传统笔墨功力深厚,潇洒灵动之中见大气,恢宏豪放之中藏俊秀,在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甚至书法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尤以人物画见长。无论是写意领袖风采还是描绘寻常百姓,无不造型准确生动,形神兼备。”应该说,那时的王鹰,刚刚迈过了“知天命”之年的门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准备,无论是在绘画功力和艺术素养上,王鹰都日臻成熟,这时的画家已经是心系天命,胸有成竹,只是在正等待着喷薄而出的时机。

2004年是王鹰的艺术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王鹰创作出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和民主党派领导汇聚一堂共商国是的巨幅国画《同心同德 肝胆相照》,这一着力反映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这一主题、展示共和国领袖风采的画作,题材重大,意义深远,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重视。

在这幅作品中,王鹰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和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蔡畅、邓颖超等革命领袖的群像,同时也精心地描绘出宋庆龄、何香凝、郭沫若、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形象。画面上的20个人物形神兼具,逼真鲜活,这需要何等深厚的人物造型能力。特别是侧背坐的陈毅和沈钧儒,尽管寥寥数笔,但仍然让人一眼就可认出,足见画家笔下的超凡功力。而画面中心的一个圆桌,留出了上方的空间,突出了画中的中心人物。谈笑风生的毛泽东主席,吸引了画面人物的目光,形成了视觉的焦点。这一切又预示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亲密无间,整体的构思又是何等的巧妙。甚至连圆桌上的看似随意的小小茶杯,也寓意着“清茶一杯”的简朴清廉。所以此画在北京一经展出,立即就被中共中央统战部收藏,并置之于统战部会见大厅,成为一幅表现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的经典之作,为陕西画界争光,为三秦艺苑添彩。

而这一年王鹰创作的另一幅表现领袖人物的画作《上党大捷》,在北京展示时也得到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的好评。这幅作品中描绘的刘伯承、邓小平雍容大气,沉稳坚毅,显示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帅才风度。人物背景的战火硝烟,渲染出战争岁月的时代感,特别是画家匠心独具地用宋体字整篇排列上党大捷的新闻,既为画面增强了烽烟滚滚的凝重色彩,又像是军威雄壮、整齐排列的军阵将士,也直接展示了主题,同时让作品字画相辅,特色突显,在众多作品中非常抢眼,引人关注,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正是从这时开始,王鹰的人物画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井喷期,他浓墨重彩绘就的《一代宗师》,以时空交错的构思、气韵生动的笔墨,衬托出一代宗师蒋兆和先生儒雅谦和、宁静致远的大师风范。尽管在构图上主要人物只占了画幅的三分之一,但通过画面上两幅蒋兆和先生的经典作品,即上部《流民图》的浓重渲染和中部《和平鸽和孩子》清淡勾勒,像背景由远而近,把蒋兆和的形象推到了人们的眼前。同时也让画面重心稳定,浓淡上下平衡。

他描绘的《朱德元帅》笔墨简约,画面干净,人物突出,充满动感,朱德元帅仿佛正在向我们走来。特别是朱老总脸上慈祥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这也正是画家所精心突显出的朱德元帅忠厚长者、德高望重的风范。这两幅画作中,画家用娴熟的行草落下的长款,既是点睛之笔,又和画作融为一体,为画面增添生气。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上太空,在神舟飞船中和胡锦涛总书记通话,给十三亿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振奋。这一次,王鹰捕捉住这个感人的历史时刻,用自己的画笔“尽其精微”,以形写神,先后用去数月时间,直到2006年新春之时才完成了这幅画作。

这幅画也是一幅时空穿越的大组合,画家用淡墨线条勾勒出神舟六号飞船舱内的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两个人用表示胜利的V型手势,表达着必胜的信念。而正在和航天员通话的胡锦涛总书记神采飞扬,精准的造型,欣喜的神态,雍容的风度历历在目。画家描绘细致入微,一笔不苟,线条流畅、人物气韵生动,可以说是王鹰作品中少见的工笔精品之作。我感到这幅作品的另外一重重要意义,就是标志着王鹰的人物画艺术聚焦从历史转入当代,开始在现今重大事件的大背景和特殊环境中,对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

2008年5月,突然而至的汶川大地震,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灾难,举国上下支援地震灾区,众志成城奉献真情爱心,共和国总理在余震不断中来到汶川,指挥抗震救灾。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王鹰。就是在地震余震波及西安,人们纷纷搬出楼房,在地震棚中躲避灾难时,王鹰却在自己“高高在上”的七楼画室中,完成了又一幅倾注真情、力透纸背的精品力作,这就是《孩子别怕,一定能得救》。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温家宝总理在抗震第一线给被掩埋在废墟中的孩子喊话时的动人瞬间。画面上的残垣断壁和忙碌的抢险队员、解放军战士和医务人员,渲染出紧张急迫的氛围,白大褂、迷彩服和红色抢险服对比强烈,画中的温家宝总理正俯下身体,向埋在废墟中的孩子伸出关爱之手,即将被救出的孩子也向总理伸手呼应,整幅画作浑然一体,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细节,表现出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王鹰用一个艺术家的大爱情怀和实际行动,自觉地投入抗震救灾,从而让抗震救灾的场景升华为艺术的精品,感动心灵、感动中国。

从画面的落款可以看到,这幅画完成于5月16日,也就是说5.12地震后短短四天,王鹰就完成了这幅画的创作。我曾经听王鹰的家人讲述过这幅画的创作过程,5.12地震发生后,西安震感强烈,王鹰家住在7楼,震感更甚一重。当人们开始在操场上搭建地震棚,急忙搬出楼外住宿时,王鹰却到处找着看电视新闻,让家人收集最新的报纸,一不注意就跑上七楼画室勾画草图,仿佛地震和他无关。家人给他说,看人家一楼都搬出去了。他还和家人开玩笑:一楼要搬,不然一震就成了负一楼了,咱们位置高,不要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从5.12开始,晚上全楼都黑了灯,只有7楼的王鹰家灯火通明。夫人说不动他,也只好上楼作陪并帮忙,就这样四天时间完成了这幅八尺整张的作品。展出和发表之后立即产生广泛的影响。

数年后,当温家宝总理陪同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西安之时,陕西省有关部门把这幅作品送给了温总理。温总理在百忙中接见了王鹰,并观赏了王鹰的绘画作品。温总理对王鹰说,他将把这幅作品转赠给地震灾区,并向王鹰表示感谢。共和国总理的真情厚意也让王鹰深深感动。这幅《孩子别怕,一定能得救》成为王鹰创作历程中的又一个凝聚真情和爱心、骄傲和自豪的里程碑。

花甲之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也是古人称之为“耳顺”的年龄,王鹰在自己的“耳顺”之年前后,又用新的艺术追求和探索,开拓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境界。这里我所要说的主要是两幅作品,这就是创作于2011年的《一代草圣》和创作于2012年的《星云大师》。

祖籍三原的于右任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草书书法家,尤擅草书,首创“标准草书”,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被誉为“当代草圣”,是陕西人民的骄傲。于右任先生的形象,也多次成被当代艺术家所描绘和雕塑,成为当代艺术长廊中的经典形象。

王鹰笔下的于右任先生,凸显出的是这位老人的饱经沧桑、沉郁苍凉、威严刚毅,老而弥坚。画面是黑、白、灰三色为主的冷调子,画中人物的造型银髯长衫,侠骨道风,犹如一座丰碑,又像一座山峰,让人高山仰止。先生手中拿着的也许是刚刚写完的墨宝,是先生心血凝聚的标准草书艺术瑰宝。而最为传神的是于先生凝目望远的神情,眉宇之间郁结的,是心中“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的永远的乡愁,还是“手造河山不老,心同日月长明”的期盼。相信看到这幅画作的人们,都会被于右任先生的神情所打动,都会被画作中充溢的那种人生和命运的苍凉和悲壮所感染,我想这就是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而《星云大师》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韵致。画中红色的佛珠,橙色的僧袍,构成了画面的暖色基调,再加上画中星云大师喜眉笑眼的慈祥神情,仿佛给人带来温馨与福瑞。

众所周知,星云大师是国际著名佛学大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星云大师还积极推进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交流,2013年随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出访北京会见习近平总书记,增进海峡两岸和平。

王鹰在描绘这样的一个人物时,突出的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圣和不失人间情愫的温馨。星云大师肩背上一片金灿灿的阳光,都使人想到佛堂莲座之上佛像的金色。而星云大师宛如弥勒佛一般的笑容,又让人感到亲切温馨,有如一位慈航普度的佛陀。而星云大师飘动的宽袖衣襟,迈出的脚步,带来了强烈的动感,让人感到佛祖正向自己走来,从大师背后升起的佛光正在照向自己。这样的人物画中,已经具有了慈善、祥和、宗教甚至哲学的多重意蕴。王鹰用他的画作在为中华祈福,引民众向善。其功德无量。

在“知天命”到“耳顺”的十年中,王鹰在人物画创作中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取得了丰收的成果。他的人物画以逼真精准的造型、灵动诗意的神韵、酣畅淋漓的笔墨,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层的包容内涵,传承发扬了长安画派的精神,延续着黄土画派的道路。十年来,王鹰还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充满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西部特色突出,在艺术上也有新的拓展。

他的《高铁修到家门口》构图奇峻,显示了高铁大桥的雄伟壮观;《新村官》反映新的生活热点,笔墨酣畅,人物形象生动;《虔诚》富有陕南风味,竹椅铜壶,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特别是老人衣服上的花纹勾画十分逼真,耳鬓白发丝丝可数,足见笔下功力;《秋收一地金》色彩斑斓,老人和孩子充满喜庆,满院子的鸡公鸡婆风姿各异,不但活跃了画面,而且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岁月洗礼》人物表情生动,刻画深刻,大块留白给人想象空间;《古风》关中民俗风韵特色鲜明,人物造型既有乡土气息,更含时代特色,表现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80后》笔墨注重整体感,色块对比强烈,有油画和水粉的韵味,画面充满青春气息。《光》以大写意描绘矿工形象,笔墨粗犷,质朴豪爽,头顶矿灯处理光感十足,寓意矿工是开采乌金、播撒光明的使者。

在这些画作中,特别是《长安画派创始者》让人浮想联翩。在王鹰的笔下,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康师尧和方济众五位大师从岁月深处走回,汇聚一堂,他们好像正在欣赏一幅刚刚完成的新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五个人各自性格又有所不同,石鲁的豪放不羁,赵望云的长者风度,何海霞的矜持内敛,康师尧的质朴老成和方济众的自信专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背景上的《转战陕北》和《秦岭林区》,让人重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峥嵘岁月,感慨万端。作者用这样的一幅画作,表达了对长安画派创始者的深深敬意,也再次展示了画家作为长安画派后来人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坚守。

十度寒来暑往,十度春华秋实。看完王鹰从“知天命”到“耳顺”的十年时间人物画的代表作,我感到十分震撼,同时也十分欣慰和自豪。十年前,我曾对王鹰表示出的预期都已经成为现实,王鹰已经成为陕西画坛最具实力的重要画家之一。在一个所谓“大师”“名家”“大手笔”之类的帽子满天飞的年代,我对王鹰这样的评价好像有些太保守了。但我知道,我的这位朋友自己也不屑于那些膨胀而又廉价的称谓。一切就让作品来说话吧。今天的作品已经证明了王鹰无愧过去十年岁月,而下一个十年又在等待着王鹰,那是从“耳顺”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十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鹰注定将走向新的更大的辉煌。

猜你喜欢

画作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猫大师妙煎三鱼
学生画作欣赏
大师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