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居艺境
——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

2014-02-21

世界建筑 2014年9期
关键词:吴良镛人居书法

人居艺境
——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

Artistic Concep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Exhibition on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of WU Liangyong

1 吴良镛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2 一号展厅后圆廊内景

中国美术馆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人居艺境——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于2014年8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时间为2014年8月29日-9月9日,为期12天。本次展出作品囊括了吴良镛先生各个阶段的书法、绘画作品100余幅,以及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宁织造博物馆、泰山博物馆等6项建筑设计工程,全面反映了吴良镛先生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吴良镛先生于21世纪初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并倡导“大科学、大艺术、大人文”交融的体系,曾题词:“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人居环境,贵在融汇”。他认为,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因此,人居环境的美也是各种艺术的美的综合集成,包括书法、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而其美的表现关键在于境界的整体创造,不少文化胜迹之所以流传千古,至今为人所称颂神往,并不仅依靠建筑实体本身,而是因为建筑、山水环境、文学创作、人文情怀等,交叉融汇为一个境界高远的整体,能够激发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情感,产生了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和魅力。这种思想贯彻于吴先生的书画与建筑创作中,观其书画,不管是水彩、速写还是书法,似有一共同特点,往往与人的生活、人所居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集市、街道、院落、村庄,等等,无不可入画,建筑、人物、诗文、名山大川无所不包,是以一颗虔诚的心,发现、体悟和表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观其建筑创作,除了物质环境的创造,还能体会到无所不在的文化气息,城市环境、建筑、园林、雕塑及文化内涵融为一体,表现了运用高超的美学境界对精神空间的观照。

吴良镛先生毕生“志于道,游于艺”,追求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融汇各艺术门类,创造有序、宜居的人居环境。他矢志不移地寻找建筑、艺术的交汇点,《人居艺境》是其数十年来建筑、绘画、书法作品的综合呈现,并寄希望与广大的艺文工作者共同追求中国美学精神,创造美丽中国,走向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人居艺境——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吴良镛自序

3 八号展厅内景

我1922年出生于古都金陵,石头城下、秦淮河畔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中小学时即热爱艺术,喜习绘画。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至翌日清晨因降雨始息。战乱苦痛的经历激发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最终选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绘画是建筑系的必修课,我先后师从邓白、李剑晨等教授。中大艺术系更是大师云集,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陈之佛等教授执教,我常去旁听、观摩,受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我并非专业画家或书法家,作为一名建筑学人,一生孜孜以求,抓住生活中触动心灵的点点滴滴,付诸笔端,加以抒发,几十年来,竟也积累了不少作品。对我来说,建筑与艺术可谓是两种并行的学习,从两种专业修养中受益,并努力寻找两个专业的交点。

中国美术馆范迪安馆长邀请我举行艺术作品的展览,我欣然接受,这也是对我过去几十年艺术创作的一次检验。十余年前我曾经出版过《吴良镛画记》,主要收录了我的水彩和速写作品,这次展览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全。准备展览的过程也是我对过去几十年的绘画、书法、建筑作品进行一次盘点、再次发现的过程。翻检这些“陈年”的作品,好似回望曾经的经历、心境,三峡的激流险滩、云贵山中的浩渺云烟、阿尔卑斯山的郁郁苍林、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服饰……一一映入眼帘。这些当年信马由缰的随手之作,今天却带给我新的精神上的启发,不管是水彩、速写还是书法,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往往与人的生活、人所居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集市、街道、院落、村庄,等等,无不可入画。我是以一颗虔诚的心,发现、体悟和表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技艺或不纯熟,作品或显粗糙,但是生活的美就在那里,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它们激发出我无限的创作激情,使得我“不得不”凝之于笔端。

宗白华曾经发问:“美往何处寻?”古语有云“道不远人”,事实上“美亦不远人”,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居处的人居环境就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其中蕴含的艺术境界丰富、充实而又深远,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个体人的生活到社会的运转,无所不包又无处不在,这已超出了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学习,而是艺文的综合追求,多种艺术门类以生活为基础,相互交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环境之中,其中尚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去探索、发掘。

作为一名建筑学人,我向往美学的理论,但没有专门研究,而是以一种朴素的心情来探索它、发现它、勾画它,并将我的点滴体悟与社会大众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分享、交流。如今,我虽已年逾90,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愈觉得未来仍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不断探索学术的新天地、艺术的新境界。愿与广大的建筑工作者、艺文工作者、青年学者一道,发现生活中的美,提炼中国美学精神,塑造中国人居环境的特色美,共同创造美好的大千世界!

中国人居艺境数则

4 一号展厅中央展墙:吴良镛先生为本次展览题写的“中国人居艺境数则”

匠心独运,开辟新景

唐代张璪论画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宗白华谓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凝合,一切艺术底中心之中心。中国人居是凭借匠心之独运而创造非自然的景象,替世界开辟了新景,为人类表达心中最深的意境。

山水为境 ,人居点睛

宋郭熙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中国人居以山水为境,亦讲求此四者,人居建设以山水为素材,广摄四旁,来构筑胸中的意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国山水亦以人居为点睛之笔,人居镶嵌于大地,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与精神聚积的场所,“山河扶秀户,日月近雕梁”,“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天地入吾庐

人居关系中国人的宇宙观!“宇”是庐舍,古人以之喻天地,从中得到空间观念;“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从中得到时间观念。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人“居”天地间,实是人与天地相参的生活方式,追求宇宙秩序与生命活力的完满共存,亦即“天地入吾庐”!

俯仰自得, 回旋往复

《易经》载古圣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仰观,表达敬畏的态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俯观,展示笼罩一切的气度,以心灵的眼观察阴阳、高卑、深浅,体验空间的韵律。俯仰自得而游目骋怀,于人居之有限中体验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到有限。

乱中求序, 人文日新

在中国文化中,从聚落到都邑的人居世界,直达天地,本是一片亲密无间的大和谐。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古今中外交织,混沌中仍闪现着秩序之光,呼唤乱中求序,建构和谐的人居环境,复兴中国人居文化,点染美丽中国!

余出生金陵,幼学书法、绘画,大学研习建筑,古稀之年又倡导人居之学,追求科学、人文与艺术之综合集成。经年累月悟得中国人居艺境数则,不揣浅陋,录之于右,抑或称之为中国人居艺境创造的导则。

部分展出书画及建筑作品

书法作品:文徵明重修兰亭记,72mm×30mm,1987年

绘画作品:黄山,35mm×53mm,1979年

绘画作品:莫高窟(敦煌),27mm×39mm,1981年

绘画作品:圣马可广场,27mm×37mm,1981年

建筑作品: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建筑作品:孔子研究院

建筑作品:江宁织造博物馆

猜你喜欢

吴良镛人居书法
百岁国匠吴良镛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书法欣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人居环境
世界人居日
中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