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2-21崔月英
张 策 崔月英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是学校教育最高层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这个特定人群的内在和外在特征,相对于其他层次受教育者而言,不仅要承受来自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经济和家庭责任的巨大压力,这些因素使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3]。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5]。因此,通过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及促进研究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6-7]。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包括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统一、安定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六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学者将“心理健康”的定义概括为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格统一和调和;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八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既要考虑到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所涉及的总体的标准,同时又要兼顾研究生这一比较特殊群体的一些特定的标准[8]。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
2.1 学习和科研压力使研究生心理产生诸多焦虑
学习和科研压力过重给研究生带来不适应已成为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有本质区别,研究生们自身大多十分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十分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大部分学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发表论文数量、级别等做出硬性规定,对未能按要求完成者将不能按期毕业。对于刚刚经历苦读拼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在精力和体力还未调整恢复便又要投入艰辛的学习中去。同时,大多数研究生存在着理想中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幸福与现实的学习苦闷的矛盾。另外,因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导师工作量大大增加,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业务指导无论是时间,还是广度、深度上都在“缩水”[9]。因此,研究生的这种状况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变或调整,使其尽早适应,就会在困惑和纠结中迷失方向,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2 人际关系问题使研究生心理上产生恐惧与自我否定
研究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导师的交往、与同学的交往以及与其他社会人之间的交往。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现实中缺乏自信是研究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生们大多繁于学术研究,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或是教研室埋头钻研,参加社团学生会等文化活动时间较少,“死读书”、“读死书”,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缺乏基本社交礼仪常识。同时,因研究生导师工作繁忙,忽视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研究生一个学期能与自己导师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研究生交往人群有限、范围狭窄,忽视与同学、校友、朋友的交往,使研究生逐渐出现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当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极易表现出自我否定,这些负面心理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的倾述表达,势必对心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陷入苦闷、焦虑、恐惧及压抑,出现心理障碍[10]。
2.3 生涯发展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败感
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攻读研究生的动机是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继续深入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拥有更高一层次的学历和学位,为自己在今后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基于这一点,不难看出,大多数研究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有着很高的心理预期。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规模的扩招,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相应工作岗位却没有随着扩招而呈现出与之相当的增长趋势。经历过多年扩招之后的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竞争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找工作不是太难,找好工作很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势必给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带来挫折与失败,使其产生焦虑、失落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行业竞争机制的引入,使研究生毕业面临就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当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工作之间的矛盾出现时,便会给研究生带来失落感、挫败感。
2.4 恋爱情感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忧郁
谁不渴望激情,谁不渴望一生一世的爱情,谁不渴望人生的成功。考取研究生之前,可以说是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忽略,甚至是压抑了个人感情需求,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却发现自己对“我们的爱情什么样”、“真爱是什么”感到迷茫。研究生阶段对于研究生来说,其性生理上的成熟与性心理上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研究生因恋爱造成情感危机,已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的人因此走向极端。因学业和前途的压力,常会出现孤寂感和压迫感;因爱情和情感危机,而找不到真正心灵归宿,再加上活动领域和交往范围的狭小,极易产生性心理的偏离,这些将会使研究生产生一种焦灼的感觉,有的会因此而导致失眠,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一些心理困扰,甚至进一步发展至疾病状态。
2.5 经济负担问题使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大部分研究生已不再心安理得的向家长索要生活费、学杂费,尤其是直接从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即使家长有支付能力,在他们内心大都因年龄大了而不愿意再给家长增添负担,这种自我认知常使研究生产生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之无法安心学习。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尽可能的自食其力通过多种途径的勤工助学手段去赚取生活费和学杂费,能坚持下来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的穿着及日常消费品使用的攀比,因经济条件的局限而产生自卑,久而久之这部分研究生在与同学交往中采取逃、自闭的做法,长此以往,将形成“自闭”、“抑郁”的性格。
3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挖掘研究生自我调控能力。作为陪伴研究生三年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着帮助研究生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任务。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时进行团队心理辅导,集中讲解研究生阶段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定期开展专门的心理知识培训,建立年级心理促进小组,安排骨干研究生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帮助研究生寻找宣泄情感、压力的渠道,使之从群体中重建已经消失的自信心,通过研究生与导师、同学、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其个体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能较快摆脱孤独感,舒缓心理压力,从而使研究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减少。同时,研究生还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努力完善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断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对提高心理健康状态将产生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来自导师的心灵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更加重大[11-12]。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导师还是研究生生活方面的联系人,研究生内心对导师的依附感和信赖感很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关心能够使远离家长身处陌生环境中的研究生感到来自长辈的温暖,有利于研究生增强克服学业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减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援助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采用专兼结合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培训、测量、咨询、研究等工作,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健康微博咨询平台,聘请校内外专家、心理学专业人员对研究生提供专业权威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服务,传授心理调试方法,引导和帮助研究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帮助研究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帮助研究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3.2 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有一些是因经济问题而引起,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多渠道地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助学贷款正常,在充分尊重理解研究生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以缓解研究生的经济与生活负担,实施好奖学金制度,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资助范围,提供适当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给予学费适当的减免,对于家庭发生突然变故的研究生给予临时性的困难补助。通过以上措施,切实缓解因经济困难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使研究生能相对较为轻松地学习,愉快地开展实验研究。
3.3 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以“帮助研究生成才,促进研究生就业”为宗旨,完整准确地宣传和阐释党和政府关于研究生就业的方针和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为大学生求学与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为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求学机构提供沟通交流渠道和推广服务。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培养兴趣,促进自我教育,以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为载体,为研究生提供施展才华和能力的机会,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搭建研究生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平台,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研究生的情感交流,缓解压力,对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研究生心理健康对其自身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提高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14]。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帮助和指导研究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使其能够成才。
[1]张芝,牛翔宇.新入校理工类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295-297.
[2]朱逢九.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8(6):52-54.
[3]韩勇.高校研究生精神压力的维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3):26.
[4]郝璐,许放,蔡行健,等.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3):295-296.
[5]闫黎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168-169.
[6]杨雪花,郑爱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
[7]张莉,芮媛媛,许静,等.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概述[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42-244.
[8]张春梅,刘华山,郭立峰.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81-382.
[9]宋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关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29(9):75-76.
[10]王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97-98.
[11]周晓波,刘灿瑶,代鹏,等.研究生不良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88-91.
[12]刘惠媛,王阿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6):119-122.
[13]臧爽,计永利,田伟,等.医学生自我教育问卷的编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126-129.
[14]王劲松.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与现状分析[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