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表之家”建设莫流于形式

2014-02-21戴文

人大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联络评议人大代表

戴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的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

为了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一些地方在财力还不宽裕的条件下,动辄就是投入上万元、几十万元,陆续建起了一批人大代表联络室。焕然一新的房子,新潮时髦的桌椅,统一上墙的制度,形形色色的口号,等等,无不赚足了人民群众的“眼球”。

人大代表联络室建设,其目的就是想通过人大代表联络室的建设,为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代表学习交流有园地,接待群众有场所,于是,人大代表联络室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代表之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代表之家”钱投入了不少,覆盖面扩大了不少,硬件设施齐全了不少,代表活动却开展得很少;一些地方“代表之家”外部脸面光鲜亮丽,内部设施满目疮痍;一些地方上级一来,开开门、扫扫尘,上级一走,关好窗、锁好门。为此,人民群众把它比喻成“形象之家” “摆设之家”。

究其原因,一是不实事求是,看到发达先进的地区在开展此项活动,担心代表工作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没有特色亮点,盲目跟风,草率上项;二是代表履职意识不强,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庙堂”建起来了,“住持”选出来了,“和尚”却不打坐、不念经,“香客”却不拜佛、不烧香;三是形式主义、敷衍了事思想作祟,不比开展活动实效,只比场地气派、设施齐全,不比“为民代言”的质量,只比“来来往往”的数量,活动启动轰轰烈烈、热劲一过无声无息。

如何才能使“代表之家”不流于形式、不成为一种门面和摆设?笔者认为,一要从实际出发建好“家”,客观评估地方的财力水平和群众基础,不图遍地开花,不贪大求全,可以以县为单位建一个大“家”,可以几个乡镇、社区合建一个“家”,也可以和其他“家”共处一室,不盲目追求每个乡镇、每个社区都建“家”,不盲目追求每个家都漂亮大气、设施齐全。二要坚持以“家”为阵地,定期组织基层代表学习,力求在主题上寓党的方针政策、人大制度、人大业务知识于学习之中,组织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不断提高基层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三要坚持以“家”为纽带,建立代表与原选举单位、原选区群众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代表“走访日、接待日、答复日”等活动,要求代表每月至少一次深入“家”中接待或到群众家中走访,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到“家”中答复群众诉求,了解群众关心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需要什么,认真梳理群众所想所需,反映给有关部门,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群众。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要求代表在群众生活艰难时、身患重病时、遭遇不幸时,成为他们的“第一帮助人”,真正让群众体会到血肉相连、心意相通。四要坚持以“家”为平台,建立代表考核、评议与问责机制,将代表学习、调查研究、接待群众、走访群众、结对帮扶、议案提交、诉求解决等情况纳入代表年度考核中,要求代表每年至少一次在“家”中现场述职,当面答复群众的询问,接受群众的评议、量化评分和满意度测评,各级人大要根据代表年度述职评议情况,对那些“不作为”“不合格”的代表,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进行告诫甚至罢免,从而激发代表与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保证“代表之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猜你喜欢

联络评议人大代表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让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止于“联络”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近Hermite流形上联络的关系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奇特的联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