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教育下美术教育的目的
2014-02-20王聆
王聆
摘 要 环境教学中,美术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学科,美术教育也随着社会的要求不断发生着改变。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要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那么“超绘画性目的”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而今学校的美术教学,具体任务和目标也要基于此点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更要落实到位,付诸实际教学行动,扎实美术教学的地位,最终实现美术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核心审美 创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教育事业逐渐进步的同时,引导教学进步的,是教学目的。也是教育过程中一切教学行动的根本,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也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必须得以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工作者们也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多方面丰富课堂形式,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课堂环境,丰富教学模式,给学生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
原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训练为主的教学形式,将美术教学的观念设立为了——纯绘画性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因此制约了美术教学的丰富性、综合性,将此等同于一种单一的艺术训练,限制了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制约了美术科目教育作为重要教育门类应具有的重要价值。美术本身就是自由的,我们不能将其限制于技术这一单一的方面,将美术教学置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前,我们的教育义务不单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特长,同时毕业后要能迅速地融合到社会的发展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那么当前的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挑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冲撞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迫使我们要更具有现代意识、知识和技术手段,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能力。美术教学更是要注重创造性的开拓,冲破传统教学的桎梏。
1 美术教育的灵魂——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魂。美术教学是所有教学科目中体现创造性最为贴切的学科。创造性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多方面的,而非单单存在于美术教学中。创造是生命力的体现,创造是希望的繁衍,创造是进步的齿轮,创造力是我们美术教学中,必将得以重视的重要教学因素。通过美术的课堂教育学生提升了美感能力,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洞察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创造性的提高也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我们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回归到艺术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所得的美感经验,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并在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得以应用,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
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思维方法上,尽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理想化思维等。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上,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设置,给学生营造出富有创造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教师不断地给予鼓舞和支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地创造。
2 美术教育的核心——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在美术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意识,美术教学本身也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审美意识是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乔治·桑塔耶纳认为: “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人们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作基本也是为了表达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会以审美的眼光看世界。例如:我们观察一棵树的时候,注重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那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则是审美的眼光。在生活中审美眼光是尤为重要的,看待各种事物的眼光,欣赏事物的能力等等,一切的行为都离不开审美。
美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审美趣味和风格,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能够对社会的一些事物辩证地对待。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那么回归到生活中后,我们的教育也要服务于生活。因得到教育而让生活更有色彩。通过审美的眼光看世界,发现社会中的美,那么社会回报给我们的会更多。社会本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 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多元化文化观
随和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课堂需要,教育者们不得不费尽心思,实现教育的多样化。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美术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同时注重社会各方面意识形态和各行业知识的交流与实践,能够将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的融合。
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也必须得以重视。能够让学生有多元意识,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机会,了解世界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最终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美术形式和语言。多元美术的精髓就在于,不同的地域因不同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性,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人生的角度不同,因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具体美术形式的历史及特征的过程中,掌握和识别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学会感知世界,学会认识人类,在人类现有的文明成果中汲取、学习,从而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人格。
4 结束语
美术教学,是美的传递,美的感悟,在美中学会感悟,掌握知识。美术本身只是手段、条件和过程。美术本身绝对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不是从美术到美术,而是要通过美术迈向其他领域。给美术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美术教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审美意识和多元文化观的全面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2] 吴斌,杨力,章瑞安.美术的教学选择.中国美术教育,2002.9.
[3] 黄德祥.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