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一篇献词背后都不止有一只手

2014-02-20邓娟

晚晴 2014年2期
关键词:胡乔木社论红旗

邓娟

1970年新年献词别具一格

遍览《人民日报》的新年献词,《迎接伟大的70年代》是值得一提的名篇。即使发表于“文革”语言盛行的1970年,这篇别具一格的社论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2012年12月,一个叫“常定居士钟怀京6”的网友在微博上回忆41年前那篇社论中的名句:“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安定的绿洲了……”

台湾作家马世芳能背诵更多内容:“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英雄的越南人民的铁拳,把美帝国主义打得焦头烂额……旧世界风雨飘摇,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2010年他在微博发问:“这篇灿烂夺目的经典,执笔者谁?每次读都有种看雷芬斯坦《意志的胜利》式的GuiltyPleasure(罪恶的快感)。”

更有意思的是,那篇社论也影响了《人民日报》后继的新年献词作者。

1970年,天津一中的一间教室,一名叫米博华的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新一年的元旦献词《迎接伟大的70年代》。当时谁也不会想到,30年后,他成了2001年元旦献词的执笔者。

米博华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曾任评论部主任的他,谈到新年献词的构思所要考虑的要素:一是新年祝福,二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三是对新一年形势的展望,四是新一年应该做些什么,五是激励人心的话语。

发表在传媒刊物的文章中,他写道:“如果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社论排开来一看,整个国家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在国家平稳发展时期,你可能看不出它的重要,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人民日报》社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别的报纸所不能比拟的。”

米博华的同事,现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卢新宁,2012年11月在复旦大学的讲座也提及:“1970年的元旦献词《迎接伟大的70年代》气势磅礴,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为报人和读者深深铭记。这篇同时刊登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的社论作为国家意志的表述……已经远远超越了文本范畴。”

当天,卢新宇关于《人民日报》评论的演讲,前半场的主题就叫“政治晴雨表,时代风向标”。

毛泽东胡乔木共同完成的新年献词

任何一本谈论现代中国的历史书都不会否认1949年是个特殊年份。而这一年的日程是由《人民日报》第一篇新年献词掀开的。献词题目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听起来像是最后一战的召唤。彼时,淮海战役胜利在即,渡江战役正待筹谋。

因为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这篇社论通常被认为是毛泽东亲自操刀。其实,据参加该卷编辑工作的人员说,文章是胡乔木起草的,毛泽东作了重要的修改并定稿。这一篇可以说是毛泽东与胡乔木共同完成的。

在《人民日报》众多幕后社论作者尤其是新年献词作者中,胡乔木无疑是最知名的。与《将革命进行到底》同年的国庆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也由他撰稿。他在1941年到1966年的25年间担任毛泽东秘书,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起草过《共同纲领》等多个重要文件。

1950年,胡乔木开始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后又兼任新华通讯社及《人民日报》社社长,当然,这期间他仍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因此,他撰写的社论直接受最高领导人的指示,胡乔木许多手稿上都留有毛泽东细致修改的笔迹。

1953年底,胡乔木开始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早在年初,他在撰新年献词时就把这项任务写了进去。当然起草宪法这样重大的计划,不可能来自一个社论作者的构想。这篇名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新年献词,是根据中央和全国政协常委的决定所写。但这个年初公布的计划后来几次被搁置。直到年底的12月24日下午,胡乔木才跟随毛泽东的专列前往杭州,在西湖边开始了这项奠定新中国法制基础的事业。而这时,离下一年新年献词刊发的时间只剩下7天。

新年献词的毛泽东印记

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民日报》的新年献词都带有浓厚的毛泽东印记。这位喜欢激扬文字、擅长写时评的领袖早在1948年就为《人民日报》题写过报告。他对新年献词尤其重视。

1957年底,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在会议上做了题为《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这份报告很快呈送给住在西湖畔的毛泽东,一看标题,他大为赞赏:“乘风破浪,好!”他还动笔做了一些修改。

数天后,《人民日报》1958年新年献词闻弦歌知雅意,题为《乘风破浪》。

当月15日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同样表扬了那篇社论。毛掐断一支烟,一段放在桌上,另一段放进嘴里点上火,情绪很好:“社论写得好,题目用《乘风破浪》也很醒目。南北朝宋人宗悫就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我们现在是乘东风压倒西风,15年赶上英国。你们办报的不但要会写文章,而且要选好题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闻也得有醒目的标题。”

1967年新年献词与毛泽东生日宴讲话

1967年的新年献词,则是直接根据1966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生日宴上的讲话所写。那天的夜宴邀请了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江青自然也在,但没有林彪和周恩来。在场的还有《红旗》杂志的王力和关锋。据关锋回忆,毛主席祝酒时讲“为开展全国全面的内战干杯”,“我听到后都怔住了,觉得不好理解,在起草《红旗》杂志元旦献词时把‘全面内战改成了‘全面阶级斗争。”

关锋的说法有时任上海市委写作班书记徐景贤的回忆佐证。他的《十年一梦》记录,1966年12月27日姚文元给他电话:“昨天晚上我们‘中央文革的几个人都到毛主席那里去了,祝贺主席生日……主席和我们碰杯的时候说‘祝全国全面内战开始!这一期《红旗》杂志将要根据主席的指示发表元旦献词,你们要很好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967年新年献词最后由王力、关锋合写,《人民日报》和《红旗》同发,次年开始又增加了《解放军报》,即当时的中央“两报一刊”共同发表。

那篇社论传达了毛的思想,提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并发出号召:“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工人阶级同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者联合起来,一切劳动者同革命学生、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干部联合起来,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展开全国全面的阶级斗争,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在毛泽东之后,邓小平也很重视《人民日报》的社论,甚至曾为元旦献词动怒。

1975年12月30日,他接到当时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的电话,请他过目元旦献词的清样。邓小平在电话中发火:“谁搞的?前几天的政治局讨论过政治,为什么不用?政治局还要不要?”当汪东兴说“主席已圈阅”后,邓小平默然,连续两天不言不语,吃完饭要么就回办公室,要么就去医院看望周恩来。

新时期只有《人民日报》延续献词传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红旗》杂志停办和《解放军报》的退出,“两报一刊”只有《人民日报》延续新年献词的传统。

最早运用关键词计量分析法研究《人民日报》新年献词的日本学者村田忠禧,在《从<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一文中写道:“《人民日报》社论必须经过当时各时期中共分管宣传工作的最高领导层审查才能发表,但执笔者未必都是中央委员一级的人物。”

村田忠禧所说并不难证实。除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也曾亲自审阅、修改新年献词。2004年,《人民日报》发表《邓小平与<人民日报>》一文,透露邓小平曾亲自修改过106篇《人民日报》社论。

而关于新年献词的送审流程,据《人民日报》评论部介绍,一般来说,节庆社论由评论部起草,初稿交某人写就后,讨论和修改以及层层审定,最后交总编辑定稿,必要时再送中央负责同志定稿……由于《人民日报》的特殊地位,其社论都不可能由哪一个人一“笔”定音。endprint

猜你喜欢

胡乔木社论红旗
红旗E-HS9
太阳,红旗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理论之争与周扬之死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