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与脑出血155例相关性分析
2014-02-20陈芬
陈芬
(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226005)
超重/肥胖与脑出血155例相关性分析
陈芬
(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226005)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与脑出血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脑出血组155例与脑梗死组259例进行对照比较,检测两组的血压、血糖、血脂、体质指数和腰臀比,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体质指数、腰臀比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中超重和肥胖者103例(66.45%),中心型肥胖104例(67.10%)。脑梗死组中超重和肥胖者124例(47.88%),中心性肥胖142例(54.83%)。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脑出血组年龄较轻,收缩压、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体质指数和腰臀比水平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超重/肥胖者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脑出血呈正相关。血糖、甘油三酯、腰臀比与脑出血的体积呈正相关。甘油三酯、体质指数和腰臀比水平与脑出血的预后密切有关(P<0.01)。结论:脑出血中超重/肥胖者较脑梗死为多。与超重/肥胖有关的收缩压、血脂、血糖增高及中心性肥胖是诱发、加重和影响脑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建议从青少年起加强预防超重/肥胖的健康教育。
肥胖症;超重;脑出血;体质指数;腰臀比
随着我国肥胖人数的增多,特别是腹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为特点的人群增多,国人肥胖引起的脑出血也逐渐增加。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但临床上对超重/肥胖与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报道甚少[1-2]。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7月—2014年6月收住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14例,使用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及相关的一些指标来探讨超重/肥胖与脑出血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14例,其中脑出血患者155例,脑梗死259例。分组情况:(1)脑出血组155例,男106例,女49例,年龄35~90岁,平均65.47±13.42岁。高血压史108例(69.68%),糖尿病史7例(4.52%),心脏病史15例(9.68%),肥胖家族史9例(5.81%),卒中家族史13例(8.39%),饮酒40例(25.81%),吸烟25例(16.13%)。并排除脑肿瘤、外伤、血管畸形、动脉瘤、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抗凝或溶栓药物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及肝功能、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脑出血。脑出血血肿体积的标准采用ABC/2法计算,其中A为血肿最大层面的最长径,B为同一层面垂直于A的最宽径,C为血肿层面数。(2)脑梗死组259例,男168例,女91例,年龄42~95岁,平均70.69±11.73岁。高血压史191例(73.75%),糖尿病史20例(7.72%),心脏病史26例(10.04%),肥胖家族史10例(3.86%),卒中家族史28例(10.81%),饮酒51例(19.69%),吸烟44例(16.98%)。并排除血液病、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等导致的脑梗死。两组患者符合我国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扫描或MRI证实。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资料收集:采用自编的登记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肥胖或卒中家族史、吸烟(>3根/d,>6个月)、饮酒(>46 g/d,>3d/周)。入院后测血压、血糖、血脂,测定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并计算BMI及WHR的值。(2)超重和肥胖的判定: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006年)[4]标准:BMI=体重/身高2(kg/m2),24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男性WHR≥0.90、女性WHR≥0.80为中心性肥胖。(3)治疗方法:脑出血患者予保持安静、呼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调控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酌情进行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χˉ±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将研究组内P<0.01的变量作为应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分析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脑出血组中超重和肥胖者103例(66.45%),中心型肥胖104例(67.10%)。脑梗死组中超重和肥胖者124例(47.88%),中心性肥胖142例(54.83%),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 脑出血组以入院时收缩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甘油三酯、胆固醇、BMI、WH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脑出血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见表2。血糖、甘油三酯、WHR的水平是脑出血体积的预测因素,见表3。秩和检验表明,甘油三酯、BMI 和WHR的水平越高,脑出血的预后越差,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χˉ±s,n,%)
表2 脑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脑出血体积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表4 甘油三酯、体质指数、腰臀比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秩和检验)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超重/肥胖人群持续逐年扩大。据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组和200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组,对27 020名35~74岁成人进行的平均7.9年的前瞻性随访,资料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年发病率为6.97‰,女性高于男性,超重年发病率为24.83‰。现在肥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所致的病残也日渐凸现。本组脑血管病超重和肥胖者227例(54.8%),中心型肥胖246例(59.4%),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点。
超重/肥胖的主要特征是脂肪组织的过度增生,过量的脂肪扩充了血管床,增加了血液循环量和心搏出量。心脏长期负担过重致左心肥厚、血压升高,导致脑出血。临床研究示[5],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3个危险因素的聚集率高达5.4%,是超重人群的1.7倍,是体重正常人群的4.5倍。同时中心性肥胖者内脏脂肪细胞的代谢比皮下脂肪细胞活跃,脂肪细胞内的甘油三酯易分解形成游离脂肪酸,释入血循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脂肪转化的能力下降,使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和利用减少。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易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退,招致脑出血与脑梗死。
瑞典哥德堡大学用超声技术研究肥胖者的脂肪分布情况发现,肥胖程度相同的男性,腹部肥胖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5倍,女性腹部肥胖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较外周型肥胖者亦大大增加。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出,中国人群更易发生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患者肾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血浆瘦素水平明显增高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主要机制[6]。另外体内脂肪的堆积,造成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肌肉和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然后出现糖耐量的递减,最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患者内皮功能紊乱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目前有人提出肥胖是一种炎症状态,脂肪组织可分泌前炎症因子,能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动脉硬化[8]。因此超重/肥胖患者最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通过这种间接作用介导,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在探讨肥胖与脑出血关系时,除一般指标外,还采用体质指数和腰臀比,以了解中国脑出血人群中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脑出血的关系。本组结果表明血糖、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甘油三酯、体质指数、腰臀比与脑出血预后密切相关(P<0.01),提示甘油三酯越高、超重/肥胖和(或)中心性肥胖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Logistic回归分析示,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果与ZHOU JF[9]报道基本一致。
本组脑出血体积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的体积和血糖、甘油三酯和腰臀比相关(P<0.05),表明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越高,患者颅内出血体积越大,中心性肥胖者颅内出血量将比非肥胖者多。该结果也验证了本组甘油三酯、腰臀比与脑出血预后密切相关的结论,也与ZHOU JF[9]的研究结果相同。为此临床上更要对上述指标增高的脑出血患者予以足够的重视,随访血肿的大小的变化。
综上所述,与超重/肥胖有关的收缩压、血脂、血糖增高及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诱发、加重和影响脑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1990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资料显示,我国肥胖男性脑出血发生率是非肥胖者的3.6倍,女性则为非肥胖者的1.7倍。我国人群肥胖流行的特点是青少年人群中的肥胖增幅明显,近10年肥胖儿童中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等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亦呈上升趋势,并成为未来成年人肥胖大军的巨大潜在人群。同时在体重正常人群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中心性肥胖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10]。因此在预防和控制脑出血之时,更应立足于预防,从青少年起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坚持合理膳食,加强体育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以防患于未然。本组结果仅属初步探索,难以充分说明肥胖与脑出血的关系,拟在今后脑出血的研究中增加样本量、细化分层研究。
[1]Matsuka wa H,Shinoda M,Fujii M,et al.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the location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World Neurosurg,2013,79(3/4):478-483.
[2]Pezzini A,Grassi M,Paciaroni M,et al.Obesity and the risk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he multicenter study on cerebral hemorrhage in Italy[J].Stroke,2013,44(6):1584-1589.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临床荟萃,1988,29(8):367-3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王增武,郝光,王馨,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况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4):354-358.
[6]江秀娟.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病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381-383.
[7]何深文,黄海威,谭双全,等.腹型肥胖对社区人群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11):748-751.
[8]Ryan KE,Mccance DR,Powell L,et al.Fenofibrate and pioglitazone improve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reduce arterial stiffness in obese glucose tolerant men[J].Atherosclerosis,2007,194(2):e123-e130.
[9]Zhou JF,Wang JY,Luo YE,et al.Influence of hypertension,lipometabolism disorders,obesity and other lifestyles o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Biomed Environ Sci,2003,16(3):295-303.
[10]姜勇,张梅,李晓燕,等.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 (6):449-453.
R743.34
B
2014-09-29
1006-2440(2014)06-06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