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军下一站:更专业、更职业

2014-02-20

南方周末 2014-02-20
关键词:军队改革

◤最近十年来,中国军队改革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只不过一直是按着“循序渐进、充分论证、多做少说”的方式进行着。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吕正韬

文艺兵要进行改革,中国大军区要改革,师改旅……

尽管中国国防部连续数次进行澄清,但似乎仍然抑制不住国内外公众对中国军队改革的解读热情。过去的2013年,各种版本的中国军队编制体制改革“方案”层出不穷,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传递出信息,关于中国军队改革的议论和猜测,在舆论场如潮水般激荡。

“肯定是要改革,改革无外乎就是编制,体制,任务区分,装备的发展。”兰州军区原司令员李乾元上将认为,“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猜测很多,很多问题都在酝酿,中国有一些智库提出来一些自己的设计、设想和建议,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事实上,最近十年来,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只不过一直是按着“循序渐进、充分论证、多做少说”的方式进行着。如果说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论述,称为中国军队改革的“宣言”,不如说这是中国军队改革迈进由量变到质变,由低调探索到亮相展示的新阶段的“里程碑”。

“减法”与“加法”

尽管军队改革的命题极为复杂,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包括三个方面,即“减法”、“加法”和“功能重组”。

“减法”主要是把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这预示着未来几年,将很可能有一轮新的裁军。有接近总部机关的观察人士表示,可能的裁军将主要在几个环节和方面得以实现。

一个是精简指挥机构,就是把一些功能趋同和范围重叠的机关进行精简合并。前一阶段,有专家分析解放军传统的七大军区有可能根据新的安全战略需要,进行适当合并,重组为五大战区。尽管这种分析并不权威,但它至少让人们对七大军区的划分在现代的安全环境下是否臃肿进行重新审视。

一个是减少指挥层级,就是通过削减指挥环节,使指挥层级更加扁平化。在这方面,中国军队已经进行了很多大刀阔斧的举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空军在已经基本裁撤了军一级单位,实现了空军总部到飞行师到飞行团的三级指挥体制。陆军在进入新世纪后,兴起了一阵师改旅的旋风,旅下都是能相对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合成营,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师一级和团一级的指挥层次,使指挥结构更加短小精悍。

另一个是减少非战斗单位和人员。主要是裁撤过多的服务性、保障性等与作战无直接关联的单位。2013年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直指近年来多为社会持负面评价的军内文艺演出单位,这被外界解读为裁撤缩编军内文艺、体育单位的一个符号和前奏。

关于省军区系统的去留问题,也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新中国成立早期,在整体外部安全环境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战争动员经常处于极为紧迫的状态,省军区主要负责后备力量建设、平时兵员征集和战时兵员动员,有其突出作用。而当下,安全环境的大幅变化,正在使省军区的功能出现极大的弱化。由于除个别具有边海防任务的省军区下辖部队外,大部分省军区都只有按照省、地市、县区设立的三级“五脏俱全”的机关,并没有实体部队,所以规模庞大的省军区系统,也被外界认为是急需改革的“硬骨头”。

所谓“加法”就是根据军事发展的需要,组建和增强相关作战力量,这主要包括重要兵种和新型作战力量两个方面。在重要兵种方面,如2013年5月,海军首支航母舰载航空兵部队正式组建,尽管这个兵种并不新鲜,但对于中国军队确属创举,这支崭新部队的组建是航母作战力量体系的重要一环。近一两年来,编制在各个军区下属集团军的特种大队,纷纷由团级单位升格为特种作战旅,这表明特种作战等力量未来将是建设的重点。新型作战力量,主要包括信息作战、军事航空等新质安全空间的作战力量,有分析认为,中国军队组建“网军”、“天军”的可能性极大。

“功能重组”

在当前,“功能重组”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能够适应现代战争全时空、多维度、立体作战的需求,健全有利于联合作战的体制机制,推进作战要素融合集成,实现“联合作战”,这也被认为是改革中难度系数最高,最需要创新能力的范畴。现在重大演训活动中,中国军队特别在意联合指控中心的作用发挥,刻意调动诸军兵种运用。据相关人士透露,当前,中国军队最高层级的中央军委联合作战指控机构已趋向健全,下一阶段的重点,很可能是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以战区为基本构架,组建类似联合作战司令部的机构。

中国军队强调诸军兵种的联合和融合体现在很多方面,有军内人士表示,以往的统帅部门在选调干部时多以陆军为主,一些其他军种的干部在被选调到统帅部后也会改着陆军军装。而现在,统帅部在选调高级参谋人员上基本实现了诸军兵种的平衡,而且依旧着原来军种的服装,因此统帅部机关人员在着装上也常常被称为“五颜六色”。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也是高层注重军兵种联合和融合的一个缩影。

“积极”与“审慎”是关键矛盾

国防和军队的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不同,事关国家安危,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把握好积极与稳妥的平衡关系极为重要。

军队改革无疑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而这些困难和阻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技术层面的,主要是创新重塑能力的问题,如果这方面的驾驭能力不强,科学性不够,则很可能劳民伤财,拿起改革的手术刀,容易发生“医疗事故”,就有开历史倒车的危险。

另一种是社会层面的,主要是深度改革会触及相当部分集团和个人的现实利益,“减法”一做,则意味着很多人的职位、资源、待遇将化为乌有,一些轻率的举动和不健全的跟进保障措施,甚至会引起被改革对象的抵制,甚至引发军队的不稳定。

中国在军队改革上特别讲求时机和力度两个要素,长期以来,中国军队在改革上一直坚持循序渐进,坚决反对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原因,这也使得“小碎步不停歇”成为中国军改的显著特点。

如果说,经过长时间不懈追求和努力,由量变到质变的时机已经显现,那么推动这种转变实现的力度如何,则让人们拭目以待。

“小碎步不停歇”

2013年,中国提出进行新一轮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13次规模较大的改革,其中以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最为著名。但客观来讲,前10次改革大多是出于结束战争体制、国内政治运动,以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中国军队真正怀有深刻忧患,苦心孤诣追求战斗力跃升,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三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时间分别是1992年、1998年和2003年。

这三次大型改革,带有较强的连续性,起点是令中国军队高层极为震撼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后,中国军队从统帅部到科研院所召开了数百次会议,一个共性的结论是,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已经扑来,军队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意味着完败。

自此,关注并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在实践中研究、试验、推动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军队从高级将领到理论研究者二十多年来从未停歇的使命。从2013年回溯,长期观察中国军队的人士会发现,在近十年发展实践中,中国军队改革的一个特点是不间断的“酝酿与推进并行”的“小碎步”演进方式,只不过一些最敏感的“窗户纸”还没有被捅破,水到渠成似乎只差那么一个浪头。

十年来,中国军队一直在努力重点加强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建设的问题,并取得了实效。如今,在总参谋部的领导序列中,特别为海军、空军和二炮的高级将领各设置一个副总长的位置。这种顶层设计是重视和加强海军、空军和二炮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

长期在军中服役的人士透露,近一个时期以来,无论是在经费投入,高新装备研发列装,还是军官提拔使用空间,甚至是官兵的福利待遇上,海空军和二炮都远远走在了陆军的前头。特别是海军,“军官只要干得好,调职调衔非常快”,更是成为陆军官兵羡慕的对象。

据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调整军种比例,说的是海、空两军发展,陆军相对压缩。这是一个整体上的说法,但无论如何,海军肯定会加大比例,美国的海军占国家军队的57%。

在很多全军统一分配的军校中,海军是大多数青年生长干部学员在毕业分配时十分向往的好平台。

猜你喜欢

军队改革
论军队审计目标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德国军队使用的手枪套及其附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