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致脂肪肝相关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4-02-20陈晓熹陈建荣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消化内科22600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1期
关键词:甘油三酯酒精性脂肪肝

陈晓熹 陈建荣 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消化内科 22600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肥胖人数增多的同时,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脂肪肝临床流行病普查显示,国人脂肪肝的检出率达到10%[1],该病可导致肝硬化、肝纤维化、肝功能衰竭等,且与2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探究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文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血糖及体重的关系,对影响脂肪肝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诊治的脂肪肝患者100例,再在同一人群中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脂肪肝者100例作为对照。

1.2 方法

1.2.1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3]。(1)肝实质点状高回声,肝脏回声大于肾、脾回声。(2)肝脏前部回声增强,后部回声衰减。(3)肝脏内血管纹理显示不清或纤细。上述三项中符合(1)+(2)或者(1)+(3)者诊断为脂肪肝。

1.2.2 血脂、血糖的检测。血脂、血糖的检测使用美国BECKMAN DXC 800全自动生化仪。诊断标准:(1)总胆固醇,采用氧化酶法,>6.5mmol/L为高总胆固醇血症。(2)甘油三酯采用酶法测定,甘油三酯>1.71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3)糖尿病诊断方法,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FPG>7.0mmol/L,或OGTT 2h≥11.1mmol/L,或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诊断为糖尿病[4]。

1.2.3 计算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判断标准:BMI<18.5为消瘦,18.5≤BMI<24为正常,BMI≥24为超重[5]。

2 结果

2.1 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年龄、性别分布比较 本文中脂肪肝组100例,男女各半,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0岁;非脂肪肝组100例,男47例,女53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59岁组的脂肪肝患者分别占20.0%、33.0%、28.0%和19.0%。两组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情况详见表1,经检验,两组的年龄(χ2=0.180,P=0.777)和性别(χ2=0.267,P=0.966)构成没有统计学差异。

表1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者年龄、性别构成〔n(%)〕

2.2 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的体重分组情况 对两组人群的体重进行分析,脂肪肝组消瘦的仅1例,占1.0%,正常的有38例,占38.0%,超重的48例,占48.0%,轻度肥胖的7例,占7.0%,肥胖的6例,占6.0%;而非脂肪肝组消瘦有13例,占13.0%,正常的有70例,占70.0%,超重的17例,占17.0%,无肥胖者。结果显示两组的体重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44.588,P=0.000),脂肪肝组超重及肥胖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χ2=40.689,P=0.000)。

2.3 两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血脂、血糖水平详见表2。经统计检验,脂肪肝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t=6.857,P<0.01),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也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t=5.303,P<0.01)。两组的血糖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t=1.166,P=0.245)。

表2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者血脂、血糖水平比较(±s)

注:*与非脂肪肝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4 两组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血糖患病率的比较 两组的高血糖患病率详见表3。结果显示,脂肪肝组高血糖患病率14.0%,非脂肪肝组糖尿病患病率8.0%,两组患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χ2=1.839,P=0.258)。

表3 脂肪肝和非脂肪肝者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血糖患病率的比较

3 讨论

正常健康人每100g肝湿重约含4~5g脂类,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湿重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脂肪肝[6]。脂肪肝原因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两大类。脂肪肝是一种多种病因引起并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获得性疾病,其发病特点与病因和病理程度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改变,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断增高,因此,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受到普遍关注,影响脂肪肝因素复杂[7],本文分析结果显示血脂、体重是脂肪肝的相关因素。

脂肪肝组TC、TG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脂肪肝与之有关,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一致[8]。高脂血症人群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增多,脂肪酸在肝线粒体β-氧化减少,甘油三酯转运障碍,导致脂肪肝。脂肪肝组体重指数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重指数与脂肪肝密切相关,与国内相关报道结果一致,BMI高的人群由于进入肝脏的脂肪量超过肝脏的脂化和氧化能力,或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障碍,肝脏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就不能以脂蛋白的形式进出肝脏,则在肝细胞内外堆积形成脂肪肝。FPG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与国内相关报道不符,可能与脂肪肝组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组多,而糖尿病患者服药期间血糖水平控制较好有关。

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其预后类似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可发展至肝硬化、肝癌以及肝功能衰竭的风险[9]。脂肪肝的治疗无明确的药物,主张注意饮食、戒酒、适当运动等综合治疗,应该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脂肪肝的发生。采用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增加患者对脂肪肝的了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疾病转归;针对每一个个体,了解其生活习性,根据每一位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饮食生活指导,制定具体的饮食、运动方案。避免服用具有肝损害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性脂肪肝。定期体检,脂肪肝早中期常不伴症状,易被忽视,定期体检,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1] 李李,博庆丽,周丽,等.脂肪肝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1):42-43.

[2] 王吉耀.脂肪肝临床流行病普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2):115.

[3] 范建高,朱军,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2):83-88.

[4] 谢霞,梁圣彬,李世存,等.脂肪肝超声诊断与血脂、血糖和肥胖的相关性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4):12-13.

[5] 陆文华.老年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4):481-482.

[6] 郑娉娉,王炳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酒精性肝病的异同〔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9):715.

[7] 王敏.1 093例脂肪肝患者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5):7381-7382.

[8] 李静,周利霞,王俊明,等.石家庄地区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8):870-884.

[9] 赵紫烟,董静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诊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0):88-90.

猜你喜欢

甘油三酯酒精性脂肪肝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高甘油三酯血症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人乳脂中甘油三酯分析方法及组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