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领先世界的农业童话
2014-02-19夏语冰
夏语冰
不久前,笔者陪一个农民观光团去丹麦考察农业,大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丹麦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丹麦的现代农业就好比一个现实版童话,让人感觉到有点不真实,可它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眼见为实,纵横相比,同团的一位种植大户深有感触,他说,不出国不知道,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没有止境。
丹麦经济高度发达,有大量的社会福利,人民贫富差距极小,国民生活水平很高。丹麦是北欧一个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居民却不以农事为主,这听起来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在丹麦从事农业的只是少数人,且都是有钱的农场主。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他们农业的内涵与我国概念中的农业大相径庭。丹麦的农业集农、工、商为一体,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科研、检疫一条龙,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丹麦国土面积4.3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达到2.7万平方公里。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日德兰半岛中部稍高,最高点海拔173米。气候温和,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在664毫米。此外,不同区域的土质相差很大,因此,种植了各种不同的农作物。
丹麦人口约为552万,农业人口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3%左右,却生产着可供养3倍丹麦人口的粮食,粮食出口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农业在丹麦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分别为:德国、英国和日本。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农产品占丹麦出口农产品的60%,出口产品主要是猪肉和奶酪。
丹麦农业特点是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不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是农场式经营。全国大约有6.7万家农场,一般的家庭农场平均拥有40公顷土地,87%的农场不雇佣帮手,主要依靠家庭内部劳力,这些农场都是农场主自己经营的,并且拥有自己的机械、农田和厂房。经营农场的人可不像我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笔者所到之处,几乎见不到农田里有人,他们从整地、春播、夏除到秋收全是一条龙的机械化,人们所说的农业国里无农民就源于此,称他们“农业工人”可能更为合适。如收割麦子,一台机器向前开,边收割边脱粒,麦粒和麦秆自然分离,分离后的麦秆由同一台机器打成大小同样的捆置于田间,然后被装车送往收购处进了造纸厂,麦田里只留下麦茬。
自1970年以来,许多综合性农场逐渐演变成专业的养猪场、奶牛场,或专门从事耕种的生产农场。还有一部分专门养殖家禽、肉牛和毛皮动物等,或种植甜菜、种子植物、室外蔬菜等农作物。
丹麦的农产品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论生产多少农产品,都不愁销路。原来,丹麦农产品出售由农民自己成立的农业协作社负责,每个农场主都是农业协作社的成员,农场主把他全部的产品提供给协作社建立的商业公司,而且公司不能拒收,农场主专管生产,商业公司管销售。任何人,只要他拥有产品并接受把全部产品都交给协作社的约定,都可以参加协作社。为了防止协作社购买产品时压价,协作社内部通过选举或投票选择供货者,这就保证了大供货商在协作社内有足够的影响。协作社有自己的董事会,定期选举管理人员。通过协作社来解决卖方与买方的纠纷和利益冲突,这是丹麦沿袭了一个世纪的传统。
丹麦的工业也很发达,是欧洲八大经济国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农牧渔业及食品加工业发达,有“欧洲乳酪市场”之称。在许多工业领域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不过,在丹麦想当一个农民可没那么容易。丹麦是世界上城乡差别最小的国家之一,“农民”也是富有的代名词。一个农民要想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他必须首先积累一定的资金,或通过从抵押信贷社或银行得到贷款,然后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去购买农场。在丹麦,为青年农民开的抵押信贷机构较为独特,它专门为这些农民提供以土地为抵押的大额贷款,而抵押的土地就是自己父母已经经营的土地,根据丹麦农业部的规定,农场主不得向自己的子女无偿地赠送或遗赠农场。如果到期还不能交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抵押信贷社将接管整个农场。按照丹麦法律,抵押信贷机构允许的贷款量只能相当于农场总价值的70%,只承担最小风险。相反,给农民发放贷款的其他银行则往往有较高的风险。实际上,这种办法,缓解了农场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能给农场注入持续经营的新资金。
丹麦是举世公认的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素有“欧洲食橱”的美誉。究其原因,丹麦农业的生产方式既能兼顾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分散的初级农业产品,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丹麦的农民都是高学历,全国共有25所农业院校,每年入学新生为1200人,获得“绿色证书”的约有900人。通常需要通过5年的学习才可获得“绿色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