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初探

2014-02-18董国明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保护成因建议

董国明

摘要: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保护小城镇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形势,针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小城镇环境;保护;现状;成因;建议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eds the efforts from all sid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t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mall town,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analys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small tow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cause;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小城镇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成因

1.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量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日趋兴旺,农村城镇水平迅速提高。小城镇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小城镇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由于小城镇空间宽广,大气环境总体质量略好于大城市,但也有很多小城镇大气污染物含量高于大城市,尤其是降尘污染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乡镇企业一般集中在交通较为便捷的小城镇的周边地区,局部地区乡镇工业排放的废气已经影响到了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

(2)小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小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多数城镇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另外,乡镇企业工业废水处理率低,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大多未经处理,不能达标排放,污水、废水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不仅污染了小城镇自身生态环境,而且严重污染了河湖水体,已成为区域性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大部分城镇的垃圾收集营运仍跟不上小城镇的发展,没有专门的环卫机构和专业的环卫队伍,没有系统、标准化的垃圾处理设施,所有垃圾都是简单堆积,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另外,塑料包装物和大量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在许多小城镇及周边乡村地区随处可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城镇景观,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和其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土地资源浪费,绿地分布不均。城市建设无序扩大和污染加重的辐射和影响,使得小城镇极易成为大城市污染的第二承受者。部分小城镇效仿大城市的开发模式,建设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然而过度开发使土地植被遭到破坏,绿地系统失衡,尤其是尚未开发不完全的土地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势必造成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另外,小城镇公园绿化、社区绿化、企业绿化等景观绿化建设较少。

2. 导致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城镇环境规划薄弱,滞后于小城镇建设发展。我国小城镇大部分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规划中未列入环境保护或其内容大多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未考虑到长远发展,环境保护多成为一句空话。部分小城镇没有环境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布局混乱,还有些小城镇沿交通线路发展,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并且基础设施欠缺,噪音及烟尘污染严重。这些都是对城镇发展估计不足,较普遍的是规划没有环境建设硬指标,未能与较大范围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2)环境管理、监管工作薄弱,基层环保工作人员素质不够。小城镇环境管理工作主要由县、镇两级环保主管部门负责,而这两级基层环保部门的机构、人员素质、技术设备远远跟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开展正常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一些污染严重的乡镇,甚至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这直接了影响环保工作的开展。我国有2000多万个乡镇企业分散在乡镇之中,由于乡镇环境保护经验不足、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层环境保护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加上广大小城镇及农村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致使小城镇环境管理工作受到不应有的束服,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都不够,未能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有的小城镇取消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地方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加重了小城镇环境污染。因此,很多地区小城镇的环境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是不难理解的。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普遍和严重。目前乡镇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并且规模小、所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加之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甚少,建设项目环保资金和达标治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小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大多数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小城镇水源污染日渐突出。大部分城镇尚未形成垃圾收集营运系统,垃圾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只靠简单的堆集形式处理,以致造成二次及多次污染;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小城镇环境逐步恶化。

(4)能源结构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许多小城镇在燃料使用方面还停留于传统方式,使用秸秆、薪柴、麦草等作为主要燃料十分普遍;同时,目前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大,也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来源。

(5)广大干部和群眾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领导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重视不够。很多乡镇的领导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强调“项目立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但对“环境兴镇”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启动一些技术落后且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些局部和短期利益,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有的乡镇领导不惜一切代价修宽马路、建大广场等,一味追求政绩工程的建设,而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则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我国乡镇居民主要由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转变过来,环保意识较差,农民致富心切,对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造成的对自身及子孙后代生存保障的威胁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经济活动仅以经济利益为重,根本不考虑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他们既没有对自然资源的正确认识,也不懂得环境保护的义务与责任和正当的环境保护方式与有效途径。

二、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因地制宜,加强环境保护规划

一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划定不准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及近期发展区,实现城镇土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在科学确定小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之后,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把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首先要确定小城镇空间的功能分区,重点是要安排好小城镇的工业用地。调整工业、商业、居住混杂紊乱的现状,将有污染的工业(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集中起来,放在小城镇的主导风向的下风及河流的下游,重要污染的工业区还应有一定宽度的绿化防护带与其他用地隔离起来。其次要编制小城镇的环境保护或生态环保专项規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在城镇周围应划定生态敏感区,对于敏感区内的一切经济活动要严格加以限制。中心城镇、工业主导型城镇更应作为重要的专业或专项规划单独编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污水处理厂和固定废弃物处理场的规模、等级和位置,短期无法实施的,可先把用地控制起来,先易后难,逐步升级,分期实施。其三要搞好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小城镇普遍存在着建筑密度大、建筑容积率低、绿地率低的状况,在城镇内部,尽量多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和绿地,扩大绿化覆盖率,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使城市内部的绿化与乡镇外围的田园绿地、森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容量。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小城镇在发展建设的同时,要针对目前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业生态系统,将现代科学同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建立优质、高产、高效、低耗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积极扶持旅游、种植、养殖、手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无污染或低污染的产业,并大力发展为农村、农业服务的各类第三产业。同时,对工业项目的引进,乡镇企业应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求得发展,避免无条件接受被“转嫁”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特别是环境容量已比较小的地区,应更多地考虑无污染或低污染的产业,发展节地、节水、节能型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城镇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从根本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投入,加快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环保领域。加快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开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物处理、村容建设等工作,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市场化运作。加强政策引导,在金融、信贷等方面对城镇污水处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费制度,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经费问题。对工业废水,必须将“污染者负担”原则落到实处,先由企业进行预处理,再进入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对生活污水的排放逐步实现管网化,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对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并做无害化处理。

4.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统一认识,协调各部门共同抓好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在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下,在环保任务重的小城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水平,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小城镇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把辖区内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健全相关部门环境保护的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严格监管,分工负责,并不断提高基层环保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引导和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别对待政策。

5.广泛宣传与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全民的参与作用和舆论工作的监督作用。围绕小城镇建设,着力培养公众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要使群众成为建设成果的第一受益人。通过电视、村广播等传统常规媒体,以及网络等各种现代宣传手段,面向决策者、企业、街道、村镇等各个社会层面开展全方位的生动、深入、持久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生态知识水平,增强各级领导和小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定期公开发布环保信息和农产品质量信息,让农民和政府关注、了解和支持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建设的内容、进度以及需要群众参与的方面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个个参与,产生良好的舆论效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结语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小城镇的物质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这说明了以物质发展为尺度的小城镇外延式、粗放式的建设和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间的矛盾。小城镇环境保护,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生态环境基本国策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梅,李小兵,谭艺平.小城镇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容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4):569.

[2]徐明勇.小城镇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5): 72-73.

[3]陈长太,阮晓红.小城镇发展现状与水污染问题〔J〕.福建环境, 2003, 2O(2): 48-50.

[4]范冬英.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8): 4723-4724.

[5]王昊.试析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4).

[6]吴建中.浅议小城镇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猜你喜欢

保护成因建议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