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缝”其阙

2014-02-18张鑫汪琬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高架高架桥商业

张鑫 汪琬

摘要:随着大都市商业化的高度发展,尤其在市中心附近商业区,其浓厚的商业氛围被其高架下的消极空间所阻断。本文通过对上海高架的实地调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高架下空间的构造要素,研究其剩余空间的特性。通过对高架下空间商业利用的可行性、积极性等进行价值的探讨,提出积极而有效的解决方法与建议,使其空间能够回归市民生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作用,也对今后高架下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都市高架下空间 商业利用

中图分类号: F713.51文献标识码: A

一、都市高架下空间的利用现状及商业利用的可行性探讨

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在市中心这种寸土寸金的“天价”地段,其高架下的空间大面积浪费。通过调查问卷统计,高架桥对市民的日常生活也确实起到了无形的阻碍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天价”土地给市民带来方便给商业带来人气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商业利用是指将高架下闲置的没有被充分利用也没有明确功能定义的消极空间开发成能够创造价值为市民生活和城市商业氛围带来便利的积极场地,能够联系商业气息和城市人流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为商业化的发展创造契机。当前,大多数高架下空间采取简单的绿化覆盖、做简易的停车场或者做城市的垃圾存放地,既造成都市中心空间的浪费,也不能与周围环境和市民的生活融合,而且阻断割裂了现有已经形成的城市商业交流。对于这部分空间,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利用率很低,有其矛盾性和复杂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高架下空间的自发性利用的趋势又有所增加,存在着可以被改进和提升的潜质,但由于未经过组织以及利用的随意性,往往更加恶化了了这一空间。

高架下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商业氛围的影响:由于高架下空间往往成为空虚地带,在这一地带没有人的参与,也就没有空间的场所感,最终将导致空间的阻隔。这样就使得行人与目的地之间的联系性被阻断。高架桥作为高速交通的代表与商业区要求人驻足停留以及往复运动的要求大相径庭,阻断了人流,使道路两边的临街商铺没有足够的扩充空间,难以积聚人气。2.对居住环境品质的影响:高架桥下空间造成城市空间的破碎和尺度的失调,高架桥的贯通性从某种层次来说,最有利的影响范围是两个端头,但对于其间的居民区来说没有带来太大的便利,更难带来任何吸引效应。3.对城市文化的影响:高架的发展影响了城市中符合人性尺度的传统公共空间的消失,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的缺失,传统商业以及由此维系的社区网络遭到破坏,这些快速的生活节奏反而疏远了市民的社会交往。高架空间使城市的形态趋于相同,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传统空间形态的文化辐射,肢解了城市文化的脉络联系。

二、都市高架下空间商业利用的行为案例分析

高架桥本身对城市生活尤其是对商业就有比较大的影响,由于视觉上和流线上的阻挡,割裂了道路两边城市功能的相互沟通,所以积极利用其下空间可以拉近道路的距离,创造出一种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突出人的需要,人的使用,以及人的感受,利用周围的环境为市民提供有趣的观察机会。日本东京的2k540(图1)便是一个成功的利用案例,因为东京的城市化发展程度很高,因此对目前国内的许多都市中心具有可借鉴意义。东京山手线秋叶原站和御徒町站高架桥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高架空间的利用能够满足区域化的商业需求也能够对传统商业起到延续的作用,并且创造出来的空间都比较符合人的环境需求。东京・ 2k540 AKI-OKA ARTISAN,是在2010年12月开业的商业创意街,是东京最具特色的手工职人的梦工厂,整个商业街室内的改建风格用白色来统一,设计依然保留着高架桥下的氛围,地面铺置了黑色的沥青,白色的柱子使内部空间有希腊神殿的感觉,利用原有梁柱系统进行重新建设,隔出许多白色的商业“盒子”来带动这一区域的发展。店铺商品当场定制当场制作,是一个具有很强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聚集地。这些职人所经营的商店,为东京高架桥下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商品贩售,也是一种生活提案。2k540運营承担中心所长宫森康友接受采访时也称“利用的目的便是想把人流也引到这高架桥下,来增加这个地区的活力,其最大特点是作坊和卖店合一的店铺形式,这不仅是创造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传达制作的理念。”这个案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高架下空间的利用形式将人性化的环境思考联同高架交通设计一起进行探讨,这既是设计的成功也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这样的利用形式会极大的节省空间,并给人创造一种舒适的城市交流空间。

图1 东京2k540高架下空间摄影图2高架下商业利用的设计(作者自绘)

三、高架下空间利用的对策分析

城市高架下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营造适宜的公共服务空间,以适应其商业化的时代背景,创造城市中相互交流的环境,留存和沉淀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用内在联系将其与城市融合。高架下空间的商业利用也不是简单的做商业店铺,而是各种因地制宜的商业性活动,引导人们聚集与交流,使原有的空间隔阂变为城市功能空间的联系纽带,通过高架下空间的贯穿作用,将一些散沙式的新兴商业业态连成一条展现城市商业特色的商脉。

城市高架下空间虽然不是城市中主要空间的构成部分,但是依然关系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反映出一个城市体系是否成熟。通过调研与分析,我们对上海市高架下空间的构成、类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应该以理性的角度从人的活动行为出发,既不能用功能将其塞满,也不能完全任其发展,主要有如下两个方向:(1)协同发展 所谓协同发展就是指在现有的高架下空间结合环境与高架自身因素相结合,与周边氛围相结合,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分析,进行综合设计。这种模式是解决现在已经建成高架问题的有效办法,由于已经建成,既定性的空间形式需要通过有效的设计进行重构,但是这种空间的利用有一定的难度性往往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其大致可以包括全利用的封闭式改造和半封闭的悬吊式改造,这个要根据具体的路段需要和条件限制进行灵活变通而形成富有想法的空间改造(图2)。(2)联并开发所谓联并开发就是指像前面东京的御徒町案例一样,在高架的设计过程中就将其高架下空间的利用形式一起考虑在设计中,避免后期功能的脱节,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省后期利用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对于今后的高架应该考虑其下部空间的利用形式,从结构和功能规划等结合起来思考,其下部空间的利用弹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城市的积极效应也就会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 著,方益萍 何晓军 译,城市意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潘海啸.城市交通空间创新设计:建筑行动起来.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3] 郭磊,城市中心区高架下剩余空间利用研究,上海:同济大学,2008

猜你喜欢

高架高架桥商业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拆除高速路
废弃高架桥的“新生”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印高架桥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