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怪金钱
2014-02-18周国平
周国平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
可怕的是贪欲
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
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也可能不会;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都有不贪者。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贪与不贪的界限在哪里?一个人如果以金钱本身或者它带来的奢侈生活为人生主要目的,他就是一个被贪欲控制的人;相反,不贪之人只把金钱当做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的手段,或者,在这个要求满足以后,把金钱当做实现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贪欲首先是痛苦之源。正如爱比克泰特所说:“导致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贪欲。”苦乐取决于所求与所得的比例,与所得大小无关。以钱和奢侈为目的,钱多了终归可以更多,生活奢侈了终归可以更奢侈,争逐和烦恼永无宁日。
其次,贪欲不折不扣是万恶之源。在贪欲的驱使下,为官必贪,有权在手就拼命纳贿敛财;为商必不仁,有利可图就不惜草菅人命。贪欲可以使人目中无法纪,心中无良知。今日社会上腐败滋生,不义横行,皆源于贪欲膨胀,当然,这也迫使人们叩问导致贪欲膨胀的体制之弊病。
贪欲使人堕落,不但表现在攫取金钱时的不仁不义,而且还表现在攫得金钱后的纵欲无度。对金钱贪得无厌的人,除了少数守财奴外,多是为了享乐,而他们对享乐的唯一理解是放纵肉欲。基本的肉欲是容易满足的,太多的金钱就用来在放纵上玩花样、找刺激,必然的结果是生活糜烂,禽兽不如。有灵魂的人第一讲道德,第二讲品位,贪欲使人两者都不讲,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不做钱的奴隶
有的人是金钱的主人,无论钱多钱少都拥有人的尊严;有的人是金钱的奴隶,一辈子为钱所役,甚至被钱所毁。
判断一个人是金钱的奴隶,还是金钱的主人,不能看他有没有钱,要看他对金钱的态度。正是当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一个穷人必须为生存而操心,我们无权评判他对钱的态度。
做金钱的主人。关键是戒除对金钱的占有欲,抱一种不占有的心理。就是真正把钱看做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与之拉开距离,随时可以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自由人。凡是对钱抱占有心理的人,他也就被钱占有,成了钱的奴隶,如同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说:“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财富得到了他。”
如何才算是做金钱的主人,苏格拉底说,一无所需最像神。第欧根尼说,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可以说,这是哲学家的共同信念:多数哲学家安贫乐道,不追求也不积聚钱财。有些哲学家出身富贵,为了精神的自由,主动放弃财产,比如古代的阿那克萨戈拉和现代的维特根斯坦。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是另一种情况,身为宫廷重臣,他不拒绝而享尽荣华富贵。在享受的同时,他十分清醒,用他的话说便是:“我把命运女神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搁置在一个地方,我同它们保持很宽的距离,使她可以随时把它们取走,而不必从我身上强行剥走。”他说到做到,后来官场失意,权财尽失,乃至性命不保,始终泰然自若。
钱考验人的素质
财富既可促进幸福,也可导致灾祸,取决于人的精神素质。金钱是对人的精神素质的考验。拥有的财富越多,考验就越严峻。大财富要求大智慧,素质差者往往被大财富所毁。
看一个人素质的优劣,我们可以看他获取财富的手段是否正当,能否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已得之财能否保持超脱的心境,将之看做身外之物;富裕之后是否仍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
后面这一点很重要。奢华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质量,往往还会降低生活质量,使人耽于物质享受,远离精神生活。只有在那些精神素质极好的人身上,才不会发生这种情况,这又只因为他们其实并不在乎物质享受,始终把精神生活看得更珍贵。一个人在巨富之后仍乐于过简朴生活,正证明了他灵魂的高贵,能够从精神生活中获得更大的快乐。
企业家该如何看钱
“财富”是我们时代最响亮的一个词,上至政治领袖,下至平民百姓,包括知识分子,都理直气壮地说这个词。过去不是这样,传统的宗教、哲学和道德,都是谴责财富的,一般俗人即使喜欢财富,也羞于声张。公开讴歌财富,是资本主义造就的新观念。我承认,这是财富观的一种进步。
我们应当仔细分辨这一新的财富观念究竟新在哪里。按照韦伯的解释,资本主义精神的特点在于,一方面把获取财富作为人生的重要成就予以鼓励,另一方面要求节制物质享受的欲望。在这里,关键是把财富的获取和使用加以分离,获取不再是为了自己使用,在获取时要敬业,在使用时则要节制。显然,新就新在肯定财富的获取,只要手段正当,发财是光荣的。在财富的使用上,继承历史上宗教、哲学、道德崇尚节俭的传统,不管多么富裕,奢侈和挥霍仍是可耻的。
怎样使用财富,才是光荣的呢?既然不应该用于自己包括子孙的消费,当然只能是回报社会,民间公益事业因之而发达。
事实上,在西方(尤其美国)的富豪中,“前半生聚财,后半生散财”已成惯例。在获取财富时,一个个都是精明的资本家;使用财富时,一个个仿佛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道德家。当老卡耐基说出“拥巨资而死者以耻辱终”这句箴言时,你不能不承认,他的确有一种哲人风范。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发展民间公益事业的条件,也许还不很成熟。有一个问题是成功的企业家共同面临的:钱多了以后,怎么办?是仍以赚钱乃至奢侈的生活为唯一目标,还是使企业的长远目标、管理方式、投资方向等更多地体现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使命感,由此最能见出一个企业家素质的优劣。如果说能否赚钱主要靠头脑的聪明,如何花钱则主要靠灵魂的高贵。也许企业家没有不爱钱的,但一个好的企业家,肯定还有远胜于钱的所爱,这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和有理想的事业。
(刘谊人摘自《健康生活报》2013年12月26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