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高中办学回归本真
2014-02-18也牧
也牧
2013年12月13日,由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在北京市101中学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提出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的管理体制、教学制度、推进机制的建议。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常务副主席罗富和、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座谈会。会议由朱永新主持。
严隽琪从教育改革要响应时代呼唤这一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认为,当前的时代特征有3点:一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潮方兴未艾,需要海量的人才支持。中国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必须把握科技创新和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两个着力点。从教育上来说,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的本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应建立终身教育机制,这既包含对白领的不断升级,也要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及夜校等来弥补对农民工的历史欠债,把我国从农民工大国转变为技工大国。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推进,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教育问题必须放在城镇化、市场化、公平公正、信息化等背景下探讨。在改革之前一定要充分认清这些背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基础教育是公共财政投入,应该只产出公共产品,不能搞特权化,不能给后人留下新的历史包袱。三是国际化问题。在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培养国际化人才息息相关。要增加国际教育和学术界交流,增进文明对话,创造更加活跃的交流环境。世界的和谐以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为基础,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提倡文化理解和文化宽容。
罗富和说,在当前全党全国深化改革、统一认识之际,教育改革也在全面推进,在这种背景下,召开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一年来,民进中央在教育这一参政议政传统领域上做了一些工作,在安徽等10个省区进行了调研,从促进公平的角度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了建议;在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边远地区薄弱环节的师资力度等方面提了建议;从办学体制的改革、办学的体系、教学的改革等3个层次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了建议。希望各位校长、专家今后继续多提宝贵建议,民进将充分吸收大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沿的经验,集智聚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刘利民对民进长期以来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上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他就考试体系改革、高中负债问题、招生社会化、课程改革、办学自主权下放等问题,回应了校长们的建议和期许,并介绍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想法和具体做法。
来自13个省市的20位中学校长,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参加了座谈。在座谈会上,他们结合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交流了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为民进在教育领域参政议政提供了很多启发。
让普通高中办学回归本真
翟春诚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校长)
学校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教育要用性格塑造性格,用胸怀去开阔胸怀,用境界去拓展境界,让教师与学生在幸福中共同成长!
目前,我们的普通高中教育远没有这么优雅和洒脱,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学校的生存都十分艰难,校长角色定位沉重。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债务都转移到学校身上,校长整天为筹措资金,动心思费脑筋。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早已经不是向往中的精神家园,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不是神圣的化身。
要实现高中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让普通高中教育回到真正的轨道上来,国家就要尽快制定化解债务的时间表,下大力气帮助校长松绑解困,决不能像现在还没有出台化解债务的办法,却一味强调减少择校生的招生人数,优质高中学校苦不堪言。
课程改革要提升现代性
郭 涵
(北京市101中学校长)
这次教育部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一考改多考,科目分值作调整。对于减负会有效果,但会不会是“斩首改凌迟”了?学业评价不仅关系到高校选拔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我认为,高考改革不仅仅是科目、分值的调整,根本上说要真正实现“为国选材”的功能。教育评价标准要真正体现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并进一步倒逼课程的改革。
要努力提高我国课程的现代性。国家课程能不能给校本课程多一点空间?新课改以来,三级课程的结构给了学校很多新的发展空间,一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开始显现。但是,课程过多过重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国家课程的分量过重,弹性较小,高中“选修2”也基本上成为必修,校本课程缺乏实施空间。国家课程需要作出必要调整,配合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实施,增加学校课程的活力。
校本课程的评价要与升学挂钩。教育部提出加强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招生挂钩。这次强化是正确的,但并没有提及校本选修课的挂钩问题,还不够全面,这个可以继续探索。所以高中学业评价制度应该和高校招生特别是自主招生制度整体设计。但不管怎样,必须压缩国家课程,才能为上述课程的实施腾出空间。
均衡不是“稀释”
葛 军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
均衡不是平均,均衡不是“稀释”,均衡不是弱尖、削尖。均衡应以整体提升为基本要求,才能确保教育的发展。当前,存在一些现象是值得反思与避免的。如,校长在一个学校4年左右就将接受流动,教师亦然,这对扩展创新拔尖人才苗子的培养空间不利;有些地方甚至还出台限制培养创新人才苗子的政策,这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为此,建议:
(1)应鲜明突出创新拔尖人才苗子的培养途径与培养空间。
(2)从政策上,完善“基础性(学科工具、公民素养)+多元化(个性化选择、未来兴趣发展、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并确保各类成才之路的通畅。
(3)尽快建立创新拔尖人才苗子培养的大学先修课程(博雅课程、专修课程)的学分认同平台与学分认定机制。
促进区域教育内涵稳步发展
王 浩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
推行学分制和绩点制,评价学习过程和质量。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无法实行“完全学分制”或“彻底学分制”,只能采取学分制与学年制双轨并行,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的操作方法。即基本上保留原来的学习年限,但在课程设置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在规定学年中完成的学习量。
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寻找个性化和共性问题。依托信息技术,建设区域基础教育数据中心;做好基础教育数据库建设,如学生学业水平、体测指标、心理健康数据库、学校绩效数据库等。从数据中发掘与高中学生个性技能、成长体验存在较强关联性的强关联因子,并对综合素养较高、全面发展的学生特质进行分析,助力区域内高素质、高潜力学生的发现与培养。
构建一套高中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变高中教育中“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做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需要保障区域基本的学业水平,另一方面,更需要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促进学校、政府、社会间的沟通合作,基于全面客观的教育质量观,初步建立自主发展意识,共同努力,一起提升区域教育品质。这是促进区域教育内涵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课程要有层次有梯度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
关于高中课程的设置和高中生课业负担问题,我认为笼统地谈高中生课业负担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国家的课业是统一的,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负担过重,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负担过轻,有一部分人合适。负担轻重是因人而异。
喊负担重的人一定是学习吃力,喊负担轻是学习不吃力的,对于我们来讲问题在哪呢?我认为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课程内容多少的问题,而是缺乏层次和梯度的问题。从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看,同样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但学习的内容却不同。就一个数学课来讲,至少也有三四个层次,比如,大家都是这个高中的毕业生,天才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一般学生的两倍,天才学生学大学先优课、荣誉课程,而一般学生可能只是把高中学完拿到文凭。
毕业很容易,但是要学得优秀太难了,比我们课业重得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优秀学生增加梯度,加更多难的课程,加国家级选修课,相当于其他国家的荣誉课,让最好的学生有东西可学。另一方面,也的确要减负,要让最吃力的学生没有那么重的负担。课程如果没有这种梯度,我们的教育就永远是不科学的。
推进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刘 沪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
统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存在巨大差异之间的矛盾。当前,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统得太多。均衡不等于统一,公平不能是降低水平。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从全国看,一些大城市,与发达国家的各方面情况接近,可以探索实施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方式;一些边远贫困地区,与现代教育所需要的条件相差很远,我们就不能让他们超越实际,做不现实的改革。在同一所学校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很多不同。因此,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绝不等于一刀切。
目前学校里的教学也过于统一,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校内的考卷一般也都是统一的,教学内容不能有多大差距,因为都要应对高考。学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分出各种实验班、平行班,因班施教。然而,班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对而言,走班制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走班制”在我国高中有必要适当推行。走班制在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高中都实行走班制。这些国家科技发达,获诺贝尔奖的很多,可见走班制不但不影响教学质量,很可能对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走班制与行政班授课制肯定各有利弊。但是从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培养多样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角度看,走班制都有很多优越性。
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
韩 民
(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校长)
建议实行城乡教师福利待遇、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统一标准,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各级政府应在教师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和设置教师岗位比例等方面,建立起统一标准的长效保障体系,并限期解决教师福利待遇城乡不一样,严重影响农村高中教师队伍稳定和教育教学积极性的实际问题。
建立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教师特殊津贴,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任教。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教师津贴补贴制度,设立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教师特殊津贴。经济越落后,条件越艰苦的地区教师特殊津贴越高,其额度不应是象征性的,而是具有较大力度,要保障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高于城市教师,以增强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激活“管办评”三驾马车活力
傅 松
(上海复旦中学校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这一政策对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带来实质性的变革。实际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发力,提出要“促进管办评分离”,这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管办评分离”提到了明确的议事日程,冠之以“深入”两字,说明中共中央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将给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强有力的政策信号。我认为,只有“管办评分离”,政府的责任才更明确,学校的活力将更显现,评价将更合理,办学的实效将更突出。
“管办评分离”,我认为关键在于3个方面:
一是省市级、区县教育行政的“管”,要体现一个“域”和“度”。“域”就是管哪些;“度”就是管到什么程度,如何监管,确保学校能有时间、能有精力独立办学,不是陷于会务、检查等等。二是学校的自主办学,要体现一个“事”和“实”。管理学上自主权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几方面的权利,后面的几个权叫“事权”,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在管人外,再管好事。“实”指的是学校的自主办学不是校长一个人办学,是为人民群众在办学,“满意”两字是目标,所以校长办学要出实效。三是如何有效地“评”,要体现一个“客观”和“多元”。评价应该是多元评价,必须要调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积极性,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监测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取消参加高考学校统一报名
王建明
(安徽省合肥八中校长)
高考改革是个敏感话题,涉及到的问题当然很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也有了明确的方向,但应该看到,高考对学生的影响大都是通过中学传递的,中学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基础。
为什么不取消高中生在学校统一报名参加高考这一做法?因为这一做法导致了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以高考升学率评价学校,导致家长和学生以有多少考生能考入清华北大来选择学校,导致教师为升学率加班加点,使学生只会应试,丧失了学习兴趣,导致了学校为生源而不择手段,甚至花重金去买补习生。如果考生,都像研究生和自学考试一样,在社会机构报名参加高考,既不影响高考的公平性、严肃性和操作性以及高校的选拔,又使中学彻底和高考升学率脱钩,从而专注于按规律办学,这样非常有利于中学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