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信收费”事件的舆论形成

2014-02-18伍婷杨莉菊

新闻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信短信收费

伍婷 杨莉菊

【摘 要】2013年初,微信是否收费的问题引发了社会讨论。本文从微信的传播特征探析“微信收费”事件舆论的形成,并分析事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对舆论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 微信收费 舆论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只收取流量费),2年内用户数量达3亿。短期内用户的剧增使微信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用户的剧增和关注度的提升衍生了新的利益市场。失衡的市场利益分配,使微信所属的腾讯公司和沦为微信渠道提供商的运营商之间在对微信收费与否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后,本属于二者之间的商业问题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微信用户群及社会群体的公众性问题。笔者从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利益群体间的博弈行为探析“微信收费”事件舆论的形成,及二者对舆论的影响和作用。

一、“微信收费”事件回顾

1、收费事件萌芽:运营商短信等业务量下降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透露,从2012年的全年数据来看,电信运营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甚至也下降了5%。运营商欲对微信收费。

2、收费事件升温:媒体讨论收费事件,形成舆论场

2013年3月14日,腾讯发表辟谣声明,随后@人民网、@财经网、@央视新闻网、@沈阳晚报、@京华时报等媒体微博关注了此事,微信收费问题逐渐引起微博网友关注。部分意見领袖也开始关注微信收费问题。如徐昕(粉丝55万),DoNews官方微博(粉丝35万)。

3、新的刺激信息出现:工信部激化舆论

2013年3月31日,工信部介入,首提微信收费,但幅度不大。此事激化微信收费对象不明的争议,引来大众对此事件大量口诛笔伐。

4、收费事件平息:“温馨提醒”正面辟谣

2013年4月11日,微信团队发“温馨提醒”正面辟谣,腾讯公司将不对微信用户收费,微信收费事件基本落幕。

二、微信的传播特征

微信从开发应用仅2年3亿用户数量的突破,其发展之迅速无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魅力,“微信收费”事件舆论的形成跟微信自身的特征有着内在的关联。

1、传播主体:开辟“蓝海”,做强“强关系”

丹麦哥本哈根IT大学教授Richard Ling认为微博、SNS等社交化网络媒体实际上是人类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共同体现。在使用微博时人们在逐渐加强已有的关系,这是一种强关系,而同时人们也通过微博去认识不认识的人,取得一种强关系之外的弱关系。

微信,开辟微博弱关系之外的新“蓝海”,倾向于强关系的组建。从微信功能:视频聊天、实时语音、语音记事本、图片、文字、查看QQ好友、QQ离线助手、QQ邮箱提醒、附近的人(查找100~1000米以内的微友)、摇一摇、漂流瓶等等不难发现,微信倾向于强关系的组建。强,主要体现在对QQ好友、手机通讯录的依附和渗透中,与熟知的人进行更为及时和多功能的互动,为微信用户群的病毒式扩散提供条件,随之便出现了新的利益市场——微信用户群。

2、传播渠道:OTT业务将微信的资费降到更低

OTT,即“过顶传球”之意,指通过网络绕过运营商提供与运营商差不多的服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微信为一项OTT业务。从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来看,微信通过互联网的后台运行每小时只要2.4K流量,每月仅需3M。

除去一定的流量费,微信用户之间的互动不需要收取费用。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微信语音流量0.9~1.2K/秒,文字流量1M可发约1000条文字消息,图片流量根据原图质量压缩至50~200K/张,视频流量根据原视频质量压缩20~30K/秒,上传通讯录2K/100人。

以重庆电信手机用户的文字短信为例,一般的短信为每条0.1元,按照越高越优惠原则,重庆电信最高短信包月为20元400条,1000条文字短息最少需要50元,加上70字的数字限制,1000条文字短息最多可发送70000字的信息。按重庆电信最低的流量包月来算,5元30M,1M则需要约0.16667元,且无字数限制。1000条文字信息,短信发送最低需50元,而微信只需0.16667元。此业务绕过运营商将传输费用降到最低。这样的资费对比,导致运营商短信、彩信、视频等业务的大量流失,“微信收费”舆论的导火索出现。

3、传播方式:实时的“心跳”传播更快更方便

微博在登录后需要刷新方可更新信息,手机短信则几乎是同时传递。而微信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登录之后,系统便会提醒用户。运营商将微信这种在线模式和系统及时的信息提示称为“及时的心跳”,在占领运营商网络通道并时不时的信息提醒的同时并不缴纳费用(除去流量费外),这样的信息传播模式方便了手机微信用户。只要保持微信在线,随时可以收到对方的信息。渠道被免费占领,加大网络拥堵,增加了运营商对微信收费的另一个理由。

三、事件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推动作用

多方利益主体演绎“拟态环境”,催生“微信收费”舆论。事件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三方,即腾讯公司、运营商和微信用户。在这之间还有另一重要角色就是国家工信部。在此,笔者对事件中各方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

1、运营商暗示“微信收费”,制造舆论

2013年1月4日,媒体纷纷报道“从2012年的全年数据来看,电信运营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甚至也下降了5%。”为此,运营商从今年1月便开始布局,试图在舆论上造势以为自己向腾讯收费铺平道路。在公开自身业务量下滑的同时,运营商们将微信永远在线所产生的及时“心跳”造成网络拥堵为由直指OTT业务,暗藏将向微信所属腾讯公司收取一定费用的信息。

2、媒体讨论收费事件,形成舆论场

随后,OTT业务引发“微信收费”的报道不断。北晨网《微信将收费?传运营商正与腾讯谈判》,国际融资服务网《微信盈利隐忧:开收费站还想跑车 020难铺开》,北京晨报《微信即将收费?腾讯:这是谣言》,广州日报《腾讯:微信将收费是谣言》。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纷纷展开对“微信收费”事件的讨论,试图解开谜题。笔者在百度中分4个时间段,在高级搜索输入关键词“微信收费”得出的数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3月31日至4月11日期间,媒介和大众的关注度达到最高值。

3、刺激信息出现,工信部激化舆论

3月3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第二届“岭南论坛”上提出微信有收费可能,并称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但不会大幅收费。4月2日,@“人称T客”发布微博称,7月1日微信收费(信息每条0.05元,语音每条0.1元)。至此,新的热点信息激化了“微信收费”舆论的形成。

此时,3亿微信用户已经按捺不住,矛头直指传统垄断企业运营商,误将“微信收费”理解为“运营商施压腾讯向微信用户收费,就算暂时不收费,将来的盈利模式的背后用户才是真正买单的人。”图1为笔者就微博网友对此事的不同观点的数据分析。刺激信息出现后,“微信收費”事件舆论达到高潮,对网友观点做出的抽样调查更具代表性。由图可知,45.4%的网友指责运营商。

4、温馨提示:舆论平息

在整个事件中,腾讯除几次辟谣外并没有做过多的评论,冷静观望和置身事外的态度在网友们对运营商的口诛笔伐的同时赢得了大量的正面口碑和关注度。并在合适的时候发布表辟谣申明表示将启动微信官方微博发布辟谣信息,2.5G网络优化计划缓解网络拥堵问题,不过自始至终并未明确提及微信并不会向用户收取费用,直到4月11日微信发布“温馨提示”才明确说明微信不会向用户收费,此后,舆论得到平息。

结语

在整个事件中微信的传播特征和利益主体的博弈使这一商业问题最后演变成社会公共事件,形成舆论。舆论虽已平息,但微信与运营商之间的矛盾还在,运营商如何改变自己的窘态,微信如何摆脱渠道的占用问题,为避免新的利益纠纷,相关部门还需要更多的改革创新和努力。□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陈作平:《新闻传播学前沿2009-2010》[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③百度百科,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④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学导刊》,2012(3)

⑤蔡茂州,《刍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其发展趋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7)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工信短信收费
工信部:加快制定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政策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工信部批准625项行业标准涉31个环保标准
工信部:我国将出台保护个人信息行业标准
工信部批准多项油墨行业标准
“微信收费”背后的创新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