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话故事的英语阅读教学
2014-02-18冷品优
冷品优
基于童话故事的英语阅读教学
冷品优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材不太重视文学作品,造成学生文学阅读的缺失。本文阐述了增加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意义,并以最新译林版《英语》中一个单元的示范教学为例,分析了如何通过童话故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童话故事;阅读教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小学生很难有机会静下心来接触、品读和欣赏人类文化的精髓——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目前大部分初中阶段采用的教材来看,其设计编写大都围绕着语言结构、功能、话题和任务进行,实用性较强,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获取信息。这样的阅读取向直接导致中小学生功利性阅读大行其道,英语文学阅读的体验极度贫乏(柯安利,2007),同时也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宗旨,即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葛文山,2008)。
阅读文学作品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体验和愉悦的阅读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人类文明、文化、思想的载体,所以语言教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它更是一个陶冶性情、构建精神的文化教育过程。文学类作品是最能体现人文和文化特点的学习材料,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其接触到鲜活、真实、生动的语言,还能够对奠定学生的人文底蕴、构筑学生的“内在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韩宝成,2007)。柯安利(2007)也认为,语言的文化性不单单体现在外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其精髓的表现应该是文学。文学作品是了解异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能够更生动、具体地反映异域文化。
童话故事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通过奇异的幻想创造出来的一种故事性儿童文学体裁。童话中那些新奇的幻想和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有利于儿童养成阅读长篇文学故事的习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课标》)在语言技能“读”的五级目标描述中提到: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课标》还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等。”要实现以上要求,将优秀的文学作品编进教材、使它们走进课堂是
必然的趋势,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出其他读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共识,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教材改编中,专家编委们都渐渐把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引入教材,译林版《英语》在此次改编中就引进了英国经典童话故事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和Gulliver's Travels,这些文学作品都是英国著名作家的传世之作,流传甚广,颇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随着英美文学作品不断地被引进中学教材,如何依据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设计出文学故事阅读教学,以激发出学生文学阅读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不落入一般体裁阅读教学的俗套,将是广大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下面将通过一个成功的教学范例阐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基于童话故事的英语教学。
二、案例分析
2014年1月,在江苏省初中《英语》新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培训活动中,常州市某中学的杨老师在一节研讨课上尝试了“基于文学故事,学习语言,读写结合,阅读拓展”的教学探索,给所有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教内容是改编教材中新增的文学作品——童话故事Gulliver'sTravels的片段,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记:格列佛在自己乘坐的船触礁后,只身游到了小人国的海滩上,他在昏睡中被绑缚在地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动弹。而这里的小人身长不满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像巍峨的大山一般。于是,格列佛和小人之间展开了破冰式的交流。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和笔者的评析。
(一)教学步骤之一:整体复现
教师先通过呈现以下图片,进行自由问答交流,然后让学生观看卡通故事,并请学生回答:(1)故事开头,主人公Gulliver醒来时发现自己有什么异常?(2)故事结尾,主人公Gulliver想要做什么?
评析: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的情景导入,很快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前一天学过的有趣的童话故事情景中;紧接着让学生观看卡通片,通过视听手段使其整体感知童话故事的情节。整体感知就是通过整体呈现,使读者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通过故事的整体复现,学生大概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并通过联系前后故事情节,准确把握文中人物的感情和态度。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从而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与讲解。
(二)教学步骤之二:语言学习
1. 立足文本,学习童话中的重要词语
教师讲述,并请学生进行表演。教师给出英语指令,学生依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教师有意重读画线部分关键词语或短语,如:
(1)Show me yourfingers.
(2)Show me that youare tired out.
(3)Pushagainstthe desk.
(4)Put your hands on yourstomach.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成功地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接着由教师板书,展示相关重点词汇,全班朗读黑板上的关键词汇。
评析:这种“教师说,学生演示”的小游戏,符合青少年喜欢“做中学”的心理特征,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先前所学的词汇储备,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词汇学习没有停留在
听词辨义的浅易层次上,教师随后在PPT上集中展示了关键词汇,让全班朗读,强化了词汇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关键词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导入新课,既巩固了童话文本中的主要词汇,又为后续语言学习和写作活动做了铺垫。
2. 基于情节,学习文本中的短语
教师让两名学生来到教室前面,一名学生展示卡片上的动作短语,另一名学生默读并表演出相关动作,全班学生通过观看动作演示,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故事梗概。学生操练的短语及句子如下:
(1)Gulliverswam asfar as he could.
(2)Gulliverwas tied tothe ground.
(3)A tiny manmoved up overGulliver's stomach and neck until itwas standing nearhis face.
(4)Gullivershoutedat the tiny men.
(5)The tiny menfell over. But theygot up againandcontinued moving acrosshis body.
(6)One of the tiny menbegan talking toGulliver.
(7)Gulliver tried topull one hand freeand managed to break the ropes.
(8)Gulliverliftedhis left handintothe air.
(9)The tiny menbegan to shout atGulliver.
(10)The tiny mencame straight towardsGulliver.
紧接着,教师利用PPT展示关键动作短语,让学生复述故事文本。先请同桌合作复述,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复述展示。动作短语包括:swam as far as, was tied to, moved up over, was standing near, shouted at, fell over, got up again, continued moving across, began talking to, pull… free, managed to break, lifted… into the air, began to shout at, came straight towards等。
评析:这篇童话故事中有许多生动的动作描写,据此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展示表演的活动,即通过学生的表演和描述,让其理解并初步运用文本中出现的动作短语。借助关键词复述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在这一活动中,表演者和描述者之间产生了“信息沟”,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活动充满好奇和期待,全身心参与其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信息沟”的采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一旦获得动机并发生作用,就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持久力。而要让学生获得动机并产生作用,就必须让他们产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需要,产生想学的内驱力,从而调动全部的注意力来进行外语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方法和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自觉地运用信息沟原理,有意识地创造具有信息沟的语境,引发学生进行交际的内驱力;要尽可能使学生的言语交际活动真实而富有情趣,使外语学习显现出生动性和创造性。这个环节中所用到的很多句子又为最后的写作输出做了语料准备。依据文学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学习和实践,把知识学习与文本复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强化了语言学习和训练,理清了故事发展的细节,为之后的写作搭建了支架。
(三)教学步骤之三:深层想象
1. 问题引领,展开想象
教师先将图片和关键词句逐一呈现,使学生重温故事中的关键情节。教师首先进行提问:What did Gulliver find when he woke up? 引导学生说出:He found he was tied to the ground. 教师顺势说出:Yes, the tiny men tied Gulliver to the ground, and they were successful. 教师随即要求学生将这两个并列句改写为一个单句,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The tiny men managed to tie Gulliver to the ground. 这样,学生便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并掌握了be tied to和manage to do sth 这两个重点短语,升华了对故事的理解,对进一步展开想象做出了背景铺垫。教师继续激发学生思考深层次问题:Why did the tiny men tie Gulliver to the ground? 学生积极思考,对此问题给出了出乎教师意料、且令人满意的答案:
S1: Because the tiny men wanted to protect themselves.
S2: Because they were afraid of Gulliver, since he was such a huge man.
S3: Because they thought Gulliver would kill them.
S4: Also maybe they wanted to eat Gulliver, because they were too hungry.
…
教师接着提问:在小矮人看来,他们觉得Gulliver的脸像什么?他的脸远看像什么?踩上去、感觉起来像什么?他们爬上Gulliver的腹部时,他们觉得像爬在什么上?学生再一次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满意答案:
S1: It looked like big ground with a mouth and a nose on it.
S2: It looked like a lake with an island.
S3: It looked like a mountain, a hill from far away.
S4: It felt like a desert, oh, maybe a garden in winter.
…
运用同样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提出了以下五个开放性问题:
(1) What did Gulliver sound like when he shouted?
(2) How did the tiny men feel when Gulliver shouted at them?
(3) What did one of the tiny men say to Gulliver?
(4) Why did the tiny men shout?
(5) How did they feel at that time?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细节,训练学生学习新的短语,设计促使学生深层思考的发散性问题,激发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所设计的问题立足于文本,又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扩展,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引导了学生进行推理,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站在小人的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回答问题,为学生最后的写作输出做了丰富的思维铺垫。另一点值得赞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并充分肯定了学生基于文本和个人经历的合理想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激励性课堂用语包括:Use your imagination, and try to be as imaginative as possible. /Good idea, I like your idea./Yes, you are very imaginative./You are so creative. Thank you./Yes, I agree with you./You are very humorous./You have a good sense of humour./Well, never mind. You made a good try. 当学生的思维得到教师的认可,并被呈现在黑板上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也愈加活跃,回答问题也愈加主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平等地进行了交流,创造了民主的讨论氛围,使得学生的回答出现多处有意义的产出。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道:“Gulliver被绑在地上,因为他们认为,不能让这个巨人走,要让他留下给小人国服务,保卫小人国,抵御外来强敌。”学生把自己丰富的想象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创造性的产出既训练了深层思维,又在实际交际中训练了语言知识,还为随后的采访活动埋下了伏笔。
2. 对话采访,操练语言
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采访,一人扮演记者,一人扮演小矮人,借助以下不完整的对话框架进行操练。对话内容如下:
Reporter: Good morning, our hero. You were the first to find the huge man. How did you find him?
Tiny man: On that evening, I… on the beach. Suddenly I saw… It was the same size as… (It looked like…)
Reporter: What did you do after finding the giant?
Tiny man: I… I felt…
Reporter: What did our army do with him?
Tiny man: We…
Reporter: …
Tiny man: …
Reporter: It is said that he tried to run away. How did you stop him?
Tiny man: We... We wouldn't let him get away because…
Reporter: You were so brave. Nice talking with you.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评析:基于之前的七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还为这一采访活动提供了支架性的对话框架,对话内容既有变化,又不离故事主线,始终立足于小矮人的想法和感受,自始至终围绕着前面的开放性问题的内容,学生操作起来有径可循,有话可说,因此学生采访得很投入、很自信、很成功。此时,学生能做、会做、也想做这个活动,他们对自编对话的畏惧心理也得到了克服。这一活动为后续的笔头输出在口头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随后的写作环节水到渠成。
(四)教学步骤之四:故事改写
1. 教师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小矮人,改写这段童话故事。学生可以借助PPT提供的短语:crashed against, as… as sb can, be tired out, be tied to, move up over…, continue doing, fall over, begin talking to sb, try to do…, lift… into…, manage to do…, come straight towards sb 等改写出一篇题为A huge man in Lilliput的作文。
写作结束,教师让两名学生朗读了他们的作文,下文是其中的一篇习作:
After the rainstorm, I went to take a walk on the beach. Suddenly, I found something strange. Oh, my god. I saw a huge man lying on the beach. He was so big that helooked likea big mountain. I was afraid of being hurt by him if he woke up. So I went back to my village quickly and told my friends what I had found. Then my friends and I came back to the beach. All of us were surprised to see such a huge stranger sleeping on our beach. Because he looked so huge andfrightening, wetied him to the ground. Then some of usclimbed uphis body andmoved overhis stomach, until finally I was standing near his face. I had a close look at him. His nose was like a hill and his eyes looked like two lakes. They were too big. He looked ugly. Just then, the huge manwoke up. He made a big noise like a thunder, so Ifell over. But I was not frightened because he was tied to the ground and he could not move. Igot upagain from the ground, and shouted at him, “Who are you? And where are you from?” He pulled one of his hand free andlifted his left hand into the airand said, “You are a bad boy. Why did you tie me to the ground? I want to go back home to live with my family. Let me go home.” “But you cannot go away, we want to lead you to meet our King,” I said. In the end, wemanaged to gethim to meet our King.
评析:由于之前的阅读学习和操练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储备了写作所需的词汇、短语、素材和话题,因此在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后,学生都跃跃欲试。教师可以感受到学生能写、想写,乐于把心中所积聚的思维化为文字。写完之后,教师让一名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了自己的作文,并对其做了简要评价。教师对学生富有智慧的想象和精彩描写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而且还凸显了学生作文中用到的从文中新学到的单词、短语和句型结构,这样做符合本节课所设置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第二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故事文本里学到的语言进行写作输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巩固故事文本中学到的新词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学步骤之五: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两项课后作业:(1)继续完成课上的写作任务,进行互批、自改后上交;(2)网上阅读后续的童话故事Gulliver's Travels。网址:http:// www.okread.info/read.php?d=sc/glfyj/012&ch=1
评析:课堂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主阵地,而课外学习则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课标》提出了“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的教学建议。教师布置的第一项作业使学生的写作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自评、互评的形式,使学生在写作、修改体验中学会不断地完善作文;第二项作业是基于课堂话题的课外拓展阅读,满足了学生迫切想了解故事后
续发展的求知欲,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切实落实了《课标》中“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的要求。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取知识,不断巩固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提高对这些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使新旧知识在新的语境中不断复现,辅以教师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能对学生起到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的作用。较好地开展课外学习,能够加快学生英语学习的速度,提升学生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国家人们的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培养学生终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文学作品走进课堂是实现《课标》要求的必然趋势,文学作品包含童话、寓言、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等多种类型,每种作品都有其特点,因此文学故事的教学不能千篇一律。笔者建议教师在设计初中课本中的童话故事教学时,关注以下几点内容。
(一)童话故事的特点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想象力丰富,但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童话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能够打动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童话故事中,读者能够找到乐趣,净化自己的心灵。有的童话会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的语言直接表述一个道理,而有的则须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巧妙的阅读引领是至关重要的,此类阅读在培养学生文学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拓展学生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童话故事教学的课时安排
笔者建议安排两课时为宜:第一课时让学生“文本接触,整体理解”,这一课时中可以设计两个主要教学环节:(1)情景导入;(2)整体输入,整体理解。第二课时让学生“基于故事,语言聚焦,拓展写作”,可以设计五个教学环节:(1)整体复现;(2)语言学习;(3)深层想象;(4)发散写作;(5)课后拓展阅读。
(三)童话故事的教学重点
依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学习语言知识外,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和品味情节发展、人物言行、句式长短、用词考究、标点符号变化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情节发展和故事结局的预测力,培养其对文中隐含之意的领悟力以及对作品的改写、缩写或续写的能力。
(四)童话故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避免分析语篇结构
教材中选编的童话故事片段,语篇结构不完整,一般不可以划分段落,没有中心思想。
2. 避免浅层的字面理解
应该从文本中的人物描写、语言特点、标点符号等方面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揣摩,使其深刻领悟作品,因此教师切不可把童话故事当作一般文本来教学。
3. 避免落入一般文本的阅读俗套
不能采用适合信息文本阅读的略读、扫读或读前、读中和读后等惯用方法。因为这些阅读方法往往只是关注孤立的事实信息,而在文学故事中孤立的信息和情节并非读者的关注重点,读者所关注的是情节和情节之间的关联及发展。童话故事是运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
4. 避免切割肢解故事文本
故事文本的教学要整体输入,切忌把故事切割肢解,正如人们在欣赏电视剧时最怕被插播的广告打断一样。任何一个文学故事都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整体领悟语篇的能力,使学生
学会语篇的整体输入、整体吸收、整体加工和整体输出。这样学生才更能够看到篇章深层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5. 避免剥夺学生的阅读体验
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总是在学生还没有看完故事时就打断学生阅读,急迫地告诉他们故事的结果或教育意义,剥夺了学生文学欣赏的体验过程,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愿望。童话故事本身就很吸引学生,学生也有发现故事最终结果的心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整体阅读、整体理解故事文本,享受其中无穷的乐趣。
6. 避免文学阅读止于课内
教材选用的文学作品,多为长篇故事的一个片段,是很好的指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和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拓展阅读是对课内童话教学的延伸,是在巩固课堂所学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在符合学生审美、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更多语言获取的途径,使学生在充分体验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葛文山. 2008. 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 [J]. 中小学外语教学,(10):1
韩宝成. 2007.“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实验模式及操作方案 [Z].
柯安利. 2007. 中小学英语也要重视文学阅读. [EB/ OL]. http://www.gmw.cn/01gmrb/2007—07—18/ content_641488.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讯地址:214046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电子信箱:474772606@qq.com
编辑:张翅
G623. 31
B
1009-2536 (2014) 02-0057-07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