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工艺创新 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
——专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所长操君喜
2014-02-18○文/刘明
○文/刘 明
五十载工艺创新 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
——专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所长操君喜
○文/刘 明
195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原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研所)在英德成立。50多年来,茶研所承担着发展广东茶叶生产与茶叶科学研究的任务,成为推动广东茶叶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农业装备杂志(以下简称X):与其他茶叶主产区相比,广东茶叶生产有哪些特点?
操君喜(以下简称C):广东是我国茶叶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茶叶出口的重要口岸。广东茶树种植和分布范围较广,大致分为粤东(乌龙茶、客家绿茶)、粤北(白毛茶、红茶、绿茶)和粤西(绿茶、乌龙茶)三个产茶区,主要集中在梅州、潮州、揭阳、肇庆、湛江、韶关、河源、清远、云浮、茂名这10个地级市,全省以绿茶、乌龙茶、红茶三大茶类为主,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趋于稳定,目前茶园面积62.8万亩,总产量6.31万吨。
产品结构方面,广东名优绿茶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离开地域性则几乎没有市场。以凤凰单枞为代表的名优乌龙茶特点突出,但高品质的太少;名优红茶具有广谱适应性,但产量较低。近几年全省的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生产继续下降,高档特色乌龙茶、工夫红茶市场潜力大,绿茶中的特色名优绿茶发展较快,相关的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产品创新也在加快,总体结构仍在不断优化。
广东是茶叶消费大省,年消费量约8万吨,拥有全国最大的茶叶销售集散地,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建设了一批茶叶专业市场。从广东茶叶流通市场来看,目前全省茶叶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从茶类结构来看,广东茶叶市场上大量从外省调入的是普洱茶和乌龙茶两大类茶,其中普洱茶由前几年的空前火热至目前渐现疲软,而乌龙茶深受省内消费者普遍喜爱,也是市场上真正缺少的产品。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广东各茶区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名优茶生产,努力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家庭式和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逐渐向龙头企业转变,具有规模经营性的企业正在形成。一方面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包括无性良种推广力度加大,高山优质茶产区茶园发展快速,现有茶园培肥水平不断提高,新茶园不断扩大规模、增加设备,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了茶园栽培、加工与管理的技术推广力度涌现了许多茶叶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
X:现代农业要求农机农艺相融合,如何理解茶产业的农机农艺融合?
C: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农艺是农机的服务对象,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只有高度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茶叶产业同样也离不开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的结合。茶叶生产包括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包装销售等主要环节,其技术发展都是围绕获得优良的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操作简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等目标进行;茶叶机械设备主要有种植类机具、田间管理类机具以及收获加工与包装类机具,其主要作用是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损失,节约成本,在茶叶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不仅可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减少茶园环境污染,稳定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而且可以促进茶农或茶叶企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从而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促进茶叶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X: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茶研所做了哪些工作?
C:自1959茶研所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农机和农艺的深度融合,也一直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育种方面。茶研所选育出了品质优异、产量较高、适制性较广的适合机械化采茶的英红九号、青心一号和鸿雁系列品种,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与应用,其中英红九号红茶已成为广东红茶的典型代表,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厚醇爽、香气香醇持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连续多年获得中茶杯和省级各种名优茶评比金奖,英红九号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其显著,大大提升了广东红茶在国内的地位。另外,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红茶育种岗位科学家研究团队多年的努力下,茶研所也在粤西和粤北地区筛选出金萱、翠玉、丹霞1号和丹霞2号等适合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优异茶树品系,并作为适合广东机械化采茶的品种进行大力推广。
栽培方面。茶研所在茶树栽培和管理方面,自2003年就开始研究将传统茶园通过低位嫁接套袋换种改造为符合现代化新型茶园的技术。为了改善和保持茶园营养状况,茶研所进行了“肥水一体化技术”和“蚯蚓-有机物培肥技术”等的研究,将肥料与先进的喷灌、滴灌技术相结合引入到茶园中使用,并利用饲养蚯蚓接种于茶园中,实现了茶园养分的供需平衡,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同时,茶研所也进行了茶树新型修剪技术和机械化采摘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生态环保茶园生物多样性模式构建和通过修剪等技术防控病虫害等研究,完全实现了不施农药的有机生态与安全环保茶园的建设与管理。
加工方面。茶研所在早期就茶叶加工方面进行过配合茶机厂开展盘式揉切机、转子机的研制,开展了红碎茶加工工艺参数研究,制定了广东省红碎茶2套样标准;2010—2012年,茶研所联合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原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共同研发了红条茶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连续化生产线,这是国内外首次出现的红条茶连续自动化生产线,并且在英德和钟落潭基地各建成一条,目前已完全投入使用,其中英德基地生产线日生产能力达1500公斤鲜叶,钟落潭基地生产线日生产能力达500公斤鲜叶。在使用该套设备的同时,茶研所对该套设备的加工工艺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调整,在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并确定了更符合现代人风格的英红九号红条茶加工工艺参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工新产品方面,也进行了适合机械化采摘和作业的新型产品乌龙红茶、陈香茶的研制,其产品获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机械化采茶方面。在1989年农业部组织主要产茶省市和有关茶研所、采茶机械生产厂家成立全国机械化采茶协作组,开展机械化采茶技术研究开始,广东省作为协作组成员之一,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陈栋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了广东机械化采茶的研究,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制定了广东省茶叶机械化生产的地方标准。茶研所作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育种岗位科学家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两个国家级研究团队的依托单位,把机械化采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先后在粤西和粤北等地区选育出多个适合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优良茶树品系,确定了机械化采摘茶叶的乌龙茶和红茶加工工艺,并制定了相关的机械化采茶地方标准,并在廉江和仁化两地建立了茶叶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的示范基地,完全以机械化采茶代替了传统的手工采茶,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X:目前广东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有哪些不足之处?
D:茶叶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到采摘、加工和包装销售整个产业链条都离不开机械,而且全面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也是整个茶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和趋势。在适应农艺要求方面,广东茶叶机械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比如符合现代化新型茶园的管理机械,各种适合当地茶树品种和种植模式的采茶机,保证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加工设备,毛茶捡梗、除杂等精选自动化设备等等。
相应的,在适应农机要求方面,农艺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选育或引进适合机采的高品质茶树品种,改造现有的茶园以适应机械化采摘要求,配套符合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栽培管理技术,探索符合新型加工设备的技术参数以确定新产品的加工工艺等。
目前广东的茶树良种化、茶园机械化、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等都落后于国际水平。从农艺与农机相融合的角度考虑,茶树育种方面不仅要选育和引进品质好、产量高、适制性广的品种,也要选育出更适合机械化生产和作业的茶树品种。例如最近几年从台湾引进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的金萱和翠玉茶树良种,我们选育的鸿雁系列、英红系列等茶树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适制多种名优茶类,而且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周期非常适合机械化采摘和加工,目前已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此外茶树栽培管理方面也需要配套相应的机械设备,例如修剪机、施肥机、喷灌设施、采茶机等,茶园的管理技术也应该围绕机械化生产进行相应的改进。目前,广东在茶园栽培管理方面相对较落后,省内茶树种植区分布较广,大型龙头企业较少,农户分散经营不能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低,茶园管理方面仍以陈旧的简易机械和传统的人工方法对茶园进行管理,采摘仍以人工手采为主,导致劳动成本较高,茶叶产量不高,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现状。
在茶叶加工方面,随着国内茶叶加工机械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广东省内多数企业和小型作坊都引
进了如杀青机、揉捻机、摇青机、烘干机、提香机、色选机等现代加工设备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做茶方式,大大降低了劳动量和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茶叶品质和质量。但省内仍有不少农户和小型作坊只有一台揉捻机,甚至完全手工做茶,生产效率低,而且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不能保证。
X:未来茶研所在推动广东茶产业发展方面有何规划和想法?
C:近年来国家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就现代茶产业而言,首先面临的是规模化的问题,要规模化就必须机械化,而目前我们从茶园土壤耕作、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到茶叶加工、精选、包装等,都需要解决机械化的问题。机械化是制约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目前我国几个产茶大省,比如江苏、浙江、福建等都有茶叶机械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和成熟的生产企业,我们广东在这方面是欠缺的。作为全省惟一省级茶叶科研机构,我们应当承担这个历史责任,未来的工作要有意识地向这方面调整,从品种、栽培、加工到分级精选、包装,茶叶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想办法介入,以广东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载体整合国内有关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开展适合广东茶业特色的机械化研究工作,为广东茶业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