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茶产业的出路
———全程机械化
2014-02-18姬立平
○文/姬立平
广东茶产业的出路
———全程机械化
○文/姬立平
春天的曲江,正是制茶季,连空气里都有着茶叶的香气。广东省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年会暨“首届广东省茶叶技术与品牌创新论坛”选择在这个时节召开别有深意。
曲江,有着1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有着深厚的茶叶文化,更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种。但是,曲江有好茶却无名茶。曲江茶产业还面临着无人种茶、茶叶机械化落后的尴尬现状。
曲江是广东茶产业的一个缩影。它面临的问题也是广东茶产业面临的问题。
来参加此次联盟大会的都是跟茶产业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从茶园、茶厂的负责人到大专院校的资深教授、科研机构的工程师、茶艺师,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专注广东茶产业,为广东茶产业发展寻找一条最合适、最通畅的大路。
谁来种茶
“现在最贵是人工,请不到人采茶,工人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了……”几乎所有的茶园和茶厂负责人在交谈时都谈到这个问题。梅州何总说,请人采茶成本太高了,一天100多元还请不到人。连曲江罗坑一个仅有几十亩茶园的农民都说:“每年摘茶都要请好多工人,好难请人!”
广东茶产业联盟盟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树育种岗位科学家陈栋说,随着农村劳动力紧缺,农村“三留”人员(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茶园劳动力的需求,必须千方百计地应用现代的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对劳力的耗费,这也是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茶业的采茶成本占到整个成本的70%,我们要做大众化的好茶,除了品质稳定、安全,成本必须降下来,成本竞争是最终极的竞争。质量安全是个槛,品质是个性化需求,但成本是硬竞争力。
正源华茶的王总对此深有感触。他2000年开始种茶,很快发现人工不但难请而且80后年轻人很难管理。怎么办?除了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外别无他法。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正源华茶成为机械装备完善的现代化茶厂,企业效益逐年上升,企业知名度不断提高。
机械化是出路
2013年,在陈栋的主导下,针对劳动力紧缺现状,茶产业联盟进行了机械化采茶及加工的示范,结果显示,机械采茶效率比人工采摘提高了19.6
倍,每公斤采茶费用比手工节省2.19元。
这个数据令整个团队的工作人员兴奋不已。按照这个数据,一个家庭有3~5个劳动力就能完成50~120亩的茶园管理。陈栋以廉江一个家庭农场为例向记者算了一笔帐:该农场原来有40个工人,引入机械采茶后,一台采茶机可以达到35个采茶工的效率,这也意味着农场主只需要5个人就可以完成采摘、加工所有工作,直接节约了35个人的人工成本。目前该农场主每亩平均收入8000元,去掉成本,每亩的纯收入有4000~5000元,如果他种50亩茶就可以赚20万元。陈栋说,如果一个家庭每年有20万元的纯收入,那一定能把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留在家里,不需要抛家弃子到城里去打工,这就解决了地由谁种的问题、解决了三留人员无人管的问题,更重要是解决了规模化经营问题,打造出真正的职业农民。
除了采茶机,陈栋说,结合广东实际情况,目前的茶叶种植中还有几个方面实现机械化势在必行。首先是每年冬季一次的深翻施肥,这是茶叶种植中劳动力强度最大的,老人和小孩根本做不了,必须要强壮劳力才能完成,所以这个环节一定要实现机械化。第二是除草翻土。一定要用机械化代替除草剂,除草剂的残留非常长,从茶叶安全套角度看,必须用机械替代。第三,修剪机械化。茶树每年都要进行多次修剪,需要大量人力。
陈栋说,未来的方向必然要推行全程机械化,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全程机械化要在茶树未种之前就对茶园进行规划,从茶树的种植规格、设施建设,排灌系统等方面综合考虑。
正视现状
谈到茶产业机械化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茶业学科带头人、茶业研究所所长王登良教授在肯定近些年来广东茶产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提出:“我们要承认茶叶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茶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广东省的茶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王登良教授说,机械采摘是茶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虽然在廉江的一些茶厂做了一些示范和推广,但是在还不够。王教授认为,采摘机设计的理念必须更新,我们现在的采摘机械是“修剪式”的,把茶树顶尖的部分齐刷刷全部砍掉了,不能保证采摘到的全是新茶,尤其是对名优茶的采摘很难达到要求。“我们在设计机械时观念上能不能由被动转变主动?我们能否设计出根据茶叶老嫩程度不同、纤维素含量不同,应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让采茶机有选择性地采摘?如果能有这样的采摘机进行推广应用,相信大家都会来选择这个机械。”
针对茶业种植中劳动力强度最大的深耕、施肥基本靠人工作业,王教授认为,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市场上的机械不合适广东的茶业种植规格。“所以说我们的机械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要根据我们的种植规格进行改进,不能以机械定义茶树,而要以茶树定义机械!”
王教授认为,目前广东茶产业在加工环节机械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但是不可忽视还有许多地方仍然是家庭作坊,特别是在潮汕地区,加工机械化程度还不高。比如茶叶的吸附性都比较强,柴火烘干时较容易吸入烟雾,影响茶叶质量,导致家庭作坊方式品质难以保持稳定,同时也很难形成大规模生产。
陈栋则认为,广东茶业机械化的短板最重要的是单机质量不行。以恒温器为例,外面的温度和里面的温度差30℃,里面上下左右的温度也不一致。陈栋曾提出烘箱要既有温度又有湿度,“在太阳晒干的、温和的,又有温度又有湿度和一个很凛冽、非常爆晒的环境下出来的东西哪个好吃?干燥过程不是简单去除水分的过程。机械工程师们都错误地认为干燥过程是去除水分的过程,没有研究干燥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作用或者能源的作用方式对品质的影响。”
农机农艺结合是关键
2011年底,在广东省茶研所和广东省农机所的共同研制下,国内首条红条茶加工设备投入生产;
2013年10月,在陈栋的主导下,广东省首条茶叶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在马山投产。王登良和陈栋都认为,从单机作业到连续化、清洁化,再到自动化、智能化,这是发展趋势,但同时2人都认为目前的加工设备都有待完善之处,尤其是在农机农艺相融合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众所周知,目前市面上的茶叶加工设备以江浙和福建产地为主,一般适合中小叶种茶,但是在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是大叶茶种,梗子比较粗、叶子比较大,显然不适合广东茶种。王登良认为,广东茶业的生产要进一步突破,应该根据加工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用科技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杀青机可否根据广东茶叶的特性进行时间设定,再比如数控揉捻机的引进可自动控制茶叶揉捻时压力、时间和转速,更好地提高茶叶品质。
王教授说:“我们搞科研的、加工生产的、农艺的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使做出来的产品真正符合茶叶的习性。”春茶采摘时雨水比较多,采回来的茶叶水分高,怎么脱水?王教授说,这个问题就非常需要农机农艺的结合。“用萎凋槽也好用鼓风机也好,一是耗电,而且茶叶的质量也很差,因为长期吸水,所以香度不够。而且叶子和叶子之间重叠的部分会粘连,怎么吹都吹不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反向思维?设计一种机械,可以直接在茶叶未采摘之前就进行水分的处理,然后再采回来?”
“要加强联合攻关,这也是我们请广东省农机所参加联盟的用意。搞机械的不懂茶艺,搞茶艺的不懂机械,两者怎么结合,未来要设计适合广东茶味特色的机械是很重要的。”陈栋说,“企业可以把那些单机结合起来使用,但是要改变机械的性质会非常难,所以我们必须和农机所合作,也必须和专业的机械生产企业进行合作,要吸收别人好的东西。”
更深层的思考
陈栋直言机械化的推行必须要有好的机制才能完成。
2013年的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解决“地由谁来种,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出路”。陈栋说,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能不能让留守农村的人致富有钱赚,归根结底是解放劳动力的问题,而农业机械化是惟一的出路。
要解决机械化问题就要解决生产规模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大量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既能拉动茶叶种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带动农民致富,又能依靠科技,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2013年中央一号文首提“家庭农场”,能不能执行好发展家庭农场问题,关键的环节把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进行有效对接。要通过龙头企业、品牌企业的流通,让他们带动N个家庭农场,让农户发展茶产业更专业,效益更突出,逐步由普通茶农单一生产转变为“茶农+专业合作社+大公司”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引领广大茶农尽快增收致富。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茶园流转给大户,也就是陈栋所说的机制问题。而这个问题也绝不是短期内可以有效解决的,广东茶产业机械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