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果园的技术革命
2014-02-18何乐言
○文/何乐言
山地果园的技术革命
○文/何乐言
柑橘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任何一个国家的柑橘生产都需要大量人工进行管理和采摘。如果找不到降低成本的办法,柑橘产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形成。
———华中农业大学柑橘专家邓秀新教授
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果树生产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经济效益。我国作为水果种植大国,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在林果业特别突出。
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9.5%,与之相左的是,我国果业的机械化普及率却很低。截至2011年,全国林果业机械保有量只有21.15万台(套),其中挖坑机3.9万台、果树修剪机6.7万台。
在2010年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中有这样的明确描述:林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实际需求。随着农业科技日益进步和农村劳力的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不断提高,先进果业机械取代人力劳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推行果园标准化、机械化、省力化栽培显得越来越重要。
攻坚战:以运输机械化为突破口
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高三大难题是山地机械化发展的契机。以柑橘为例,柑橘园田间运输这个作业环节的机械化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这个环节却是柑橘生产用工量最大的环节,是长期制约我国柑橘生产机械化的瓶颈问题。
早在山地果园运输机械还没开始广泛使用时,许多山地果农已开始自行兴建果园运输装置,如广东龙门山地橘园果农自建双轨运输机、山地砂糖橘园果农自建的简易运输装置等,果农的迫切需求表明山地果园运输亟需机械化。
2007年确立的柑橘技术产业体系为推动山地果园机械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下设的柑橘机械研究室在研发适用、省力山地果园机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和示范推广,为解决降低用工成本、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模版和样本。
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2位岗位科学家及其团队,在柑橘主产区调研柑橘园的地形地貌以及柑橘种植状况,发现大部分柑橘都种植在坡陡山地,有些果园有较直的耕作道与排水沟,有些是弯弯曲曲的耕作道甚至无耕作道等。在考察日本山地柑橘园运输机械后,他们思考如何研发适合中国柑橘园的山地果园运输机。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首先考虑研究索道运输机,从钢丝绳索道到链式索道;然后研究钢丝绳牵引式
(单向或双向)遥控双轨运输机(固定式、拆装式和变轨式)。华中农业大学团队首先研究柴油机驱动自走式有人驾驶双轨运输机,然后研究柴油机(汽油机)驱动自走式有人(无人)驾驶运输机、牵引式遥控单轨(无轨)运输机。从运输机的简单手控到遥控与程序自动控制、从简单的机构到机电一体化结构、从单一的安全机构到复合的安全装置等不断发展,并研究运输机的综合利用与进行试验示范。
持久战:围绕产业链构建技术链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杨洲教授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岭南水果创新团队设施与机械化岗位专家,在谈到果园机械化问题时,杨洲认为,我国的水果生产机械化水平尚处于围绕产业需求构建技术链的环节,还没有到深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杨洲的团队目前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研发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农业机械,比如修剪、采收、运送机械,与国家柑橘机械研究室不同的是,杨洲的团队主要研究易损类果品如香蕉、荔枝的运送机械;另一个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械装备,比如灌溉、喷药、施肥等机械。
在杨洲看来,发展果园机械化要产学研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推进。“比如一般的灌溉机械,很多企业都在生产,那高校的研究重点就要放在灌溉设备的智能控制、无线通讯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放在果园的精准灌溉管理等环节上,这也是高校的优势和长处。”
采访中,杨洲特别提到施肥机械的重要性。目前果农施肥的方式主要是挖穴施肥和开沟施肥,不管哪种方式,劳动强度都非常大。在调研时杨洲发现,由于人力短缺、劳动强度大,果农挖坑的深度有的不达标,有的甚至直接把肥料袋子直接放在果树下。根据这种情况,杨洲的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挖坑、开沟机械的研究,开展精准施肥装备的研究。
在果品采收方面,杨洲主持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采运机械化。采收机械主要是研究采收平台,果农可以站在采收平台上采摘水果。杨洲说,这个项目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只能用于坡度不大的果园,目前的问题是广东大部分果园用不上这种车,因为地陡,而且树太密,车根本进不去。杨洲说:“说到底还是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问题,我们现在是根据果园现状来研究机械,还处于围绕产业链构建技术链的环节,要真正实现山地果园机械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立体战:农机农艺相融合
高级农艺师李国华自称“柚农”,他从事柚子种植研究已有20多年时间。他说柚子是最适合梅州气候特点的果品,发展柑橘产业,第一是要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品质提高了,效益才能提高;第二是要注意做好病虫害防控,保证柑橘产业的安全;第三是要解决山地果园的机械化问题,解决劳动力困难的问题。李国华认为,由于农村劳动非常紧缺,所以用机械取代一部分重体力劳动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果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波曾在某公开会议上提出“目前我国农机与农艺专家之间尚缺乏交流,机械化推广受困于果园传统栽培模式中的架式过低、行距过窄和行头过小等问题,果树种植和栽培管理模式与机械装备不能相互配套的问题特别突出。”如何研发出适合构建“节本、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果业发展需求的果园机械,如何实现果园机械农机农艺的融合,已经成为掣肘中国果树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尽管国外的果园机械非常先进,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气候、地势、土壤等条件不同,外加树种和栽培模式不同,机械装备也有很大差别。业内人士认为,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大部分使用大中型机械,而我国大部分果园主要采取分散的经营模式,更适宜应用中小型机械,加之知识产权方面的约束,难以直接套用国外模式。要发展山地果园机械化,仍需依赖科研单位、企业、院校组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研攻关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为果园农机与农艺融合提供强有力保障,而且可以有效加快研发进程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