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回失去的“安全依恋”

2014-02-18晓林

现代家长 2014年2期
关键词:姥姥女士女儿

晓林

所谓“依恋”,心理学上是指儿童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儿童依恋抚育者(主要是母亲),与其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关系,是儿童寻求安全感的本能。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从小缺乏稳定的依恋关系,会出现一系列反常行为,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母女分离,两下悲伤

唐女士的家乡在安徽芜湖,和丈夫一起来上海打工已5年有余。唐女士和丈夫都在医院做护工,很辛苦,几乎没有休息日。其实,他们是不愿意休息,因为加班有加班费,他们想多挣些钱,等经济条件好了,就接女儿颖颖来上海上学。这是他们的梦想,牺牲自己改变孩子命运的梦想。

当年离开家乡时,颖颖刚满周岁,刚学会叫妈妈。唐女士舍不得孩子,但外出打工哪里顾得上,只好忍痛把颖颖寄养在颖颖的姥姥家。刚到上海的时候,唐女士想女儿,夜夜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在梦中哭醒,说听到颖颖闹着找妈妈。但是没过多久,唐女士就睡得踏实了,因为工作太累,有时,她顾不上吃饭就呼呼睡去。

颖颖的姥姥在电话里说,颖颖很乖,不怎么闹人,也没说想妈妈。放下电话,唐女士伤心难过,她知道这是妈妈在善意地撒谎,怕她太想孩子伤身体。后来,唐女士给妈妈的电话越打越少,她太累,又不想浪费电话费。想女儿时,她就宽慰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自己狠狠心,多赚些钱,将来接女儿来上海团聚,再好好补偿女儿。

春节放假,唐女士只休息3天,回家还没有跟颖颖混熟,就打点行装踏上了回沪的火车。她总是趁颖颖没醒的时候离开家,她不想看到颖颖哭泣的小脸。

唐女士听老家的邻居说,她刚去上海那会儿,颖颖彻夜哭闹,大老远就能听到,“妈妈,我要找妈妈”的哭喊声有时持续到后半夜,让人听了撕心裂肺的。因为不吃不喝,颖颖还住过两天医院。后来,颖颖变得很乖,只是过于腼腆,见生人就哭,成天躲在姥姥身后,怯生生地张望。唐女士可怜孩子,却也没在意,心想,女孩子嘛,胆子小很正常,长大了就好了。

就这样,5年来唐女士和丈夫一直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每年与女儿相聚不超过5天。前不久,眼看颖颖该上学了,唐女士和丈夫决定把她接来上海上小学。尽管房子是租来的,尽管学校是专门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民办小学,唐女士还是兴奋异常,因为她的梦想总算实现了,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妈妈的家,如此陌生

2013年8月,颖颖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准备一个月后入学。刚来上海那一天,颖颖在车上看傻了眼。大都市的繁华让她感到又新奇又恐惧,小手紧紧攥住妈妈的衣角,寸步不离。

一进家门,颖颖再次惊呆了。光可鉴人的地板,高高的落地窗帘,洁白的墙面,华丽的灯具,尽管都是市场上最便宜的货色,但足以让第一次进城的颖颖震惊。

唐女士不无得意地问颖颖:“这个家好不好?像不像童话里的皇宫?”

颖颖紧闭双唇,一言不发。

唐女士推了推颖颖,嗔怪道:“怎么不说话?妈妈忙了两个月装修,都是为了你呀!”

颖颖半信半疑地看看妈妈,小心地问:“这是你们的家?”

唐女士马上大惊小怪地纠正:“这是咱们的家!这孩子,怎么对爸妈说你们?”看女儿一路上出了一身汗,唐女士马上开热水器,准备给女儿好好洗个澡。这是颖颖第一次洗淋浴。

洗完澡,唐女士拿出早早买好的新衣服让颖颖换上。看到漂亮的新衣服,颖颖面露喜色,因为长期以来她对家乡的小伙伴经常有新衣服穿羡慕不已。但是,当看到唐女士打算把旧衣服扔进垃圾桶的时候,颖颖突然暴发了。她冲上前去撕扯唐女士,哭喊道:“不许扔!不许扔!你坏,你是坏人!让警察把你抓走!”

唐女士惊呆了,她不明白颖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但她不想由着女儿胡闹,硬把颖颖可能带有跳蚤的旧衣服处理掉了。为抗议唐女士的粗暴,颖颖把新衣服上的扣子全揪掉了,并拒绝跟唐女士说话。好在爸爸及时出面,哄了两个小时,颖颖的情绪才算平复。

为了让颖颖尽快适应上海的生活,唐女士觉得需要抓紧时间教给颖颖一些生活常识。她教颖颖吃饭的规矩、进门换鞋的规矩、随手关门关灯的规矩、上厕所冲水的规矩、见人问好的规矩、道歉的规矩……颖颖刚6岁,哪能一下子消化这么多新知识,于是有了抵触情绪,甚至故意犯错,逼唐女士放弃。

唐女士被颖颖折腾累了,只好暂停,但她没有失去信心和耐心,临睡时还对颖颖说:“那就先睡吧,明天还有很多知识要学呢。明天妈妈要教你说普通话!以后咱在上海生活,就算是上海人了,在上海上学,都要说普通话的,不能再说咱家乡的方言了,不然会让人看不起的。”

颖颖知道,普通话就是广播里的话,她会几句,但感觉别扭,很可笑,听唐女士让自己以后说这种话,她想起远在家乡的姥姥,忍不住抽泣起来。

晚上,颖颖不肯睡觉,闹着要找姥姥,因为她从小到大都是跟姥姥睡一张床,听姥姥哼家乡的小调,而现在,她要一个人睡在黑漆漆的小房间里,窗外还时不时有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那种家乡小调,唐女士也会哼唱,但她拒绝哼唱给颖颖听。她的理由是,来上海上学,就是为了脱去“穷根儿”,变成城市人,过时尚的新生活,怎么能有怀旧思想呢?最让她难过的是,女儿来到身边,还想着别人,明摆着跟自己不亲。自己为女儿吃了那么多的苦,却换不来女儿的一张笑脸,连声“妈妈”都不肯叫,她觉得很亏。

两周下来,颖颖还没有喜欢上新家,而且有了许多异常表现,比如长时间地玩从家乡带来的东西,对父母态度冷漠,邻居一来做客她马上跑到里屋藏起来。有一天,唐女士发现颖颖为躲客人居然藏到床底下。

唐女士感觉颖颖怪怪的,而且怪异症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于是慌了神,找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安全依恋,必不可少

要解开颖颖的心结,需从母女的依恋关系说起。

所谓“依恋”,是指儿童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儿童依恋抚育者(主要是母亲),与其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关系,是儿童寻求安全感的本能。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从小缺乏稳定的依恋关系,会出现一系列反常行为,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儿童与抚育者的依恋关系有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抵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是唯一健康的依恋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儿童能更多地把时间用于探索环境,而不是用于查看抚育者是否在场,语言能力发展得较快,能够顺利地与同龄伙伴玩耍,获得更多的交际经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能较快地适应学习生活,并成为游戏高手。其余三种都是不健康的依恋类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孩子有可能形成心理疾患,即“反应性依恋障碍”。

在颖颖眼里,妈妈既是最亲的人,也是抛弃自己的人,既是自己最爱的人,也是最恨的人,既想亲近,又感到陌生,既给自己新生活,又强制自己服从,所以,她的依恋类型属于紊乱型,即最严重的不健康类型。

唐女士问:“您所说的依恋类型,是孩子天生的吗?怎样才能使孩子获得健康的依恋呢?”

我告诉唐女士,孩子属于哪种依恋类型,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后天成长环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抚养方式。抚育者能否提供给孩子合适、积极、温柔、细致的照顾至关重要。抚育者既要对孩子专心致志,及时响应孩子的要求,还要经常与其身体接触,用话语和物质激励巩固亲子关系。早期失去妈妈照顾,或经常被忽略的孩子,可能形成依恋问题。

第二,抚养者的稳定性。有些孩子并不缺亲密的抚育者,照顾方式也比较合适、积极,但因为各种原因经常调换照顾者,也会给孩子造成依恋障碍。所以照顾者的稳定性与照顾的性质是同样重要的。

第三,家庭因素。上幼儿园之前,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心理力量来源,所以家庭的各种问题——比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弟弟妹妹的出生等会间接地影响孩子的依恋关系,不可小视。

第四,孩子的先天性情。不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或者父母的行为如何,有些孩子就是天生随和好相处,而有些就是喜欢发脾气,有些永远精力充沛,有些就是安静小心、动作缓慢,这就是性情。性情是孩子先天具有的稳定的情绪反应及调节方式。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情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风格。

第五,父母的依恋类型。父母也曾是妈妈怀里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父母要清楚自己属于什么依恋类型,因为它必然会在抚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孩子的依恋类型。研究发现,安全型的父母容易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回避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回应不足,抵抗型的父母则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焦虑、不知所措,对孩子的照顾没有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以上五个方面对照颖颖的成长经历,唐女士黯然神伤。她说:“看来,我对不起女儿。我原本想给她创造更高的起点,更美好的未来,没想到给她制造了那么大的伤害,我所做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安慰道,“您是有梦想有献身精神的妈妈,现在需要您勇敢面对现实,积极行动起来,重建母女关系。”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吗?”唐女士用企盼的眼神盯着我。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我说,“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的现象很普遍,与很多留守儿童相比,颖颖算是幸运的。”我告诉唐女士,儿童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只要母亲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欣赏,并适当地增加与孩子身体的接触,比如温暖的拥抱、轻柔的抚慰,细心地照顾孩子,孩子就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对亲人的依恋可能维持得比普通孩子更长一些,表现得比较黏人。

我提醒唐女士,由于和颖颖分离过久,现在重新在一起生活,会有一些不习惯,所以要注意自己的以下言行,不要刺激颖颖。

第一,如果发现颖颖的某些行为和习惯不好,不要急急忙忙地纠正,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否则会让颖颖感觉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安全感。

第二,不要急于向颖颖表达亲密感,给她适应的时间,否则她可能拒绝妈妈的亲近,引发妈妈产生挫败感,反过来又让颖颖焦虑、害怕。

第三,颖颖刚到新环境,想念姥姥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妈妈不应嫉妒,否则容易让颖颖对亲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混乱的感觉。

第四,不要随意扔掉颖颖从老家带来的东西,比如衣服、玩具、图书、文具等,这些物品对稳定颖颖的情绪很重要,因为这些东西是老家生活的“物证”,投射了她对姥姥的依恋。要暂时保留它们,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失去兴趣。

唐女士疑惑地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以后怎么跟颖颖相处呢?”

我回答:“总的原则是:要用没有诱惑的深情和没有敌意的坚决去引导孩子,营造平和、坚定、温暖的家庭气氛,融化孩子的心,使她慢慢投入你的怀抱。”具体做法,我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优化抚养方式。平时要更加关心、关注颖颖,经常陪她玩游戏,多拥抱、抚摩她,多与她交谈,多给她买些小礼物,对颖颖的情绪表达,如哭叫、郁闷、高兴、惊奇等,要有及时的反应,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眼里是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磨合母女关系。可以每天选择一个固定时间(半小时)为游戏时间,游戏内容让孩子选择。玩游戏时,要全身心投入,通过行为和语言,暗示颖颖你正在关注着她感兴趣的内容。要多用“当你……时,我很喜欢”的句式,向她表达你玩得很开心。如果她在游戏中表现出色,要用语言、微笑、拥抱和拍摸来表扬她。游戏结束,要和颖颖一起总结,并表达你对这种游戏的喜爱。尽量不要用命令、指导、教育的口吻,如:“你应该那么玩!”“不对,你又错了!”“我告诉你这个游戏的意义……”总之,让孩子成为游戏中的主角和控制者,在愉快的相处中加强母女的依恋关系。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姥姥女士女儿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聪聪的信
全年目录
和女儿的日常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喂猫女士
绣花高手姥姥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