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02-17牛磊赵正平刘冬冬郭博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效果

牛磊 赵正平 刘冬冬 郭博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分别从分级标准的规范性问题;分级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设置问题;分级以后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班级规模大小问题;以及成绩的评定标准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它能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分级教学的科学性,改善计算机分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分级标准;心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班级规模;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46-03

为了适应目前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显得特别重要, 尤其是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结合,进一步体现出计算机在不同专业应用方面的差异性, 实施计算机分级教学是大势所趋。目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计算机分级教学。[1,2] 但由于地区差异、学生水平差异、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合理等因素出现了教学效果不很理想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该文分别从分级标准、分级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班级规模、以及成绩考核等六个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要取得较好的分级教学效果须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 分级的标准

目前各高校对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进行分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对入学后新生进行计算机知识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划分等次;第二种是不考核,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自主选择等级;第三种是以专业为依据进行分级,相同专业在同一等级。[3]

从以上可以看出分级方法较多,但是各种方法又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合理现象。第一种分级方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的试题质量,并且大多学校采取纸质试卷进行考核,由于计算机课程主要以上机操作为主,所以试卷上很难体现出学生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偶然性较大;第二种方法好坏取决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是否准确,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并非易事,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就很有可能导致有些同学高估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而选择较高等级,结果由于课程难度较大而无法达到学习效果,还有可能能力较强的同学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第三种“一刀切”的模式显然区分粒度太大,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

基于以上所述,要分级还是需要必要的考核,以考核成绩作为划分依据。但是纸质的考核显然不合适,可以参考Microsoft office一级考试系统的方式,设计一个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模拟系统,重点考查学生对计算机一级基础知识的考查,该系统应该涉及的知识面足够广,但是深度不宜太深,可以将成绩划分若干个等级,例如低于60、60至80、80分以上,低于60的进入一级,80分以上的直接进入二级,60至80这一区间的学生不妨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认为他的成绩侥幸成分偏大,他可以选择一级;如果他认为虽然没有超过80分,但其实他可以做的更好,那么他可以选择二级,这样更能体现出民主性和科学性,毕竟任何考试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偶然性。

2 分级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级教学是学生入校后进行考查,根据测试成绩来划分等级,不像英语或者数学的分级,英语和数学分级可以直接参考高考的英语与数学成绩。由于高考中没有计算机这一项成绩,仅通过进校以后的一次考试进行等级划分,由于此次考试成绩一部分学生会“沦落”为低等级,可能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被“歧视”的错觉,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抬不起头,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从而违背了分级教学的初衷。所以学校在分级工作展开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海报或者网页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要将为什么要分级以及分级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讲清楚、讲透彻,消除学生在分级后产生的顾虑,以良好的心理迎接分级教学。

3 课程设置要合理

一般可以将计算机基础分为二至三个层次, 进行分层次以及模块化教学,去适应学生专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 计算机基础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般包含操作系统、OFFICE以及网络基础等内容;计算机软件基础是指VB或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则包含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应用、网站设计以及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不少高校将计算机基础分为两个层次,那么也可将上述的第二与第三层次划分为一个等次。

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对的是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置时必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学生本身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二是专业差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不同需求。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自己的专业结构去设置课程,找到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服务,让学生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参考国外很多高校的做法,就是教学内容可以允许学生和老师以商量的方式来决定,切实保证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4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型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往往课时数量又偏少, 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要改革,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进行组织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

对于低层次的班级,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这种情况宜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操作部分最好的在机房授课,老师边讲学生边练,讲练结合。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将刚刚听到的,通过及时的上机操作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他们的课程大都以应用为主,所以任务驱动是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它和“精讲多练”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以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主,老师讲课时间减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任务,老师以辅导答疑为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班级规模大小要适中

不少人认为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这就导致不少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班级规模划分问题上处理的不很妥当,往往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规模太大,一个班级的人数经常超过100人,甚至达到120、150人。如果是理论课程,这个班级规模可以理解,但是计算机课程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就是它以操作实训为主。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一百多人的机房只有一个老师指导,而两节上机课的全部时间是90分钟,那也就是说,一个学生上机课时得到的老师指导时间只有几十秒的时间,再加上一个老师的精力毕竟也是有限的,所以就会出现学生因为需要指导而无法得到满足而放弃学习,老师因为过度劳累而无法更好的指导的一种不良现象,教学效果当然也不理想。

以平时的上机课经验来看,一次上机课的总人数以不超过50人为宜。这样一来,学生相对能有较充分的时间得到老师指导,有问题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作为老师也感觉不会有太大的时间压力,课堂紧张的气氛得以解决,这也顺应了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初衷,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6 成绩评定要科学

成绩的评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前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平时成绩比例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一般包括出勤、作业、实验报告等,期末考试成绩就是卷面成绩。由于这种评定方式仅仅期末的一次考试占据了成绩的绝大部分,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平时得过且过的心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推动力,也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才去突击学习,所以失去了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会对部分学生造成误导,把考试当成了学习的最终目标,最终无法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必须要对传统的成绩评定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平时成绩、阶段性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模式,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价,以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有所得,切实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的综合评定。这部分成绩一方面主要用于教师督促学生的课堂纪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对重点问题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评分,它能使教师掌控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2)阶段性测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往往模块性较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大,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可以在完成每一模块的教学之后,例如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就开始分别进行改模块的阶段性测试。可以利用学生部分上机课的时间,可以使用考试系统,也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针对当前模块的重点内容进行测试,使学生在指定的考试时间范围内完成,并根据完成情况评定成绩。相信在阶段性测试的促使作用下,学生一定能主动地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上机时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也可以使用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

3)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整体的评价方式,期末考试要尽量避免使用卷面的形式,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操作实践为主的课程。期末测试应该在某个考试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完全上机操作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应尽量包含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绝大部分内容,覆盖面要大,但是难度要适中,目的是考核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不是考倒学生。计算机课程的理论部分可以参考国家级计算机考试系统,以选择、填空或判断等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应用部分要以操作实践为主,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7 总结

总之,如何更加科学地对计算机基础进行分级并最大程度上发挥分级教学的优势,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是分级教学的最终目的。该文从以上的分级标准、心理问题、核心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班级规模以及成绩的评定标准等六个方面做了进一步调查研究,这些问题也是分级过程中容易出现或者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如果在分级过程中能更加重视这些问题,那么它必定给计算机分级教学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计算机分级教学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周海芳,王挺,贾丽丽.“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调研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8):21-24.

[2] 周海芳,王挺,宁洪,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73-76.

[3] 王晓燕,顾正位.高校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案探讨[J].公会论坛,2012,18(2):141-142.

[4] 黄正杰,王秀友.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4):88-90.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效果
分级诊疗路难行?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