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与人才(外一篇)
2014-02-17黄东成
●黄东成
文凭与人才(外一篇)
●黄东成
人才辈出的时代,务须遏制住不利于人才辈出的某种习惯势力。
都说文凭不等于人才。可是,用人者偏偏首先看文凭。而且首先便看属于哪个学校哪一档次的文凭,如高校招聘教师,没有博士学位,免谈。如果有“海归”背景并持有海外名牌大学文凭,不用说更具优先条件了。
其实,文凭虽然能证明学历,大学固然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和熔炉,但并不能因此认定没有大学文凭就一定出不了人才。比如毛泽东没有文凭,谁能不承认他是满腹经纶的人才;彭德怀元帅没有文凭,却是举世皆知身经百战的大军事家;华罗庚没有文凭,照样成为国际闻名的大师级数学家;梁漱溟没有文凭,24岁就被蔡元培聘去北京大学执教……人才都有一定天赋,除了必备的主、客观条件,还须一定的机遇。俗说“行行出状元”,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能出人才。有从校门走出来的人才,也有“从战争中学会战争”的人才,还有孜孜不倦自学成才的,即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材”。
今天,时代发展了,有条件当然都应该接受高等教育,中国现代化尤其需要高科技人才。文化专业知识是成材的基础。但基础就是基础,并不就等于人才。也即,大学里走出来的未必个个是人才,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是照样有卖肉的、卖蛋的、当“垃圾王”的吗?各人前面长长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跋涉去拼斗。
人才观也随着时代发展在变化。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要有一技之长,对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大大小小都应是人才,当然人才中的精英毕竟少数。一般情况下,有文凭又对专业刻苦实践的,最能出人才;有文凭而放弃专业浮躁无所寄的,则很难成人才;没有文凭却有丰富实践经验,与那些有文凭却踏进社会换了专业的,基本在一个平台,只要努力勤奋百分之百地付出,其佼佼者极有可能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今天,世界之大,社会分工之细,各行各业人才需要量之众,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急需人才,尤需尖端科技人才、大师级杰出人才,这是需要人才部门慎重严肃去发现和规划的。我只想提醒鉴定人才部门的人,应当首先是观念现代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式人才。不要总认为文凭是刚性的,才能是柔性的,忽略身边土生土长的奇才,却由外国人首先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失职。人家讲的是实质,我们讲的是形式。
可以肯定,文凭是重要的,重视文凭没有错。但只望来点两分法,不要仅看文凭不及其余。不少人总是用一个模式套。符合模式的,不会逮老鼠的猫也是好猫;不符合模式的,逮老鼠再多的仍然不是好猫,害得多少人才被挡在门外。我们何妨给没有学历(权且不论原因)确有真才实学的自学成才者,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以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然,像取得39项创新成果,其中25项获国家专利并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十大标兵”,“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并享受省政府津贴的刘宝敬,却仅仅因为他没有文凭,就一次再次通不过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的事例,难免还会不断发生。
人才辈出的时代,务须遏制住不利于人才辈出的某种习惯势力。
心理与心态
这两个词似乎不能相提并论。然而朋友的实践告诉我,两者实实在在关联得非常紧密。唯有正常的心理,才可能有正常的心态。
那天,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他改行当心理医生了。我奇怪,好好的作家改行,去干只比街头算命测字一类高级点的心理诊疗的行当,不值。对方并不恼,笑我对这一行太不了解了。他说他本来就是学医的,因为喜欢文学,写了几本书就成了作家。文学是人学,观察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作家的必修课,人的心理因素与事业的成败和身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好,有病也会自愈;心理素质差,没病也会有病。
他给我讲了一个心理因素的常识。地上画一条两尺宽一丈长的独木桥,不论是谁,人人都可以心不惊胆不颤地泰然走过去。同样的这座独木桥,若是悬在高空,看还有多少人敢走过去?谁还可能泰然?这就叫做心理作用。再比如,现在真正的文学作品卖不出去,而那些“美女”作家、“另类”作家及“下半身”作家的玩艺儿,却极畅销。为什么?出版商就是迎合了一些读者的窥私心理,以此狠赚一票。过去《金瓶梅》作为黄色禁书不许人看,人们的逆反心理偏要想方设法钻丝觅缝地去找来看。《金瓶梅》较之现代那些“下半身”自我暴露癖,性孤独、性饥渴、性变态、性技巧的描写,也得甘拜下风。读者的这种不正常的畸形心理,作为先进文化的维护者,难道不该去正确引导?
心理素质决定着心态的正常与否。有时心理防线的崩溃可以摧毁坚强的意志力。他告诉我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将军由夫人陪同去医院体检,结果令医生愕然,忙请出也是高干的将军夫人悄悄商量。将军看他们神秘兮兮的样子很不满,大声对医生说,“有什么话当面对我说好了,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我都不怕,你们还担心什么?”医生听他这么说,又是部队首长,便据实相告他患了癌症。猛听此言,刚刚还神采奕奕的将军,一下子瘫坐在沙发里,最后还要靠秘书和司机将他架进车里。可见,纵然有承受过生死考验血与火沉重打击的身体,却不一定能经受住猝不及防的致命的心理打击,以致顷刻间心理防线崩溃。
经他这一说,我也想起一个老同事、老作家来。他长期患有严重的失眠症,痛苦万状,平时脸色发青,印堂发暗,天黑下来就害怕,他吃安眠药不是一颗两颗,而是成把地吃。他亲口告诉我,他的失眠症是文革下放在农村时落下的。一天夜里睡下不久便被蚊子闹醒,坐起来扭亮手电筒在蚊帐里与蚊子鏖战,经拍打觉得已经消灭完了,一睡下却仍觉得还有一只蚊子在耳边嗡嗡飞,搅得他一夜不得入睡。从此每夜如此,一睡下就觉得有只蚊子在耳边嗡嗡地叫,怎么赶也赶不走,失眠症就这样落下。回城以后,症状更严重,进过多少大医院,看过多少名医生,甚至住进过精神病院,均未能够根治,这种痛苦人们根本难以体会。我想,心病还需心药医,他这个被折磨了几十年的老病,说不定还真能通过心理诱导治好呢。
朋友高兴地说,你终于相信心理治疗的必要了吧。身体上的病症是看得见的,而心理上的病症看不见的,看不见的病症有时比看得见的病症更顽固更难治。不过,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只要对准了号,锁也就很容易打开,心理上老死解不开的疙瘩,也就能迎刃而解。比方说(他又给我说了一个例子),是一个泌尿科专家当作笑话告诉他的:
是文革时期,军代表带来一个已届中年的军官,说他是第二次“新婚”,而结婚当夜忽然就不行了,越躁急越不行,惹得女方还以为他原有这老毛病,便有了意见……我说,现在是文革时期,实在没法给你治这病,请另找别的医生吧。军代表安慰我不用怕,这不关阶级斗争,一切责任由他担待;病人更是苦苦哀求,务请给他打一针特效药。出于无奈,只得硬着头皮给他打了一针。第二天,那位中年军官带着一套红宝书喜冲冲找来了。一进门就紧紧握住我的手,对我千恩万谢,说多亏了你的特效药,昨晚就解决问题了。
朋友十分惊奇,你真给他打了一针特效药?专家笑起来,文革时期,哪来这方面的什么特效药,我是给他打了一针蒸馏水。朋友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专家说,他这病完全是心理诱因造成的,心理上觉得打了特效药,病就不治而愈了。
细想一想,我发现,许多人因心理因素酿成的各种奇怪的疾病确乎多不胜数,我终于不再怀疑朋友改作心理医生的初衷,或许我身上就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什么病。朋友又在电话那头说笑起来,现在你应该明白那些“美女”“另类”“下半身”作家的书为什么那么畅销了吧,这种书应该比专家那冒充特效药的蒸馏水要有效,说不定对一些人的心理病态能起特殊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