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申遗的曲折建言历程

2014-02-15

北京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北京市委九三学社大运河

文 张 涛

运河申遗的曲折建言历程

文 张 涛

九三学社在全国率先建议、倡导并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在全国产生重大社会反响,获得国家采纳,具有重大意义。运河申遗是载入史册的国家文化大事,也必将记入九三学社的工作历史。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宣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立即掀起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高潮。目前,各地运河城市轰轰烈烈开展了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以及品牌宣传工作。回顾运河申遗,我们欣喜地感到,申遗过程本身创造了历史。九三学社作为民主党派,在这一重大国家文化活动中,履行参政党职能,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创建性作用。

最早提出运河申遗

2003年7月,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机关报《九三北京社讯》发表了九三学社社员王昆所写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这一被《京华时报》等媒体称之为我国最早提出大运河申遗的建议,正如九三

学社北京市委网站所报道的《大运河申遗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起全国关注和各运河城市纷纷响应、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申遗建议最终被国家采纳,取得成功,这是九三学社社员尽职思考的结果,更是九三学社发挥组织优势,围绕党和国家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取得的重大成果。申遗建议和推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九三学社的一次科学大行动。各级领导和社员,体现出崇高的科学精神、使命意识和责任感。

2001年初,王昆作为党外干部人选,履职北京市通州区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兼任运河文化产业办公室副主任、运河产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整理运河文化,加强运河生态保护成为核心工作。随着对运河的了解,王昆越发觉得运河文化厚重积累,横跨时空,价值杰出。2002年,通州区举办运河文化研讨会,专家纷纷倡议要深挖运河文化,打响运河文化品牌,提升城市人文形象和知名度。随后,王昆随区委区政府领导组团到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对运河城市和运河段河床建筑物或历史遗迹进行系统考察;参观聊城运河博物馆等众多运河文化展示场所;参加第一届杭州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了解了丰富的运河文化历史人文风情和文化传承成果。运河巨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深深吸引并震撼了王昆,他经过扎实的调研和缜密思考,决定提出包含运河文化遗迹和风貌保护利用开发的运河文化产业带规划方案建议,向通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提出覆盖通州运河段42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建议报告,得到充分肯定。

现任北京市园林局局长、时任通州区委副书记的邓乃平曾问过王昆:“你是作家又是管文物的,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什么是运河文化吗?”王昆一时语塞,翻阅一些专家文章,面对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内涵,很久也没有总结出一个令他自己也令领导满意的答案。越探究,翻阅的东西越多,越难以描述运河文化的璀璨与丰富。为了回答领导的提问,也为了这个引人入胜的运河文化,王昆认真研读相关文章,深深感悟,大运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活画卷,是一部中华民族智慧与劳动品质的历史,是无与伦比的历史史诗和活着的杰出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运河推动两千多年民族发展,承载中华民族众多文明成果,也见证着中华民族成长历程的曲折和繁衍。大家都说“运河一撇长城一捺”,被称为中华大地上两项巨大的人类工程。而王昆认为,运河巨大的历史贡献和丰厚的人文价值,相比长城其实更为壮观,他仔细研究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标准,逐一对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特征,决定提出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通过翻阅运河大辞典等书籍,了解运河文化成因,研究运河发展的科学路线、历史路线、功能路线。同时,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定义标准,逐条逐句对照,分析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独特的文化特

征、内涵以及传承价值,找出对应标准和满足的条件内容。真实的运河申遗建议出台的过程,不是灵机一动的灵感、创意,而是呈现在各级领导面前的长达两万余字厚重的长篇学术论文,是九三学社提交的一篇严谨的政协提案。2003年7月,王昆在《九三北京社讯》发表文章,建议大运河申遗。同年,将原文作为调研报告和政协提案提交给通州区人民政协。经过一年推动,引起全国关注。

为运河申遗不懈努力

运河申遗从提出到石破天惊,迅速形成全国共识。殊不知,这一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重大创意建议,当初差点胎死腹中。没有九三学社坚持不懈的努力,申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最早关注王昆这篇建议并积极推动的,是国家文化部资深文化专家、《中华文化画报》总编,时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主任的范贻光。没有这位文化学者的一腔激情和不断推动,这篇发表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内部刊物上的建言,就会无声无息地淹没在飞快的时光之中。

范贻光给王昆打电话说:“这是一个发现。真能申报成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后,王昆用他这句话作为标题在北京市政协《北京观察》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大运河申遗利在千秋》。范贻光还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的各位专家到通州考察运河并与相关领导交流。九三学社社员建议由王昆执笔形成政协提案,先向区政协报告,并不断向社会各界推动倡议。通州只是运河的一段,按照提案处理流程,运河申遗提案有可能会转成北京市政协提案乃至全国政协提案。提案立即引起时任通州区政协主席王玉辉的关注,他当即找区主要领导批示。时任通州区委书记梁伟、区长邓小刚

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2004年初,王玉辉联合众多政协委员,向北京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获得广泛关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王玉辉又当面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汇报。此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通州,听取区领导汇报后,也高度关注大运河申遗。

九三学社社员提议由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与通州区政协联合举办大运河申遗专家研讨会,得到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的支持。为了开好会议,通过范贻光的联系,王昆拜访了文物界德高望重的罗哲文、郑孝两位老先生,并邀请其参加座谈会。罗老非常惊讶和激动,表示只要在北京举办这个会,“没车,走也会过来参加”。如今,仙人已去,其言犹鸣。权威专家的态度更增加了九三学社社员大胆推动的决心。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申遗座谈会筹备活动遇到了阻力,工作停滞了。

但峰回路转,一个重大机遇迎面而来。2004年,第二届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在运河名城济宁召开。这是由17个运河城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会议活动,大会设立市长论坛。王昆大胆设想,运河申遗一定会得到各沿河城市响应,要抓住这个机会,说服主管领导。

王昆立即着手准备前期工作,组织几位九三学社社员一起收集资料、分析研判,汇报写作意图和文稿,得到领导赞同。时任通州区委宣传部长张秀余表示要一字不改地在大会上宣读。于是一篇《关于运河城市联合申报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在济宁大会市长论坛上宣读。一石激起千层浪,演讲立即引起大会热烈讨论。原先设定的所有文化节内容都似乎淹没了,大会主题完全变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建议极大地触动全国运河城市神经,多年开展运河文化交流的城市联盟活动,似乎突然找到一个巨大的制高点。新华社编发了新闻通稿,众多中央媒体和省市媒体持续报道。运河城市市长和各相关领导纷纷接受采访,表示运河城市要联合开展运河申遗。

2004年9月7日,《京华时报》发表《通州联合16城市达成共识——京杭大运河开始申遗》文章,明确指出王昆是最早提出运河申遗的倡议人。运河申遗建议被国家正式采纳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总结这一过程,在网站上刊登《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议提出》。不久,王昆参加全国政协干部培训北戴河会议,在结业大会上做了《关于利用政协参政舞台推动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思考与建议》发言,又一次借助政协平台,呼吁全国政协积极参与推动。他还借助2010年运河城市主席年会等机会,发表“运河文明”观点,继续为运河文化保护与弘扬呼吁。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更是不遗余力,不断创造条件,让王昆在不同场合呼吁推动运河申遗工作,先后安排其参加九三学社中央和浙江省委在杭州举办的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运河申遗无锡高峰论坛。

2006年全国政协全会期间,几十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纳入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重要议题。全国政协很快确定组织由众多省市和部委领导、专家、记者组成的一百五十多人参加的历史上第一次全局性调研活动。举办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相关省市和部委领导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启动仪式、申遗研讨会和相关活动。不久,全国政协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告,建议将大运河申遗纳入国家议事日程。从此,运河申遗建议正式被国家采纳。

运河申遗成功,是民主党派积极建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全力推动,最终获得国家采纳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重大政治成果。2012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牛有成在全市党外代表人士领导干部学习大会上,总结各党派围绕大局建言献策成就,高度肯定运河申遗提案,点名表彰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和王昆,指出“九三学社在全国率先建议、倡导并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在全国产生重大社会反响,获得国家采纳,具有重大意义”。

运河申遗是载入史册的国家文化大事,也必将记入九三学社的工作历史。

作者系传统文化与民俗学者

责任编辑 崔晨

猜你喜欢

北京市委九三学社大运河
冷向阳当选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遇见“大运河”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前团北京市委是全团的一个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