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新战骑 日本13式“机动战车”一览
2014-02-14陈培琦
陈培琦
传闻已久——13式“机动战车”来历
很多文章都喜欢给日本国产的武器装备戴上一个“秘密研制”的头衔,以此来显示日本在这方面是多么的心里有鬼。其实,除了极少数型号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外,大多数的日本武器早在推出之前,项目就已经十分公开,甚至传得全世界都知道。包括陆上自卫队10式坦克,海上自卫队“苍龙”级AIP潜艇和“出云”级直升机母舰,航空自卫队的新式战机和各种空射武器皆是如此。给外界唯一的“惊喜”,不过是日本人最后给它们起了什么名字而已。13式“机动战车”亦不例外,早在2011年,就有不少国外刊物登载了日本新型轮式突击炮的想象图,而且很准确地描述了这种战车的基本特征:8×8底盘、楔形炮塔和105毫米线膛炮。因为当今日本的产品制造工艺很不错,所以外界对于日制武器的预测一直是“就高不就低”,估算出来的性能总是高出实际指标,有时候还高了不少。
值得一说的是,日本在给地面武器命名时有一些看上去比较奇怪的现象,例如10式坦克是2008年首次对外公开展示的,以定型投产的年份命名为“10式”;而按照日本官方的说法,这次的“机动战车”即使一切顺利,量产装备陆上自卫队也要等到2016年,却以首次出现的年份命名为“13式”。当然名称只是个代号而已,大可不必在意,就像什么“苍龙”级AIP潜艇,“出云”号直升机母舰,不管日本人给它们起什么名,都不值得多讨论。
中规中矩——13式“机动战车”性能
对于当代日本的民用产品,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评价:中规中矩且不乏亮点。战后日本的军事装备也大体如此,性能指标达到或略高于国际主流水平,有些技战术参数看上去很出挑,但总体性能说不上优秀。13式“机动战车”作为东亚各国(地区)研制的第4个采用8×8底盘和105毫米线膛炮的轮式装甲战斗车辆型号,其性能也是如此。
按照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13式“机动战车”车体长8.45米,宽2.98米,高2.87米(含炮塔),总重约26吨,在同类中是堪比意大利“半人马座”的“大块头”。13式“机动战车”采用时下较为多见的发动机前置布局,动力为一台570千瓦(764马力)水冷式四缸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可达100千米,这项指标在全球同类战车中都是非常高的了。13式“机动战车”的底盘是全新设计的,与之前的96式8×8轮式装甲输送车之间即使不是毫无干系,也关系不大。
沿袭当代日制武器配置“高端奢华”的一贯做法,13式“机动战车”配备了液气悬挂系统和“猎-歼”式火控系统。液气悬挂系统使车体比大多数同类战车都低矮不少,以至于在新闻发布会上出现了如此有意思的场面:车内人员下车时,一人没有踩到车体上设置的脚蹬,直接从车体顶部掉了下来,也无大碍,其他几位也没找到,于是直接从车上跳下来……当然这个设计也是付出代价的,13式“机动战车”的液气悬挂系统全部毫无防护地暴露在车体之下,任何发生在车底的爆炸都有可能使其丧失行动能力,而低矮的底盘也使这辆轮式战车的越野能力令人怀疑。另外,13式“机动战车”没有水上浮渡能力。
13式“机动战车”的炮塔与10式主战坦克基本相同,加装了不少附加装甲,尤其是炮塔侧面的防护看上去很是出色,弹药则储存在炮塔尾部的隔舱内,这在轮式突击炮或坦克歼击车中很少见。不过,13式“机动战车”并没有10式坦克的自动装弹机,采用的是半自动装弹,仍然需要装弹手,因此车组有4名乘员。13式“机动战车”的火控系统也取自10式坦克,至少纸面参数上是性能很高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但该车装备的火炮是一门基于L7A3(74式坦克主炮)发展而来的105毫米低后坐力线膛炮,为了减小后坐力和安装到轮式战车上,不仅加装了胡椒瓶型炮口制退器,还将身管长度缩短了一些,如果要打击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炮塔装甲,显然会比较吃力。13式“机动战车”的辅助武器包括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2.7毫米机枪各1挺,其中并列机枪可以与主炮共享“猎-歼”式火控系统的先进观瞄性能。即使不使用火炮,凭这2挺机枪也能有效地消灭和压制对方的简易步兵火力点,为日方步兵分队的攻击行动开道。
意欲何为——13式“机动战车”的研制目的
客观地说,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为本国武装力量研制一些新的武器装备,亦算是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外界也不必动辄说“威胁”。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政界和军界有一些人,总是喜欢拿这些新式武器来“刺激”周边国家。加上媒介的炒作,原本“正常”的事物也变得不那么正常了。就像之前的“日向”级和“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从技术上看或许是不具备改造成航空母舰的能力,但“很容易就能改造成航母”的声浪是从日本造起来的,也就难怪周边国家对它们抱以一定的警惕了。13式“机动战车”肯定也不会例外,就在新闻发布会的当天,日本媒体就嚷嚷要将这种新型战车用于执行“离岛夺还”(日文汉字,意思应该不难懂)任务,而次日日本防卫省就宣布要组建“具有海军陆战队(日文汉字为‘海兵队)性质的陆上自卫队‘水陆两栖作战团……”并且把13式“机动战车”说成与此有关的新式武器。于是,我们就必须讨论一个问题:这种新型战车适合执行两栖作战任务么?
稍微有些常识就不难理解一个道理:轮式车辆在松软的沙滩上比履带式车辆更容易陷下去,这对于“背水攻坚”的突击任务,尤其是第一批上岸的战斗车辆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加上13式“机动战车”底盘低,且没有浮渡能力,怎么说都不大适合滩头登陆作战。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计划将13式“机动战车”空投到“离岛”上,与“第一空挺团”一同战斗,这种说法也有很大的悖论。因为在那些小岛屿上空搞空投,就和在海上空投没什么两样,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和装备落入大海,而一种没有浮渡能力的战车,掉进海里就等于是秤砣……综上所述,13式“机动战车”怎么说都不大适合进行两栖作战。
但是另一方面,13式的定位很明显是一种可以替代坦克发挥作用的“机动战车”而不是“轮式反坦克炮”或者说“突击炮”。与韩国前几年展出的新型120毫米轮式自行反坦克炮“除了一门炮什么都没有”,属于简单的防御武器相比;13式“机动战车”不仅火控系统先进,重视防护且有枪有炮,可以与96式8×8轮式装甲输送车一起,组成陆上自卫队的轻型机械化联队、旅团乃至师团。这样的新型部队不仅可以通过公路进行快速机动部署,也可以在未来搭乘新型C-2大型运输机实施空中机动,实现日本武装力量的远程部署,这显然是很有进攻意味的。随着日美同盟的进一步深化,日本政府多次表示“自卫队也要跟随美军参加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行动……”13式“机动战车”在未来的日本自卫队中将由此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否会随着陆上自卫队的新型轻机械化部队一起,搭上航空自卫队的C-2飞往世界各地?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命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