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文学与“祖父悖论”

2014-02-14李安平

长江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屌丝悖论祖父

李安平

上个世纪40年代,正当西方的穿越文学方兴未艾之时,一位法国科幻作家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个青年人穿越到他祖父还未结婚的年代杀死了自己的祖父。于是一个悖论产生了: 既然祖父未婚已死,哪来的父亲?父亲都没有,何谈年轻人自己?自身的存在都是疑问,又怎么能够发生穿越回去杀祖父的故事呢?这就是所谓的“祖父悖论”。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我国时下流行的穿越剧。近几年来,随着《神话》等影视剧的热播,“穿越”一词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不仅带给我们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穿越剧,而且扩大了网络穿越文学的影响力。根据时空方向的不同,穿越又分为由现在穿越到过去的往回穿和由现在穿越到将来的往前穿。“祖父悖论”的提出无疑是想说明时空穿越中的往回穿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逻辑悖论。而我国时下流行的穿越剧和网络穿越文学描写的比较多的恰恰是由现在往回穿的题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有人认为,西方人热爱冒险,所以改变未来才能让他们兴奋。而东方人相信宿命,所以改变过去是中国人的期盼。当代人无法在现实题材中尽情发挥,只能借助历史的庇护,让宫廷辫子戏极大地满足和转移现实中的不如意。这种说法虽抓住了中西穿越作品的主要区别,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但除了上述的性格因素,中西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于国人而言,穿越作品只是近些年才有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在西方它却已存在了近二百年。崇尚科学主义的西方人甚至还找了一些科学理论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激发起人们穿越时空的无限遐想;而平行宇宙理论又使人们从一个宇宙穿越到另一个宇宙成为可能。或许正是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得西方的穿越题材作品强调“科学原理”和“事件逻辑”, 故而有意要绕开“祖父悖论”,因而他们的穿越更多的是指向未来,描写的是带有科幻特点的穿越未来的题材。1895出版的《时间机器》其实就是一部科幻小说。正是这篇小说第一次将“穿越”概念带入公众视野,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种新的作品类型——穿越文学的产生(实际上穿越题材的作品早在18世纪末或更早就已出现,此处主要是在正名的意义上)。这篇小说出自时常被称作“科学小说之父”的英国作家H.G.威尔斯(H. G. Wells 1866 ~ 1946)之手,先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对穿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说虚构了一种被称作“时间机器”的运载工具,人们通过它能够有目的地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穿行。也就是说,“时间机器”的出现为早已存在的穿越题材的作品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将《时间机器》看作是穿越文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虽然小说的作者并未在作品中特别说明这部机器究竟是驶向未来还是返回到过去,但强调“科学原理”和“事件逻辑”的西方人更多的还是搭乘这部机器驶向了未来,尤其是早期的穿越作品。 比如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创作的《瑞普·凡·温克尔》(1819)讲述了一个名为瑞普·凡·温克尔的人在山间午睡,醒来已是20年后所发生的故事,而此时他已忘记了他的妻子早已去世,女儿已经长大的事实。而法国作家路易 - 塞巴斯蒂安·名士(1740-1814)的《2440》描写的是主人公一觉睡了几百年,醒来后已是2440年的故事。这是一篇乌托邦似的幻想小说,被看作是“未来指南”,讲述一个不具名的主人公与一位哲学家争论有关巴黎的公平正义的问题后便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后穿越到2440年的巴黎所看到的一切。

当然,西方也有往回穿的题材和作品,只是这类作品的创作也必须按照“科学原理”和“事件逻辑”的要求,绕开“祖父悖论”的限制。比如美国幽默作家马克·吐温1889年创作的《亚瑟王法庭的康涅狄格人》讲述一位现代工程师穿越到亚瑟王的年代,如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魔术师般地愚弄那时的人们,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英雄梦想。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亚瑟王的死亡。也就是说,他没有能够改变历史,因而也不存在 “祖父悖论”的问题。今天的人们是过往历史的产物,否定或改变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否定或改变人们自身的存在前提。因此,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越到过去,但不能随意地篡改历史。

穿越历史而又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穿越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为了既能避开“祖父悖论”,又能使穿越具有意义,西方人发明了若干理论和方法,而所谓的“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自洽性原则”是说可以通过改变或设置穿越主体的方法,来达到穿越行动不影响穿越主体的现实存在的理论和方法。比如1946年上映的圣诞电影《美丽人生》就是用的此种方法。电影讲述主人公乔治在圣诞夜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准备自杀。于是,上帝派了一个天使,来帮他度过这个危机。在天使的指引下,乔治看到了如果自己没有来到这个世界,很多人的人生会变得不幸和痛苦。他由此明白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何在,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编导在这里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乔治的另一个主体——没有出生的乔治,由他穿越到现实的乔治的过去,其所发生的故事与现实的乔治的存在并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也就不会产生“祖父悖论“的问题。

而国人却不同,他们的思维更多地具有感性直觉的特点,就艺术而言更看重其情感和想象的特质,强调艺术遵循的是情感的法则,而不是科学的法则,艺术的笔触可以伸向想象力企及的任何地方。在艺术的想象力面前,“祖父悖论”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的穿越作品,除了香港TVB电视剧《九五之尊》(其实当初在内地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外,其他产于内地的,不管是《神话》、《步步惊心》和《穿越时空的爱恋》等影视剧,还是网络穿越文学,大多描写由现在穿越到历史的往回穿故事和题材,同西方的穿越作品相比,正好走了相反的穿越方向,其部分的原因是不是应归之于国人的思维特点呢?艺术并不等同于科学,没有必要遵循严格的科学定律,它具有自己的法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情感和想象违背人们的常识,显得不那么合情合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呢?

当然,我们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流连忘返于过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而我们有时也似乎习惯了不断地穿越到历史当中,与祖先同在,用他们的辉煌作为我们今天炫耀的资本。只是有时我们好像忘记了返回,更不懂得还要一步一步地前行。辉煌灿烂的历史居然变成了前行的包袱,如果祖先们九泉有知,该作何感想呢!如此地钟情于过去的历史而不思进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部分国人缺乏自信的心态。虽然我们有值得炫耀的悠久历史,但近代以来的落后和挨打也使一部分国人产生了某种“怨妇”似的弱国心态,总觉得己不如人,自卑无望,于是只能奢望着“我们祖先比你们强多了”来聊以自慰。我们的穿越总是指向过去,或许正是这种自卑心态的一种表现吧。其实今天的中国人不仅要为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而自豪,也要为我们今天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必自卑,而是应该自信地说:我们不仅要做历史的继承者,也能做未来的开创者。

更进一步地讲,穿越历史能让人们打开禁闭的精神世界,在非现实的世界中找到平衡。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穿越的情节来打破现实的限制,释放一定的压力,并在现实和历史的交错中实现潜意识中的英雄梦想。比如文学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由现代穿越回到古代,摇身一变成为貌美如花、身轻若燕的娇俏女子,出入将相、权贵之家,周旋在众多年轻英俊的王公子弟身边;或身怀绝世武功、聪明机巧,谈笑之间平息天下大事;或挟现代的文明“后殖民”似的小觑和揶揄古人的落后和愚昧。这种情节所蕴含的情绪,尽管不乏改变现实的美好愿望,但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一部分国人所具有的屌丝心态,满足的是屌丝逆袭的快慰。

“屌丝”本是网络文化的词语,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的人,他们自称屌丝,以此来缓解巨大的社会压力,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奈。“逆袭”也是网络用语,本来指逆境中反败为胜,这里引申为以幻想的方式获得的满足和成功。“屌丝”文化所反映的是一种集体焦虑,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处于社会底层的屌丝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成功和翻身,于是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取得逆袭的胜利。转换一个时空,尤其是从今天穿越到古代,变成了“屌丝”们一夜间由“矮穷挫”逆袭“高富帅”,并一举获得“白富美”芳心的绝佳捷径之一。尽管这只是一个幻想的胜利,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起到了缓释现实压力的润滑剂作用。有人认为,“屌丝”文化属于庶民的话语,宣泄了他们心中的苦闷和不满。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精神分析学理论,当一个人意识中压抑的情绪通过某种渠道宣泄以后,人就复归于平静和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屌丝”文化对于社会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穿越剧的热播说明了当今中国确有它存在的土壤。据有人统计,当今中国社会的网络“屌丝”数以亿计,可见穿越题材的作品并不乏读者和观众。而当数以亿计的“屌丝”们可能从穿越作品中获得了某种情绪宣泄和精神安慰而不至于铤而走险地面对所谓的社会不公时,这不正是穿越题材的作品所具有的存在价值吗?

责任编辑 何子英 申 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屌丝悖论祖父
视神经炎的悖论
祖父瓷
海岛悖论
“帽子悖论”
自我矮化症
祖父的一封信
黄瓜网 搞笑屌丝吐槽网站
鸡犬不宁
官场“屌丝”的梦想与现实